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智驾公司冲刺港股IPO,李想两度投资,灵魂被吉利拿捏

677次阅读
没有评论

又一家智驾公司冲刺港股IPO,李想两度投资,灵魂被吉利拿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赛博汽车

解决活下去的问题之后,量产自动驾驶淘汰赛才刚刚开始。

又一家自动驾驶公司抢滩冲刺IPO了。

知行科技,国内渐进式自动驾驶路线第一梯队玩家,在4月4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联席保荐人为花旗、华泰国际、建银国际,算是正式吹响冲击港股上市的号角。

又一家智驾公司冲刺港股IPO,李想两度投资,灵魂被吉利拿捏

时间往前回溯,知行科技筹备上市的准备工作早在一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去年4月,知行科技对外披露C+轮融资时就已经透露,将在不久之后开启Pre-IPO轮融资,预备在科创板上市。

到了今年3月,知行科技冲刺上市的信息进一步明确,业内传出消息,知行科技正考虑赴港上市,集资额约15.5-23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3.59-20.16亿元)。

也就是在这一年间,知行科技的业务获得肉眼可见的增长。招股书显示,2022年公司营收规模达到13.26亿元,较2021年的1.78亿元增长645%。年内亏损也由2021年的4.64亿元减少到去年的3.42亿元。

整体来看,财务基本面成绩喜人,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最值得关注的有2点:

一方面,其在成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资本市场获得的融资只能勉强能覆盖其年内烧钱的规模,现金流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采购和销售两端,过分依赖单一客户,议价能力非常弱势。

窥一斑而知全豹,知行科技存在的问题,也正是整个第三方自动驾驶公司的生存现状:

资本遇冷,倒逼上市。

知行科技基本面,2022年迎来大爆发

知行科技选择在这个当口冲击港股IPO,其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2022年的量产大爆发

又一家智驾公司冲刺港股IPO,李想两度投资,灵魂被吉利拿捏

招股说明书显示,2022年知行科技的营收规模达到13.26亿元,同比增长645%。要知道,知行科技2021年和2020年的营收分别只有1.78亿元和4765.5万元。

又一家智驾公司冲刺港股IPO,李想两度投资,灵魂被吉利拿捏

毛利也由2021年的3678.3万元增长至去年的1.11亿元,增长超过200%。

随着营收的增长,知行科技的亏损幅度也在逐渐缩小,数据显示,2020-2022年,公司年内亏损分别为5382.7万元、4.64亿元和3.42亿元,利润率分别为-113.0%、260.4%和25.8%。

另外,知行科技的经营亏损虽然呈持续扩大趋势,但经营亏损率则在进一步收窄,2020年至2022年的经营利润率分别为-90.1%、-28.3%和-4.7%。

研发投入也在同步增加。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知行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为4414万元、5495万元和1.04亿元,2022年研发开支较上一年增长近一倍。

销售及行政费用方面,去年公司在该项目上的支出为6920万元,较上一年的3912万元增加77%。

又一家智驾公司冲刺港股IPO,李想两度投资,灵魂被吉利拿捏

整体来说,从营收规模到盈利能力,知行科技在2022年都属于爆炸式的增长,成功跻身国内第三方自动驾驶公司第一梯队。

据全球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2年自动驾驶域控制器销售收入计,知行科技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6.2%,是国内第二大第三方自动驾驶域控供应商。如果算上整车厂自研的域控制器份额,知行科技是中国第四大整体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提供商,市场份额为8.6%。

从这3年的增长曲线来看,知行科技经过长期的蛰伏之后,终于在去年迎来了自己的破土之日,并且颇有一鸣惊人的气势。所以我们也有必要了解一下,谁是知行科技?

