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猜想:余承东会成为下一个李一男吗?

677次阅读
没有评论

大胆猜想:余承东会成为下一个李一男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一号公司,作者|詹姆士

01

在华为内部,对于汽车业务的态度,可以泾渭分明的划分出两个派系。

一派是以徐直军为代表的不造车派,认为华为在新能源领域要扮演好供应商的地位,提供通用智能化解决方案,所谓HI模式(华为inside),努力成为新能源汽车界的谷歌。

另一派,当然是以余承东为首的狂热造车派,想借助华为的品牌优势和技术积累,拉车企一起造车,抓住这波史诗级风口,成为新能源汽车里面的iPhone。

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是造车派稳居上风。

以问界系列为代表的智选车模式,取得过不俗的销售成绩,华为能从中快速获得现金流。有媒体报道,华为能从销售中提成,每卖一辆问界M7,华为就能分3.5万。

相比之下,走2B路线的HI模式却始终发展不顺,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回报遥遥无期,近期还传出了被广汽放弃合作的消息。

在华为内部赛马机制下,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效益更高的业务上去,本来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但值得玩味的是,自从问界品牌遭遇连续两个月销量下滑后,急于挽救销量的余承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提高AITO问界“含华量”的动作。

(注:从3月8日开始,AITO问界汽车线上平台的宣发资料中陆续开始使用“HUAWEI问界”的全新标语。线下门店的AITO汽车车身都贴上了“HUAWEI问界”的logo,销售也将华为作为重点宣传话术。) 

此时却遭到了任正非的当头棒喝,用一份《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彻底断了余承东念想。 

“不造车派”的徐直军,更是就差点名骂了: 

“有些部门、有些个人和合作伙伴在宣传中滥用华为品牌,这件事一直在查处过程中”,“华为用三十多年的发展构筑的品牌,不能被随意滥用”。

作为华为的缔造者,任正非一言一行均大有深意。 

在余承东初掌手机业务,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时,由于短暂业绩下滑,在内部曾引起巨大反对声音,彼时的任正非力排众议:“不支持余承东的工作就是不支持我”,给了他最坚定的支持。 

如今余承东身为汽车业务主要负责人,在造车这件事上干的如火如荼,任正非的态度却趋向保守。 

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想要理解任正非前后的转变,不能忽视一个关键时间节点。 

就在一周前,华为董事会刚完成新一轮换届,余承东和孟晚舟虽然都名列董事会成员,但孟晚舟新增了一种重量级身份——和徐直军、胡厚崑并列,成为华为三位轮值董事长之一。

大胆猜想:余承东会成为下一个李一男吗?

4月1号,孟晚舟正式出任轮值董事长,之后6个月,她将成为华为的掌舵者。 

一切似乎不言而喻。 

对任正非而言,余承东是自己人,但孟晚舟是自家人。

如果余承东极力鼓动的造车业务成功,那么华为未来的接班人,可以确定就是他了。 

要是失败,不说投入的预算会打了水漂,余承东凭着造车获得的影响力,也将成为接班人的有力竞争者。 

于公于私,任正非都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同意造车。 

02

按照华为的企业文化,关于造车的讨论,应该就此尘埃落定。 

但不甘心的余承东,跑到3年前的旧帖子下怼了起来: 

“这个时代变了,这(不造车的决定)只会让我们更艰难!若干年后,大家会看明白的,留给时间去检验吧!对一个行业,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标记一下,若干年后再来看吧。”

到底谁缺乏了洞察,谁没有把握住正确方向?针对的是谁,不用多说。 

事实上,早在3年前,华为内部就有官宣“不造车”的决议。 

当时任正非严厉表态,“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大胆猜想:余承东会成为下一个李一男吗?

但谁都没想到余承东搞起了“温水煮青蛙”式的造车。 

偷偷摸摸的改logo和物料、宣传话术,一步步出成绩,然后进行逼宫,要把“华为造车”变成一个既定事实。

加入华为近30年的余承东,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任正非的脾气,也不可能不清楚这么做的后果。 

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余承东的原话是这样的: 

1、华为其实没有什么合适的合作伙伴,国外品牌担心制裁不敢跟华为合作,新势力们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愿意跟华为合作; 

2、剩下传统企业,害怕丢掉灵魂的也不敢跟华为合作,HI模式干到现在,一个不做了,一个出问题了,就剩了一个。 

3、“我们想成为汽车领域另一个博世或大陆这样的供应商,但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个条件好像不太成立。” 

