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不算制造业强国

822次阅读
没有评论

今天看了一篇张维迎教授的观点文章,觉得很有道理。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上很出名,但如果从品类上来看,完全自主可以制造的产品还停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衍生出的产品我们更多的是在组装。得益于外资的经验和技术,我国的组装业务做成了全球第一,但圆珠笔笔尖的钢珠还需要从加拿大进口。我们已经有了干细胞产业,但收集婴儿脐带血的包装袋也还必须进口。

那我们是如何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呢?张维迎教授的观点是,我国的企业家充分利用了西方发达国家过去300年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了套利,当然这和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全球化的趋势也密不可分。

只是靠套利我们是无法成为制造业强国的,由大转强唯一的通路是创新。创新除了依赖企业家的努力外,还需要好的体制环境。坦白说,我国目前的体制环境是支持套利而不顺应创新的。创新需要更加宽松、多元、包容的体制,从最近对蚂蚁金服的管控,对互联网公司的打压,让很多企业家开始畏首畏尾,如履薄冰。

张维迎教授列举了许多数据,当一个城市的外来人口越多、政府管制的越少,创新活力就越强。按照总专利数算的话,中国十个最具创新力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苏州、东莞、杭州、天津、成都和宁波,其中三个在广东,两个在浙江。这10个城市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专利授予数占全国的35%。按人均专利授予数算的话,深圳第一,东莞第二,苏州第三,北京第四。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吸引了大量的“敢闯者”,常住人口当中只有35%是广东人,其他的65%来自全国其他省份。

这让我想起了边缘创新理论,许多的创新都产生与边缘,因为边缘的信息交互更加频繁,行为活动也更少制约。上学的时候,最活跃的宿舍常常是两班的混合宿舍,因为每天晚上两个班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班级的“新闻”,当宿舍被评为差的时候,又可以互相推诿说是对方班级同学不守纪律。在寒暖流交汇的地方会产生大的渔场,因为寒冷的海水和温暖的海水混合时会产生剧烈的反应,这样沉积在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就有机会被带到上层海域,为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整个区域都被激活了。

我国当下的环境,还常常出现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控制产业发展,约束金融创新的情形。政府总是希望把社会的一切变化都放在自己的掌心里,担心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但不经历风险又如何能够在试错中创新呢?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