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大幅下滑之后,海通证券拟计划暂缓海外业务

668次阅读
没有评论

业绩大幅下滑之后,海通证券拟计划暂缓海外业务

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中资券商的生存压力逐渐加大。

4月20日,一则关于“海通国际(00665.HK)副主席兼行政总裁林涌透露,母公司海通证券(600837.SH,06837.HK)已派出团队检视海通国际业务,有机会进行改组,并暂缓国际化发展步伐”的消息传出,一时间引发不少讨论声音。

二级市场方面,海通国际今天走势为“冲高回落”,截至4月21日收盘,最新报价0.86港元,与开盘价持平,成交额1595.77万港元。

母公司海通证券表现并不理想,A股方面,截至4月21日收盘,海通证券最新报价9.10元,跌2.67%,成交额3.64亿元。H股方面同步走低,报收5.15港元,股价下跌2.65%,成交额为5483.58万港元。

最近一个多月,海通国际及其母公司海通证券频繁现身新闻版面,究其原因皆与业绩相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故事的开始源于一封辞职信。3月16日,海通证券董事会收到公司总经理助理林涌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辞职的原因为因相关工作安排。

据悉,林涌于1996年12月加入海通证券,自2014年12月起担任总经理助理;后又于2009年12月起担任海通国际执行董事, 2011年4月起担任海通国际执行董事、董事会副主席、董事总经理、行政总裁。

值得注意的是,在林涌提交辞职报告的同时,公司全资子公司海通国际发布盈利警告,“预期2022年净亏损约64亿-66亿港元”,这不免让外界产生“林涌引咎辞职”的联想。

不过事实证明,外界的猜想并非空穴来风。

3月28日,海通国际发布2022年报,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1.97亿港元,同比下降122.64%,归属母公司净亏损65.41亿港元,同比止盈转亏,去年同期净利3.01亿港元,基本每股收益为-1.00港元。每一项指标都在下滑。

两天后(3月30日),母公司海通证券也发布了2022年业绩报告。令人意外的是,海通证券不仅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更是跌出了头部券商“百亿净利”的阵营。

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海通证券实现营收259.48亿元,同比下降39.9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45亿元,同比下降48.97%;扣非净利润59.02亿元,同比下降52.4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8.19亿元,同比下降高达87.57%。

从业务条线上看,海通证券多项主要业务均呈现下滑态势,包括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多项业务的收入降幅显著,尤其是交易及机构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7.05亿元,同比减少126.16亿元,降幅为115.63%。

对此,海通证券解释称,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震荡调整导致投资收益减少。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告诉钛媒体APP,海通证券是香港中资券商的大行,因收购大福证券而上市,积极扩展业务。但像其他中资券商一样,其投资和架构化融资业务都遭遇了巨亏,可能是因为香港市场中概科技股下跌和股市大调整,以及典型的国企中资券商问题所致。

业绩大幅下滑之后,海通证券拟计划暂缓海外业务

高管辞职、公司及子公司双双业绩下滑,连番打击下,海通证券不得不做出实质性的举措。

海外业务暂缓

据报道,海通证券希望推动海通国际业务复苏、重振声誉,其中一项工作是把子公司业务建立成“一个海通”战略协作体系,大意是把香港和内地业务团队连结。

据悉,“一个海通”代表“投、融、保、研”和财富管理等核心竞争优势,将通过股权、债券、并购、研究所、资管等多个部门高效联动,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一篮子服务。

公开信息显示,为进一步满足客户对海外资产的配置需求,海通国际积极布局多个市场,除香港外,在新加坡、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印度孟买及澳洲悉尼等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均有金融服务网络。

虽然拓展海外业务的蓝图很大,但现实却很残酷,公司海外业务并未盈利。据年报显示,海通证券2022年度海外业务营收为26.21亿元,毛利率为-145.73%;而上一年的海外业务营收为90亿元,2022年度同比下滑70.88%。故此,海通国际将会暂缓海外扩充步伐。

对比同行来看,比如,兴业证券2022年的海外业务营收为8587万元,同比下滑77.89%,毛利率为-304.89%。再比如,广发证券2022年的海外业务营收为3.96亿元,同比下滑30.87%,毛利率为-29.83%。

上述两家券商的海外业务营收均处于下滑状态,并且皆不赚钱,这或许是目前整个券商行业的现状。可见,中资券商在海外业务上的受挫会极大程度反映到年度业绩中。

而对于未来中资券商的发展情况,黄立冲认为,目前中资券商由于中国证监会的窗口指导,未来可能主要聚焦国内市场,因此未来国有的中资券商只能服务于中国企业(包括民企和国企)在香港的融资和结构性融资,以及做一些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等等。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陈伟纳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