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瘋時,操著球棒打傷數人,因此在美國愛荷華州南部的監獄裡蹲。牢中生活不寬裕,無法滿足每日 40 根香菸的癮頭。焦躁難眠,心情低鬱,總想弄點什麼燻進肺裡。於是,他接受獄友的建議:攤開 1 張捲菸紙,倒上 2 小包黑胡椒粉,熟練地捲好,點火便抽。煙霧刺激呼吸道,令他咳嗽不止。情非得已之時,一天仍來個 4 根。從 1996 到 2016 年的刑期,菸癮戒斷症狀約發作 30 次,他全仰賴這招。[1]
國民健康署戒菸專線服務中心
電話:0800 – 636363
LINE:@tsh08006363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六 09:00 – 21:00(國定假日照常,過年除外。)
圖/Anas Alhajj on Unsplash
病史
男子 14 歲被診斷出精神異常;15 歲第一次因病住院;牢獄之災後,37 歲時試圖給車撞。憂鬱性情感思覺失調症(depressive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導致他長期幻聽,疑神疑鬼。40 歲那年,他心情低落數週,故意燒傷手,腦中一直有用藥自殺的計劃。在就醫前,他每天消耗 2、3 包香菸,再外加口嚼菸,而且大麻戒斷的情形不甚穩定。[1]
住院期間,醫師聽聞他在獄中吸食黑胡椒粉的往事。取得其書面同意後,搭配文獻討論,把故事寫來投稿期刊。[1]
黑胡椒的戒菸潛力
歌曲〈沒有菸抽的日子〉:「手裡沒有菸那就劃一根火柴吧/去抽你的無奈」。[2]實際上調適起來,可不簡單。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菸草戒斷的症狀,例如:憤怒、焦慮、抑鬱、躁動、挫敗、失眠、注意力渙散,以及食慾增加等,會在抽菸行為終止或減量的 24 小時內開始,並可能持續長達數週。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尚未核准黑胡椒及其衍生物在戒菸方面的運用;但是市面上已經有為此設計的香氛療法商品。至於,上述監獄裡流行的解癮怪招,也有一丁點科學原理撐腰。[1]
黑胡椒具有對抗氧化、發炎、疼痛、癌症、微生物、糖尿病等作用,還能降低血脂、鬆弛肌肉與保護神經。儘管這些結論大半為實驗室裡的研究所得,未必每個都符合現實情形;幾個小型人體試驗,曾經證實汽化黑胡椒精油(vaporised black pepper essential oil)的戒菸功效:1994 年汽化黑胡椒精油、汽化薄荷醇(vaporised menthol)與空氣的比較中,黑胡椒明顯減少受試者對香菸的渴望。2013 年研究的受試者,也感覺同為汽化精油,相較於當歸(angelica),吸入黑胡椒氣味的效果較佳。[1]
黑胡椒的戒菸機制
醫師推測吸食黑胡椒捲菸,之所以能抑制男子的菸癮,可能是因為下列幾種機制:[1]
- 降低衝動:抽菸的行為,可能受自發衝動、滿足需求和期望愉悅等因素驅使。研究指出,後兩者對戒菸成功與否,影響不大。也就是說,克制習慣性的自發衝動,才是成功的關鍵。[3]吸食黑胡椒捲菸,大概是對男子產生了這個效果。[1]
- 對抗焦慮:黑胡椒的胡椒鹼(piperine),於動物實驗中所展現的抗焦慮功能,或許也發揮在此案的男子身上。[1]
- 雷同體驗:基於無異的外表與使用方法、煙霧進入呼吸道的感受,以及熟悉的抽菸動作,黑胡椒捲菸提供男子,和抽普通香菸雷同的知覺體驗。[1]
黑胡椒的菸草戒斷效果?
男子於牢中,並不特別想戒菸,只是用黑胡椒捲菸短暫舒緩戒斷的痛苦。雖然從事後的醫療影像上看來,這個行為未在肺部留下後遺症,卻沒讓他完全擺脫癮頭,而且也不代表沒有吸入直接焚燒造成的有害物質。出獄後菸草豐沛,他依然是個重度老菸槍。53% 的思覺失調症病患,喪命於菸草相關死因。所幸他在住院治療精神問題時,終於決心戒菸。醫師開立varenicline,[1]來阻止菸草中的尼古丁為腦部帶來愉悅感。[4]不過,由於男子後來不再回診,醫師無從得知藥物對他是否有用。而將黑胡椒納入正式戒菸方法的潛力與安全性,則有待未來更大型的研究探討。[1]自製替代捲菸的作法,在研究結果出爐之前,不宜任意仿效。
參考資料
- Weleff J, Dore S, Anand A, et al. (2022) ‘Black Pepper (Piper nigrum) for Tobacco Withdrawal: A Case Report’. Case Reports in Psychiatry, 5908769.
- 滾石唱片Rock Records.(19 JAN 2019)「張雨生 Tom Chang【沒有煙抽的日子】Audio Video」YouTube.
- Wehbe L, Ubhi HK, West R. (2018) ‘Want, need and habit as drivers of smoking behaviour: A preliminary analysis’. Addictive Behaviors, 76:135-138.
- ‘Varenicline’. (15 JUL 2017) Medline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