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or边界?在2023年伦敦实验游戏展探索游戏本质

996次阅读
没有评论

规则or边界?在2023年伦敦实验游戏展探索游戏本质

如果一条游戏规则是“只有赞美陌生人才能前进”,你会照做吗?

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人行道上贴着几条彩线,连接起一个个圆圈,上面写着想前进就必须遵守的“条件”。根据指示,有时候你只需要小声哼歌或者鼓掌,有时候却要对陌生人招手。

这是艺术家兼实验游戏设计师组合 Helen Kwok 和 Chaud Torpark 的“街头胶带游戏”《彩虹桥》(Rainbow Paths),每个圆圈距离 1.5 米。最初这游戏没有名字,他们的目的只是在疫情期间提醒人们注意保持安全距离。

规则or边界?在2023年伦敦实验游戏展探索游戏本质(图片来源:https://rainbowpaths.games/)
规则or边界?在2023年伦敦实验游戏展探索游戏本质(《彩虹桥》的文字说明。)规则or边界?在2023年伦敦实验游戏展探索游戏本质(在萨默塞特府外的《彩虹桥》,第一眼还以为是跳子。)规则or边界?在2023年伦敦实验游戏展探索游戏本质(Compliment a stranger!)

我无意中和朋友误入了这个公共游戏,还好死不死地选择了靠近坡道的一侧。在这条路径上,所有圆圈指示都需要和陌生人互动。抽到“赞美陌生人”的时候,我庆幸自己不是社恐,犹豫了 2 分钟居然真的逮着路人说:“你今天看上去真棒!”——结果不错,对方微笑着点头道谢。抽到“向陌生人挥手”后,有一位坐在旁边喝咖啡的女士及时回应了我,不过她可能已经见怪不怪这种倒霉蛋了。

《彩虹桥》位于萨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室外,往左走几步能抵达泰晤士河,而右边一墙之隔就是伦敦实验游戏展 NOW PLAY THIS 的试玩大厅和正门入口。

穿着紫色 T 恤的工作人员扫码后就发行了,顺手塞来了紫色的地图小册子。大厅里散布着十多台显示器,但人没有想象中多,排队也就需要等两三人。这个热度倒也正常。这周五是英国公共假期,整个活动周期也已进入倒计时,会在 4 月 9 日正式落幕。

规则or边界?在2023年伦敦实验游戏展探索游戏本质

实验游戏展 NOW PLAY THIS 始于 2015 年,最早由一群关心游戏和社会实践的艺术家发起,今年已是第九届,并且并入了伦敦游戏节(London Games Festival)的议程,这也是我决定来看看的原因。今年的主题是“爱”。

提到“实验游戏”,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一连串关键词:学生、艺术、独立、先锋、哲学……总之,这玩意儿确实离普通游戏玩家有段距离,有的甚至不是游戏,只是可以互动而已,也无法衡量商业价值。

出发!

这样的展览还是很有趣的。来都来了,我就简单写写见闻。

如下是一份简易修改后的地图,我的大致观光顺序和字母表相同。

因为本文篇幅有限,我大概会挑拣感兴趣的说。

规则or边界?在2023年伦敦实验游戏展探索游戏本质
  • A:室外街头游戏《彩虹桥》,沿着彩虹贴纸、遵守指示,走到终点。
  • B:公共游戏《Triangulate》,需要三个及以上玩家,大家挤在地面上画出的圆圈里,保持平衡,每个人都提出需求,游戏的目标让每个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能在狭窄空间里共存。
  • C:上文提及的入口,试玩大厅。大部分电子游戏和桌游项目都在这里展出。
  • D:紫色部分是 VR 试玩,绿色部分是个堆了很多懒人沙发的大厅,每天这里都有人办讲座。
  • E:这房间专门展示丹麦游戏社群 Lyst 的历史和过往活动,他们把艺术家和开发者聚在一起,讨论和开发能表达爱和浪漫关系的游戏。
  • F: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艺术副教授 Angela Washko 的个人展间,展示了《Mother, Player》和《The Game: The Game》两个游戏。
  • G:我去的时候正在播出纪录片,说的是在 R 星《荒野大镖客》在线组队探索世界边界线的一群玩家。
  • H:非常让我惊喜的一个实验装置,名字叫《Anonymous Animal》。
  • I:我们要离场的时候才发现这路灯也是个装置,因为去的是下午场,没看到亮起来,据说闪动频率是摩斯电码,需要人为解码,每天都会变内容。

怎么“已发售”都混进来了!

