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探路而来 – 读《筚路维艰》

932次阅读
没有评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探路而来 - 读《筚路维艰》

零、序

中央在二十大报告提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中把握五项 “重大原则”,其中第 2 点原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探路而来的呢?为了深入理解国家历史,我读了一些书。刚刚读完的是《筚路维艰》,作者是萧冬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该书将建国后的发展分为 5 个阶段,分别是:

  1. 新民主主义阶段
  2. 效仿苏联模式阶段
  3. 追寻超之路阶段
  4. 文革阶段
  5. 改革开放阶段

每个阶段是如何启动的,又是如何终结的,当时的决策思路是什么,讨论是什么,支持方和反对方各自的观点如何,最终决策是如何达成的,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将这些内容呈现给我们。

我个人读完的感受是:虽然每个阶段变化非常大,但是到了细节之处,又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在深感决策影响之大的时候,也深知做对决策非常不易,这也同时体现出咱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以下是一些读书总结。

一、新民主主义阶段

建国初期,大量的民生保障和就业都是由私人企业完成的。具体数据是:当时私人工业总值占全国 63.2%,职工人数占全国 54.6%,私营商业数量占 80%。

虽然当时的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消灭这些私人企业,但是跨度太大就犹如给病入膏肓的人下猛药,人可能承受不住。

这个时候,作为过渡阶段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就出现了。私人企业主被阶段性安抚。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效仿苏联模式

新民主主义阶段持续时间很短,到 1953 年基本就结束了。从那时起,中国效仿苏联搞起了计划经济,大力发展重工业。

这个转变的重要背景是:国家发展重工业需要有钱想外国采购设备和技术,而当时粮食出现了短缺,并且出现了粮食价格炒作的情况。

为了控制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和供应,同时从中获得国家发展的原始积累资金,国家开始施行粮食的统筹统销。最终发展为大量商品都纳入统筹统销的范畴内。

在进一步的,农村信用社借此机会发展起来。

之后,国家发展出以下制度对合作社及整个社会进行管理:

  • 1、城镇街居制。即设立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通过这两个末级行政机构,把政策传导到基层。
  • 2、单位制度。通过单位将公有制人员进行组织。包括 3 类单位: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研究所,博物馆)。
  • 3、人事档案。个人的简历、鉴定、考核、学历、政治审查历史、工资待遇等信息都纳入档案的严格管理之中。
  • 4、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将人口划分为 “农业人口” 和 “非农业人口”,发展出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由于就业渠道统一分配,而单位编制有限制,人们不能自谋职业,只能听从分配,所以农民进城被限制,个人就被固定在一个区域或单位内。

国家权力覆盖整个社会,有助于动员民众实现国家目标。

三、追寻赶超之路

这个阶段的背景是 1956 年 2 月苏联二十大召开,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引发了毛泽东的思考。

于是苏联这个好学生形象塌了,中国无法再全面效仿它,只能自己找发展之路。而且还需要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

在怀着快速发展的理想情况下,毛主席推进了大跃进。大跃进通过将权限下放到一线的党委,使得底层的分支机构拥了有很多实权,因为业绩是核心目标,所以造成了大家只顾占用资源发展,不考虑科学和全局的统筹,造成了比较多的资源浪费。

大跃进期间,人民公社也发展起来,人民公社由合作社发展而来,但进一步地:人民公社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家庭副业。私有的基地,牲畜,林木等财产也归公。

由于农民的口粮在公社,饭碗在干部手中,所以强迫命令,瞎指挥就不可避免。干部的任命主要是政绩的考核,所以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所以比较难避免干部用造假来博取荣誉。到了 1958 年,造假变成了公开的理直气壮的竞赛,达到了“亩产13万斤”的离奇程度。

由于造假,所以中央对于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判断出现了失误,很多粮食被过多的征收和出口了,到了 1959 年,出现了大饥荒。

最终大跃进以失败造终。

四、文革阶段

大跃进失败后,毛主席开始:

1、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和农村市场。
2、缩小人民公社规模。
3、解散公共食堂,取消供给制。
4、将基本核算下放到生产队。使得干得好的生产队拿得多,大家有积极性。

在 1966 年,毛主席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书中没有明确说明文革发动的原因,部分解释为:毛主席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同时给整个权力机构一定的压力。

文革的持续时间之长超过了毛主席的想象,刚开始将原有的权力机构打破后,为了维持秩序,很多军队干部进入了国家治理机构中任职,其中权力最大的就是林彪。由于毛主席感受到了林彪的权力威胁,后续又进一步削弱林彪的权力,造成了林彪的外逃。

林彪死后,国家的权力在“文革派”和“老干部派”中得到了暂时的平衡,但是只有文革派支持文化大革命,但是文革派对国家治理又毫无能力,最终使得毛主席无法放心交权,本来指望邓小平能够支持文革,但是邓小平坚持不表态,让毛主席只能临死前把权力交给了华国锋。

但两派的制衡显然是不稳定的,1976 年毛主席死后,“四人帮”很快被抓,文革结束。

五、改革开放阶段

改革开放的契机有两个:

1、当时国家一穷二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
2、1978 年,国家高层开始出国考查,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感到极大的震动,对于国家有多么落后有明显的对比。

1978 年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使得大家可以放下一些所谓的原则,把之前的一些可能的冤假错案平反。包括毛主席定下的一些案件。

邓小平的开放思路是:坚持中国的基本制度和共产党执政的稳定前提下,将中国经济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来发展自己。这从推动经济特区的建立,推行从沿海到内地的梯度开放战略,以及争取加入 WTO 的持久谈判都可以得到印证。

以上。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