4、“采用HI模式,有3个厂商跟我们合作,但现在基本上只剩长安的阿维塔了。” 

其实他也想听任正非的,让华为做系统、软件和生态,成为供应商,给所有车企提供解决方案。 

但现实条件不允许。 

目前的一项共识是,新能源以及未来的智能化汽车,核心竞争领域将在智能座舱中展开。 

消费者不会关心你用了什么品牌的电机,只关注人机交互用了什么系统,既然如此,那么对车企来说,自主可控就是最重要的。但凡有技术实力的车企,像小鹏、特斯拉,一定都会投入大量资金,自主研发系统。 

这就是华为汽车业务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不造车,靠B端生意根本做不下去。

自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累计投入约206亿元,研发人员多达7000人。2022年,华为与汽车业务相关的研发支出超103亿元,业务间接涉及人员超万人。 

“投入这么巨大,如果不能让搭载华为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汽车进行大量销售,(华为)就无法实现商业闭环。”余承东说道。

除此之外,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余承东的处境,你会更容易明白他为何要孤注一掷。 

在组织行为学上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行政扩权”,有两层含义。 

第一,指的是任何部门一旦成立,它就会有自己独特的利益诉求,比如“我要招更多的人、拿更多的预算、扩大我的权力范围。”当然这会出现良性的结果,但恶性的结果,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立的实体,最后本身就成了一个问题。

2021年徐直军在华为全联接大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老余作为消费者业务的负责人,从消费者BG出发,他就想造车。” 

第二,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求。向外寻求扩张,做更多的事,获得更多权力,是组织的天然需求。

那怎么才能获得权力呢?一个常见的误区认为,权力是被他人授予的。 

但实际上,权力是因为是因为你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组织对你越来越依赖,不得不给你的。之所以会授权给你,这只是对你已经获得的权力的一种追认。 

设想一下,如果任正非没有阻拦,反而默许“华为问界”的存在,有着华为这块招牌的加持,配合民众对华为的朴素情感,和政府采购的倾斜,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华为问界”变成华为一头重要的现金奶牛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那么届时对华为汽车业务所需的政策支持,在公司内部的预算竞争、人才配置上,余承东的消费者业务将处于绝对的优先和主导地位,其他部门都得为之让路。就像前文所提,余承东将成为华为事实上的领导人。 

但现在突然被叫停,华为重申自己作为供应商的地位不动摇。 

余承东作为部门的最高负责人,他又该怎么向自己的团队解释,去鼓舞士气继续带领团队前进呢? 

不到万不得已,不到退无可退。他显然不会如此孤注一掷。于是,就有了当下的僵局和热度。 

余承东将问题公开化,意在施压内部。

李一男事件在华为的重演,也未必不会发生。 

03

在分析完了余承东和任正非各自的利益视角之后。一定会有人提问。 

华为该不该造车?目前互联网上主流观点是,不该。 

他们给出了很多看似充足、无可辩驳的理由,比如: 

1、华为造车就一定能成功吗?目前除了比亚迪、特斯拉有几家是盈利的? 

2、造车太烧钱,2022年华为净利润下降了68.7%,经营活动现金流更是下降了70%,而华为不上市的原则,让它没有这么多钱拿去烧。 

3、华为仍处于美国制裁当中,一旦被切断供应链,损失将不可估计。 

在ICT领域沉淀数十载的华为,不应该,也没有理由,放过这样的市场,同时,华为必须介入到这场前所未有的竞争中来,去弥补消费者业务的受挫。 

实际上,华为该不该造车,这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子午谷奇谋”的辩论。

当年蜀汉名将魏延提出,要亲率一万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潼关。 

诸葛亮考虑的是,“可以不胜,但是绝不能大败”,魏延则认为镇守长安的夏侯楙是纨绔子弟,生性胆小懦弱,又无谋略,蜀军一来必定望风而走。 

最终,诸葛亮认为过于冒险,拒绝了这个方案,这也成了后世一桩公案,惹来无数史学家讨论交锋。和今日任正非对于造车的决策所引发的舆论热点,可以说是别无二致。 

任正非的智慧当然不逊色于诸葛亮,余承东加入华为近30年,劳苦功高, 当然不会是魏延。 

但对已过天命之年的余承东来说,拥有行业人脉、资金实力,却不能一展拳脚,心里一定是不忿的。 

未来他该何去何从,我觉得网友的建议也许是最中肯的: 

“大嘴自己干一个让老头看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