试玩大厅进门的角落《Sayonara Wild Hearts》这游戏霸占了一整个大电视;只是看画面就会觉得美术、打击感完成度很高,和其他“实验性”很强的游戏不太一样。因为插入不了视频,我到时候看看哪里可以发。

没错,这确实是商业游戏。Sayonara Wild Heart 发行于 2019 年底,目前在 Steam 有 6000 多条好评。现场展示的 demo 有 30 关,第一关有配音、剧情和开场动画,玩家操控人物骑着机车驰骋在跑道上,如果碰到障碍物就挂了。

我在展区内的时候一直有人在排队,同伴也去玩了。确实玩得很开心,在最后一关不断被天上砸下来的异物弄死。

但很可惜,既然是实验游戏展,这又是个骑车高速“动次打次”的音游,还要大家老老实实戴着耳机坐着玩有点无聊。如果能弄辆真的动感单车(做梦畅想一下开发者和老任或者美国卖高价健身器材的公司 Peloton 合作),来套体感操控,说不定会更有趣。

看过多少人类的画,AI 才能懂爱?

规则or边界?在2023年伦敦实验游戏展探索游戏本质(图片来源:Twitter@Michael French)

试玩大厅大致分为三部分:电子游戏试玩、桌游试玩和小展厅。我们穿过有很多家庭的桌游区,就会进入小展厅,这里主办方单独划给了一个叫 Deviation Game 的计划,由日本交互设计师木原共和伦敦实验设计工作室 Playfool 合作创作,3 月刚在东京展出过。

如果你玩过“你画我猜”,估计不难理解这个计划在做什么。但是 Deviation Game 的陪玩对象不是人类,而是 AI。这个游戏从 2022 年 6 月开始,是基于 OpenAI 在 2021 年发布的图片分类模型 CLIP 开发的。

目前,Deviation Game 有两种模式。

  • 你画我猜(多人模式):人类来画,再交给 AI 识别,但是我方胜利条件是“别被 AI 猜到你画了什么”。
  • 概念生成(单人模式):这是人与 AI 的共创模式,会有一个主题,人类玩家需要画出自己的理解,并让 AI 说出正确答案。为了增加难度,游戏会设置“禁词列表”,举个例子,当主题是“爱”的时候,不能画爱心符号和拥抱动作。

老实说,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现场装置。1950 年,人们用图灵测试来提验证机器是否能思考,但 Deviation Game 的开发者们认为如今应该是 AI 和人类互相学习的时代。

在游戏里,人类不断挑战 AI 数据库的边界,而 AI 也能超越出人类想象力的知识。整个过程叫作 Deviation,意思就是偏离、越轨——可能翻成“越狱”更合适。每一局游戏结束,无论胜负,AI 和人类都能学到一点东西,变得更了解对方,甚至更接近彼此。

规则or边界?在2023年伦敦实验游戏展探索游戏本质(图灵的《模仿游戏》流程图。)规则or边界?在2023年伦敦实验游戏展探索游戏本质(Deviation Game 的流程图。)规则or边界?在2023年伦敦实验游戏展探索游戏本质(开发者认为 AI 使用的数据都来自第一世界,是偏颇的。)

我和在场的开发者之一 Daniel Coppen 聊了聊。他是设计师,我是商务,谁都不是搞技术的,当然也不会自讨没趣。之前我在投资行业做过一段市场,离 generative AI 初创比较近,截至目前,我个人对面向消费者(To C)的生成式 AI 大致判断是:1. 赋予没有创作能力的人以创作能力,2. 提高现有创作者的效率。而这两种人都需要学习“AI 的语言”,比如说能让 chatGPT 结果准确度更高的自然语言。

