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卷」上海车展进行时,汽车行业进入「中国时刻」?|一周资本市场观察

595次阅读
没有评论

「史上最卷」上海车展进行时,汽车行业进入「中国时刻」?|一周资本市场观察

《一周资本市场观察》是钛媒体推出的资本市场要闻解读直播栏目,每周一中午12:30-13:30,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帮助大家一网打尽一周资本市场大事!

本期节目,《一周资本市场观察》主理人雨朦特邀易观分析新能源行业负责人、资深分析师廖旭华,《钛度热评》主编车铭德,宁泽基金董事、雪球人气用户吴吞,分享了本届上海车展有哪些亮点,中国市场为何会成为当今全球车企的主战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哪些原因造成了一季度国内乘用车市场的表现不及预期,燃油车应怎样调整战略与市场布局,2023年一季度社融数据解读,《杭州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有何指导意义,芒果超媒最新业绩看点,新东方最新业绩解读,洪九果品股价为何持续下跌等话题。

一周资本市场表现盘点(04.17-04.21)

A股三大股指中,沪指周跌1.11%,深成指周跌2.96%,创业板指周跌3.58%。上周,北上资金净流入90.33亿元,较再前一周缩量47.03亿元;南下资金净流入190.29亿元。行业偏好上,北上资金增持规模前三的行业为航运港口、煤炭行业与有色金属行业;南下资金增持规模前三的行业为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电信服务II与能源II行业;北上资金上周增持个股中市值增幅排名前5的,分别是天宜上佳、同飞股份、中际联合、晨曦航空与史丹利;南下资金上周增持个股中市值增幅排名前5的,分别是东方甄选、金斯瑞生物科技、洛阳钼业、中国神华与美团。

上周港股的两大指数都是下跌的,恒生指数上周周跌1.78%,恒生科技指数上周周跌4.66%。

上周美股三大股指中,道指累计下跌0.23%,标普500指数下跌0.10%,纳指下跌0.42%。

上周,A股共有9只新股上市,单日涨幅最大的是4月19日上市的恒尚股份,涨幅59.25%,港股在上周没有新股上市。

2023上海车展为何会被称为“最卷车展”?本届车展有哪些亮点?

易观分析新能源行业负责人、资深分析师廖旭华认为,此次上海车展之所以被称为“最卷车展”,首先就是因为它的规模,此次参展的企业非常多,不仅包括主机厂,还有非常多的产业链企业,与此同时,此次车展首次发布的新车数量也创下了新高,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车展的新车发布数量已经超过了150辆,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此次车展上展出了新车;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本届上海车展正好处在目前汽车产业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即整个新能源的市场份额正在持续飙升,并且中国汽车市场正在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主要增长点。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参加车展的车企以及汽车产业链企业,不管是它们做了什么新动作,还是发布了哪些新产品,都可能会对企业以后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提到本届上海车展的亮点,廖旭华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

1、比亚迪生产的仰望U8与U9,标志着中国自主品牌真正进入了百万以上豪华车的序列,此次车展发布了仰望系列的指导价并开启了预售,目前来看市场反馈非常好;

2、新能源车占据本届车展“C位”。廖旭华指出,本届车展中绝大部分车企发布的新车都是新能源车,包括劳斯莱斯、保时捷等超豪华品牌,此次也发布了新能源车。这些新能源汽车的发布基本上预示了汽车行业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

本届上海车展,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说:“今日中国之动向,将引领明天世界之方向”。大众前掌门人卡尔·哈恩也曾说过,“如果说汽车工业的昨天来自欧洲,那么汽车工业的明天很可能会在中国”。为什么中国市场会成为当今全球车企的主战场?

