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第1步:做好用户假设

587次阅读
没有评论

产品设计第1步:做好用户假设

设计思维用词不当,与其说是思考,不如说重点在做。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厨师,现在我给了你一堆柴火,那么,请你发挥精湛的厨艺,把它做成一份美食吧。

听到这种需求,你大概会一脸问号吧。因为任谁都知道,无论中间处理的流程多么精湛,我们都没有办法把一堆柴火,变成一份美食。

这就是所谓的“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进,垃圾出)”。

产品设计就如同烹饪美食,一方面我们要保证原材料是好的,另一方面也要去过滤很多信息。

否则,就会变成“接到合作伙伴需求就立马去实现”的工具人,如果成为这样的产品经理,那在职业发展上估计难以更进一步。

比如,销售伙伴大多是攻击型人格,他们擅长攻破用户防线、制造焦虑,来促进转化。对于销售人员来说,这是很好的品质,但不可避免地,和你沟通时,他们也会使用这些技巧来加大自己需求被实现的概率。

常见的是,他们会说“用户反馈这个体验很不好”、“影响到续费”、“合作伙伴需要这个功能才会买”、“我的需求是leader给的,很急”,千言万语都是在说“出问题了!快点解决!快点”,有点像李佳琦的“买它!买它”。

而合作各有职责,我们是负责思考、trade off 的人。

那该怎么做呢?处理方式是:首先,不要理会伙伴的情绪,那只是他们擅长的、制造焦虑的方式而已。接着,我们要静下心来,去验证用户想要什么。

验证问题的第一步,是要做好假设。

明确用户假设,目的是收敛问题的讨论范围,只有在用户假设上达成一致,才能为我们下一步行动打好基础。

一、什么是用户假设,怎么做用户假设

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4~7岁的少年儿童,其中男孩占比数更大。24~35岁的家长,其中女性居多,负责购买课程,关心孩子思维提升,以及幼小衔接。

相信大家都看过类似的东西,但我们能感受到这种基于年龄、城市、收入等维度,即地理人口统计学信息的分类方法还是比较粗糙,因为在这种细分之下,仍会存在不同的需求,而且这种模糊的数据,很难让看到的人得到对用户想象的共识。我们很难为24~35岁的女性家长设计产品,但是我们可以为野原美伢一样的家庭主妇设计产品。

我们可以在百科中,看到很多对美伢的描述。这会不会有点像用户分析?你可能会觉得“这样也行吗?好像有点玩闹的感觉”,相信我,它确实管用。

产品设计第1步:做好用户假设

看了上面的东西,或许你涌现出了一些适合美伢的产品?

为什么你能?

因为我们了解美伢大致是个什么人,我们能推导出她是否会喜欢这个产品,她在乎哪些。

日常工作中,与我们对接的是很多个团队,一个有说服力的用户假设能为我们带来宝贵的共识,这让每个人都能涌现出想法并给予我们启发。

这些都不是“29岁日本家庭主妇”这条信息能带给你的。

所以现在用户假设,提倡基于行为科学,即基于用户的需求,来进行假设。

这个想法的理论基础是营销学的STP理论,指企业要在一定的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最后把产品或服务定位在目标市场中的确定位置上。

简单科普一下STP理论,你可以对比看一看这套理论和产品设计上的相似之处,发现不同学科方法能够互相迁移,还挺有趣的。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核心就是STP营销,它包括三要素:

  • 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
  • 目标市场(market targeting)
  • 市场定位(market positioning)

市场细分的三个阶段:

  • 调查阶段
  • 分析阶段
  • 细分阶段

细分消费者市场的基础:

  • 地理细分(geographic segmentation):国家、地区、城市、农村、气候、地形
  • 人口细分(demographic segmentation):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教育、家庭人口、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国籍、民族、宗教、社会阶层
  • 心理细分(psychographic segmentation):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
  • 行为细分:时机、追求利益、使用者地位、产品使用率、忠诚程度、购买准备阶段、态度。

二、用户故事是个“面”,那有更小的维度吗

当然,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模版,将需求拆解为一一个“点”:

作为一个【X用户】,

我想做【Y事】,

这样我就能得到【Z奖励】了。

这需要我们去定义,什么是“Y事”,什么事”Z奖励”。

这会涉及到三个维度:

A.如何定义something和reward

B.如何验证你的定义是好的

C.如何切换角度,向合作伙伴描述定义好的内容

A. 如何定义something和reward

你可能会觉得,确定“事”还不简单,至于要单独拿出来说吗?

但平时,用户可能不会乖乖说出自己想干的“事”。他们以为自己在描述需求,但可能只是在描述需求的实现方式。

比如ATM取钱,这个示例虽然被用得很滥,但每个人都熟悉这种场景。所以我们来看看吧。

客户说:我希望这台ATM能支持跨行业务,在我插入卡片输入密码后,可以让我选择是取钱还是存钱;为了方便,可以设置一些默认的存取金额按钮;我可以修改密码,也可以挂失;还有我希望可以交纳电话费、水费、电费等费用;为了安全起见,ATM上应当有警示小心骗子的提示条,还有摄像头;如果输入三次密码错误,卡片应当被自动吞没。

想象我们是ATM软件的提供商,请理一下,哪些是用户想做的“事”?我们该给用户提供什么功能?

为了方便解决问题,需要给我们给“事”下个定义:事专指“由用户发起、在产品边界内、有一个明确有效完整的目标,且有一个明确的后果”的需求。

那么,下面就揭晓答案。

支持跨行业务?

错,它是一个业务规则,用于限定业务的范围。

插入卡片?

错,这是一个过程步骤,不是完整目标。

输入密码?

错,这是一个过程步骤,不是完整目标。

选择服务?

错,这是一个过程步骤,不是完整目标。

取钱?

对,这是一个有效的完整目标。

存钱?

对,这是一个有效的完整目标。

挂失卡片?

对,这是一个有效的完整目标。

交纳费用?

对,这是一个有效的完整目标。

警示骗子?

错,已经超出了边界范围。

三次错误吞没卡片?

错,这是一个业务规则,限定业务的条件。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就有逻辑去筛选用户的反馈,也就能如提纲挈领一般,提溜着这something和reward,再去把其他细节功能,慢慢依附到上面。

B. 如何验证你的定义是好的

比尔·维克已经给出精彩的方法,即INVEST原则。

一个合适的用户故事应该是独立 的(Independent)、有价值的(Valuable)、可讨论的(Negotiable)、小的(Small)、可估算的 (Estimable)和可测试验证的(Testable)。

 C. 如何切换角度,向合作伙伴描述定义好的内容

同一件事,因参与方不同,就会被解读出不同的侧面。

鲁迅说(真是他说的):“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而我们可以切换角度,向合作方进行功能描述。

1)按业务流程定义——对应业务方

可以同业务方理顺逻辑,目的是保证正常操作行为下,用户的动作独立且互斥。

2)按操作行为定义——对应研发

比如进行用户增删改查动作的描述。

3)按边界条件定义——对应测试

比如异常情况的处理,如业务设计的功能在特定情况下,会对其他功能造成影响。这部分如果能考虑到,对需求文档来说,会很加分。

以上,就是我对用户假设的大致理解。都看到这里了,求个免费的赞~你的反馈对我很有帮助~谢谢大家。

公众号:探索者的神庙

本文由 @探索者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