我本身也很喜欢这个游戏(不止是因为画画技术很烂)。如果“你画我猜”里能内置 AI,感觉能颠覆现有的规则。之前看到过一个内嵌 chatGPT 的审讯游戏,人类拷问 AI,有那味儿了。还有双人推理游戏《安缇阿:猩红海岸》,单人模式是和 AI 一起玩,但看评论说 AI 很不灵活,所以一直被我丢在库里落灰。

过几年在互动性上我们无疑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Deviation Game 这种把玩家抓来做训练的只是个开端,相信很多人/组织已经在做。

动物,你愿意帮我个忙吗?

《Anonymous Animal》是我很惊喜的互动媒介计划。

在展览侧门有一个立式触屏电脑,开着网页,上面黑白的动物速写不断变形拉伸成新的图片——从狐狸变成狗,从狗变成兔子,上方有倒计时:等待被爱的人。

每到整点,浏览器就会自动播片,上方的倒计时会变成文本框,冒出面向观众的文字。“他”称呼你为“动物”(Animal),并且会给你展示非常多不同的视频和网站,观测潮汐的数据,美国气温地图,一条非洲的普通公路,实验室的钟摆实验……

有的链接已经失效打不开了。你需要时不时按照“他”的指示点击屏幕,让“他”感受到你的存在。

这个装置大概是想追忆早年更自由的互联网,或者那个在网上快乐探索的自己。我的同行者也猜测和我们说话的“他”设定上是不是潜伏在网络里的智慧生命体什么的,我还是更倾向于开发者只是把自己的思考留在了程序里。所有黑白动物速写都来自 wiki 无版权共享的图片。

个人感兴趣但没体验到/时间短的游戏

规则or边界?在2023年伦敦实验游戏展探索游戏本质(图片来源:https://nowplaythis.net/game/everyday-vrealities/)
  • 《Everyday Vrealities》是一个 3D VR 纪录片,制作人 Tom Wright 3D 扫描了不同的住宅,了解家庭和生活方式,所以等于说戴上 VR 眼镜就是重现当时的场景。沉浸式观看别人的日常理论上来说挺无聊的,但是我想起很久以前有一个北欧人做的网站(找不到网址了),好像是收集了每个国家不同阶层的住所照片,可以浏览、对比照片。这个让我想起感觉那个网站,未来可能做内容要做这种了。
  • 《The Game: The Game》是个对话游戏,女主人公(玩家扮演,第一人称)会遇到一堆 PUA 高手,要识别信号并和他们周旋。
  • 《Breakup Squad》是一个非对抗、不对称的多人游戏,5 个玩家在派对上相遇,2 个要扮演一对闹分手终于成真的奇葩前情侣,另外 3 个要扮演他们苦命的朋友。朋友阵营要化身人墙,阻止奇葩鸳鸯靠近彼此重新复合;情侣虽然已分手,但不清不楚,所以任务是不顾一切靠近对方。这游戏是在街机上的像素游戏,要靠摇杆操控。
  • 《Where Should We Begin – A Game of Stories》是比利时心理咨询师 Estehr Petel 的作品,一款心理疗愈桌游,每张卡片上会有一段话(比如说“一个不知道自己深刻影响了你的人”),抽中的人需要诚实地描述。我感觉是个出发点不错的游戏,会想买来送朋友的那种。
  • 《堕胎游戏》是 Lisa Mailard 根据反堕胎法争议制作的桌游,有点类似于需要投掷骰子的飞行棋,玩家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胜利”就是“成功堕胎”。
  • 《Act II, Scene II》只有夜场才有的路灯摩斯密码。很遗憾!

展出全列表请见:https://nowplaythis.net/2023-festival/

关于本文作者:Molly 在游戏发行领域工作,作为商业记者主要报道有意思的创新、营销和生活方式,偶尔写时尚,过往作品多见于《第一财经》杂志·未来预想图和《T》中文版。如果图片未标注来源,均由作者本人拍摄。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