廖旭华提到,当宝马说自己的心是在中国跳动的时候,德国媒体就曾反问,难道宝马的心不应该在慕尼黑跳动吗?这里除了有一点指责宝马之外,其实更多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无奈,因为他们自己也清楚,无论是北美市场,还是德国本土市场,都没有足够的增长体量去支撑宝马品牌的进一步增长。

中国已经连续十多年蝉联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了,并且中国现有的消费及增量情况要远远好于日本、北美与欧洲。在这种环境下,再加上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业链优势,意味着几乎所有车企,尤其是日本和德国的车企,必须要选择在中国投入更多的资源,并且进一步加深本地化的进程。在本届上海车展,有一些品牌,比如宝马和丰田,它们并不仅仅是喊话而已,而是确实有实际行动的。比如进一步缩减决策链条,把更重要的研发中心移到中国,把中国公司的重要性往上提等等。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大潮的来临,新势力品牌抓住先发优势,完成市场逆袭。但随着传统车企加速转型,已然有后来者居上的态势,3月销量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中,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通用五菱、吉利汽车均领先于理想、蔚来。此外,国际车企巨头们也已纷纷加码在华投资,进军新能源汽车赛道。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廖旭华认为,如果看总销量的话,新势力品牌在未来也是不太可能与我国的一些自主品牌相比的,比如比亚迪或广汽埃安。因为这些自主品牌的产品系列更丰富,并且在A级车,也就是售价在10万元左右的汽车产品序列里是有非常领先的优势的,而这类产品也恰好是新势力品牌不能做,也没办法做的一个细分市场。

随后,提到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廖旭华指出,目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与2010年左右的手机市场有许多相似之处,竞争格局也比较类似。随着大量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涌现,这些品牌里可能会出现汽车行业中的诺基亚、三星,也有一些可能会成为汽车行业里的苹果、华为,但也有很多品牌会成为一些“杂牌机”,最终被市场淘汰。自主品牌由于自身具备规模化能力,所以销量更高,供应链的溢价水平也更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持续竞争能力都要更强,但其他品牌由于缺乏规模化能力,在未来很有可能会被淘汰。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526.2万辆和513.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3%和7.3%。哪些原因造成了一季度国内乘用车市场的表现不及预期?

廖旭华指出,一季度国内乘用车市场的表现不及预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对于大多消费者来说,都会选择在国补取消前购车,因此去年四季度是有一些提前购车需求的释放的;

2、今年2月底、3月初汽车行业进行了一大波降价促销,对于汽车产品来说,降价促销其实对销量是有负面影响的,因为会导致不急于买车的消费者延长观望的时间;

3、以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燃油车中的A级车的使用口碑正在快速崩塌,销量减少。后续新能源汽车应该会加速吃掉这部分的市场份额。

此外,廖旭华表示,乘用车市场的数据只是大盘的数据,如果细分来看的话,可以发现,国内自主品牌的销量是增长的,整个市场份额也是增加的,同时新能源车的销量与市场份额也是在增加的。

如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冲击,燃油车应怎样调整战略与市场布局?

「史上最卷」上海车展进行时,汽车行业进入「中国时刻」?|一周资本市场观察

廖旭华表示,整个汽车行业,或者说绝大部分汽车品牌是否会彻底电动化,还需要打一个问号。目前包括日本、德国车企在内的很多品牌,都在说未来需要实现全面电动化,或者说会在某一阶段停止对内燃机、发动机的研发。这些言论一方面可能真的是为了迎合市场发展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为现在全球对于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车企被迫发布的一种公关性言论。

廖旭华认为,目前看来,这些品牌不太可能放弃已经研发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内燃机技术,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内燃机也不一定就不可以比电池更绿色、更环保,就像人们在以前也无法想象内燃机的马力可以做到1000马以上一样,未来内燃机也可能会发展的更低碳、动能转化率更高。

未来,虽然电动车绝对会占据主导,但是燃油车或者以内燃机为主的混动车,肯定也会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但这些车企必须转变它们的研发思路,不停内燃机可以,但一定要不断加大对“三电”系统的研发,或者加大与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合作。此外,许多国家,比如德国、日本,在科研人才方面还是具备很强优势的,如果这些国家加大力度追赶,还是有赶上我们的可能性的。

另外,对于大部分燃油车来说,在中短期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其实在混动车这部分,混动车可以让这些车企充分利用它们现有的在内燃机方面所积累的技术,并且某种程度上来讲,目前市场接受度最高的一个车型就是混动车。