招股书显示,知行科技创立于2016年12月,总部位于苏州,主要业务是面向主机厂提供自动驾驶量产解决方案。

产品方面,知行科技目前有两条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品线,一是与Mobileye合作开发的SuperVision™及自主设计的iDC域控制器系列,包括iDC Mid及iDC High;二是智能前视摄像头(iFC)产品,其中,域控业务为其贡献了主要的营收份额。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量产自动驾驶,意味着自动驾驶技术向量产化和产品化迁移,非常考验企业的规模验证和工程化能力,这也是目前很多自动驾驶公司,尤其是此前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公司的短板。

从实际的业务情况来看,知行科技在这方面的能力是被下游客户(整车厂)所认可的。

向上溯源,这种能力的建立,离不开初创团队的背景。

招股书显示,目前知行科技核心管理团队,主要由创始人兼CEO宋阳、CTO卢玉坤、副总裁李双江以及CFO刘芳组成。

除了刘芳之外,其余三人的简历中,都有一段共同的从业经历:博世。

又一家智驾公司冲刺港股IPO,李想两度投资,灵魂被吉利拿捏

资料显示,宋阳曾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专业,2005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在创立知行科技之前,曾在博世中国供职10年时间,期间在汽车电子、底盘等多个部门担任高级工程师,同时宋阳还是博世中国自动驾驶研发部的创始人。

卢玉坤也是一位在业内耕耘17年之久的行业老兵,此前曾担任博世智能驾驶研发部经理,主要负责汽车被动安全以及驾驶辅助系统的研发工作。

李双江则是在博世有过6年时间的任职经历,虽然招股书没有披露其就职期间的具体职位,但从除博世之外的多个任职来看,其擅长的点主要在自动驾驶软件开发上。

除了以上3人,知行科技的联合创始人罗红,此前在博世供职6年之久,负责汽车电子硬件的研发。

不难看出,作为国际头部的Tier 1大厂,博世的产品验证和工程化量产基因,随着创始团队被带入了知行科技,也为其今日的突然爆发奠定了基础。

爆发式增长下,两大不得不说的隐疾

除了业绩爆发的A面,知行科技招股书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那么乐观的B面。具体来看,至少有两点需要知行科技在未来一段时间去思考和解决。

首先,现金流压力。

又一家智驾公司冲刺港股IPO,李想两度投资,灵魂被吉利拿捏

招股书显示,知行科技2020-2022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2383.5万元、6290万元以及6556.7万元,正处于一个“摘果子”之前的快速扩张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花钱如流水。

截止到去年年底,知行科技始终处于亏损状态,手上的现金主要来源于外部融资。成立至今,知行科技累计融资8.1亿元左右(天使轮除外),这里就包括李想本人以及理想汽车的两笔投资,按照时间看,平均一年就要烧掉1亿多。

从近3年知行科技的融资情况来看,其2020年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7083万元,同期年末账上资金剩下1691万元,一年花钱超过5000万。

到了2021年,其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3.35亿元,而到了年末,这笔钱仅剩下3204万元,一年烧钱超过3亿元。

也就是说,到了2021年,知行科技烧钱的烈度陡然上升,从千万元级别一步跨入3亿元门槛。时间往后,随着进一步扩张的需要,这个钱只会多不会少。

又一家智驾公司冲刺港股IPO,李想两度投资,灵魂被吉利拿捏

好在知行科技在去年完成了C+轮和两次战略融资,累计筹得资金3.56亿元,但是,这笔钱能花多久?

按照其目前身处的阶段,或许一年都不够,一年之后,怎么办?

资本市场正处于冷静期,融资难度远胜于往日。所以这次冲刺港股IPO,对于知行科技来说,已经是到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关口。

其次,从上游采购到下游客户,都被单一客户拿捏。

招股书显示,知行科技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向OEM销售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及产品,已获得14家知名OEM的定点函,包括吉利汽车、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奇瑞汽车、东风汽车及极星等。

其中,来自吉利的营收占比逐年上升,从2020年的63%增长到去年的96.4%。

看似广撒网,但“大鱼”好像始终只有一个吉利,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吉利依赖症”不仅没减轻,反倒是一直在加重。

而过度依赖单一客户带来的结果,是议价上的妥协,这种妥协集中体现在毛利率上。

2021年之前,知行科技的毛利率始终保持在20%以上,参考自动驾驶量产方案市占率第一的德赛西威,去年相关业务的毛利率为21.5%,这个毛利率水平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健康的状态。

但到了2022年,随着吉利的营收占比大幅增加,知行科技的毛利率直接干到了8.3%,这比过山车刺激。

不仅是客户过于单一,知行科技上游供应商也比较集中,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2年,知行科技对Mobileye的采购额分别为人民币570万元、7840万元和9.22亿元,分别占其总采购额的13.6%、54.6%和69.2%。

知行科技与Mobileye深度合作,主要是两者合作核证及商业化SuperVision™,为极氪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在Mobileye和吉利这条线上,知行科技目前是被牢牢绑定的。

对于知行科技来说,短期之内有这两条大腿可抱,好处显而易见,但长期来看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议价能力弱是一方面,从Mobileye的角度来说,曾经的ADAS行业头部玩家,领地正在被逐渐蚕食,SuperVision™到现在也只有极氪在用。

而从极氪方面传达出来的信息来看,其自研的智能驾驶方案正在路上,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投入使用。

届时SuperVision™还能否够得上极氪乃至整个吉利系的眼,知行科技又该如何自处?

这是知行科技在上市之后,需要面对回答的问题。

知行科技的苦,自动驾驶圈都懂

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自动驾驶上市潮中,知行科技只是其中之一。

股市的表现来看,选在现在上市并非是理想的窗口期。因为多方面因素影响,股市持续低迷人尽皆知,以港股为例,恒生指数在2021年初达到30644.73点的高峰之后,一直处于持续下跌的状态,到了去年10月末,已经跌到了不足15000点,之后虽然有所恢复,但截至到4月6日收盘,也只有20277.01点。

又一家智驾公司冲刺港股IPO,李想两度投资,灵魂被吉利拿捏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自动驾驶行业相关企业扎堆抢滩IPO成为最近一段时间的常态,尤其是在今年2月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成功登陆美股之后,这个话题的密度直线上升,除了知行科技,上个月传出相关消息的公司就有3家。

先是在3月6日Momenta 传出最早可能今年在香港或美国IPO,融资金额至多 10 亿美元;之后又在3月13日,文远知行被曝以保密方式赴美IPO,筹集至多5亿美元资金;除此之外,智加科技也被传重启美股上市计划。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自动驾驶公司“反季节”上市的背后,是整个行业面对困局,知行科技只是困于局中的一员而已。

简单来说,这个困局就是,自动驾驶行业在在经过几年的资本追捧之后逐渐冷静,投资人的钱不好拿了,而且投资逻辑也从讲故事转到货真价实的商业落地和价值兑现上。

没有投资人撒钱,商业化量产还没有能到自己养活自己的地步,上市或许是最好的出路。最近一段时间,自动驾驶圈出现的上市潮和量产潮,正是在这个的逻辑下出现的,一切都指向一个目的:活下去。

当然,活下去之后,知行科技在于车企合作上的弱势地位,也是众多自动驾驶公司现在要考虑的问题。

就现在来看,量产自动驾驶这个赛道,前所未有的拥挤,不仅有此前以L2级ADAS切入的老玩家,现在又有了众多顺应市场潮流从L4级自动驾驶降维到量产方案的公司。

就体量和需求来说,自动驾驶公司在面对车企时,地位是弱势一方。

像知行科技这种行业第二把交椅的公司在面对吉利时都尚且如此,那些体量更小或者量产经验没那么丰富的企业,只会更加的难。

但这个过程又很难绕过去,一方面,量产方案要验证;另一方面,企业又要活下去,在这个过程中,谁的量产能力强,方案性价比和稳定性更好,谁就能更早掌握话语权。

所以相比扎堆上市,上市之后的淘汰赛,才是知行科技们真正要直面的困难。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