2023年一季度社融数据解读

《钛度热评》主编车铭德首先对一季度社融数据进行了分析:

1、3月份新增社融为5.38万亿,同比多增7235亿元。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9.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一季度新增社融规模14.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3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95万亿元,同比多增7211亿元。包括:

(1)企业端新增信贷2.68万亿,同比多增 2104 亿元。其中,企业短期信贷增加1.08万亿,同比多增 2726 亿元;企业中长期信贷增加2.07万亿,同比多增7252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687亿。

-一季度是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高峰,过去两年,一季度新增的贷款大约占全年新增贷款的40%。

-企业中长贷依旧亮眼,反应企业投资信心恢复。一季度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是33.8%,较上季上升了10.3个百分点,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9个百分点。

-票据融资的减少也说明银行不需要再用票据冲量,反映了企业信贷需求的回升。

-央行数据显示,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1.2%,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29.4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2%,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13.4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14.2个百分点。

-3月份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6%,比上年同期低29个基点。

-过去7天DR007均价高于2%逆回购利率,也反映出供给端的复苏。

-2023年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低于上月0.7个百分点(受上月高基数等因素影响,制造业PMI有所回落,景气水平仍为近两年次高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8.2%和57.0%,高于上月1.9和0.6个百分点。三大指数连续三个月位于扩张区间,我国经济发展仍在企稳回升之中。

车铭德指出,以上数据均反映出企业端供给侧向好。

(2)居民端新增信贷1.24万亿,远高于1、2月份的2572亿和2078亿,相比去年3月也多增4859亿元。其中居民短贷新增6100亿元,同比多增 224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400亿元,同比多增 2613 亿元。

-反应消费和地产市场都有复苏,但是复苏情况仍偏弱。

随后,车铭德就M2数据与CPI数据分别进行了解读:

1、M2数据解读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前值12.9%);狭义货币(M1)余额67.81万亿元,同比增长5.1%(前值5.8%)。

-3月份中央银行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

-社融-M2 剪刀差为-2.7 个百分点,供给侧仍存在复苏空间。

-M1-M2剪刀差为7.6%,较前值的7.1%小幅扩大。

M1代表了企业的支票账户,主要有两类用途:一个是购买原材料和设备,在企业间转移,不改变M1总额;另一个是用于发工资,但是个人的银行账户属于M2,所以企业发工资是从M1到M2,居民消费是从M2到M1。

所以,M2-M1剪刀差扩大,一定程度也反映出薪酬流入居民端后没有再回流企业端,居民消费热情仍处于弱恢复中,薪资被储蓄起来,3月份居民人民币存款增加2.9万亿,高于去年同期的2.3万亿。

2、CPI解读

3月CPI上涨0.7%,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

通胀走势和金融数据背离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一定程度受到去年同期高基数效应的影响(去年3月国际油价暴涨和国内鲜菜价格反季节上涨);

(2)也反映出居民消费的积极性有待提升,消费意愿尤其是大宗消费需求回升需要时间。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2%,仍然低于疫情前27%左右的水平。

最后,车铭德总结道,温和偏弱的通胀环境仍给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空间,此外,供给端整体好于需求端,居民扩表消费意愿受限,需求复苏需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财富效应,收入增长

-房地产市场稳定

-供应链稳定和供给创新

《杭州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有何指导意义?

车铭德介绍,4月18日,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杭州市商务局、杭州市人社局、杭州市公安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杭州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

目前共有网约配送员约33.9万名,日均活跃骑手约为4.3万人。该管理办法有如下几个看点值得关注:

看点一:明晰主体定位,法律是界定边界的,不是告诉公众什么能做,而是告诉公众什么不能做。对于边界来说,首先需要确认的就是行为主体的界定,面向的是谁。《办法》规定了网络餐饮外卖配送主体的概念,对网络餐饮外卖配送活动涉及的平台经营者、餐饮提供者、送餐经营者、网约配送员包括独立网约配送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看点二:关于配送员的权益保障问题。首先网约配送的最大挑战是无人配送,但是无人配送对智慧交通要求很高,前期可能会在最后5公里中的最后1公里,比如酒店、社区开展,大面积推广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此配送作为人力密集型行业,需要更多地从人的权益出发来进行行业规范的设定,这就引出两个方向:

1、涉及“就业+民生”,政策介入程度高,行业沟通成本很高,需要标准化的法规较低沟通成本。

2、变量大,个体需求多样化,统一的行业标准制定较难、并且需要随时调整,《杭州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是国内首次对独立网约配送员管理作出较为具体的规定,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芒果超媒最新业绩解读

宁泽基金董事、雪球人气用户吴吞表示,对于芒果超媒而言,省钱是核心能力。

吴吞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长视频平台都是不盈利的。因为当时所有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竞争方式都是先烧钱跑马圈地——实现垄断——提价——实现盈利。在跑马圈地的过程中,内容成本被大幅度抬高,这里包括版权费用、演员薪酬等。用一个词来形容过去的长视频行业再恰当不过:“穷庙富和尚”。

过去,大家觉得不盈利的问题都出在“开源”上,于是都在“一鱼多吃”,但最终也没有实现盈利。反而是由于近两年娱乐圈限薪令的颁布,加上行业都在降本增效,不那么卷了之后,爱奇艺、腾讯视频才都相继实现了盈利,优酷的亏损也有所收窄。这时大家才意识到,不盈利的问题不是出在开源,而是出在节流上。

不过,国内长视频行业中有一家公司例外,那就是芒果超媒,相比这一两年才实现盈利的腾讯视频与爱奇艺,以及还没盈利的优酷而言,芒果超媒自2018年借壳上市至今,一直都是盈利状态,最根本的原因就在节流上,所以才说对于芒果超媒来说,“省钱是核心能力”。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背靠湖南卫视,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大量艺人资源;

2、重综艺,轻剧集。综艺的制作成本远低于剧集。

随后,吴吞对芒果超媒2022年财报进行了分析。2022年芒果超媒营收下滑10.76%,归母净利润下降13.86%,这是上市以来首次营收净利同时下滑。其中最受关注的其实是广告业务下滑了26.77%,事实上,由于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爱奇艺的广告收入同比也下滑了25%,但对爱奇艺而言,会员收入才是大头,占比达到61%,而芒果超媒的会员收入占比仅有28.78%,是不如广告收入占比大的,这也是因为芒果超媒重综艺轻剧集的特点所致。虽然综艺比剧集更适合植入广告,但综艺缺乏连贯性,无法吸引用户持续付费。比如《明星大侦探》,都更新到第八季了,但即使只看第八季前面完全不看也丝毫没有影响。

吴吞表示,广告行业其实和宏观环境息息相关,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广告行业的复苏还是对芒果超媒有利的。吴吞认为,短期的招商不利或者爆款断层对芒果超媒的影响不大,因为省钱的核心优势没有改变。最大的风险其实来自政策对娱乐圈以及综艺的监管。

至于会员收入和广告收入,很多投资人认为会员收入的商业模式要好于广告收入,但吴吞指出,在长视频行业并不是这样。因为长视频行业的会员收入没有粘性,很多人开通会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关闭自动续费。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去提高会员收入的占比。

新东方最新业绩解读

吴吞提到,新东方2023财年第三财季的业绩表现很好,尤其是净利润大幅扭亏。在非通用会计准则下,新东方该季度盈利9536万元,去年同期则是亏损9550万元。并且这是在新东方K12业务基本全面关停之后取得的进展。可以说,新东方在“双减”之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全新道路。

扭亏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出国业务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出国考试准备业务及出国咨询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约13%及5%。

2、新业务开始贡献利润,利润率超过10%。新东方的新业务主要是指在“双减”之后开拓的业务,包括智能学习系统及设备业务、游学和研学露营业务、智慧教育业务、智能学习解决方案和专升本业务等。其中,智能学习系统和设备业务的用户留存率超过70%,活跃付费用户数10.8万,和上一季度持平。

但非学科辅导业务就不太乐观了,第三财季的报名人数为21.8万,相比于上一季度的 47.7 万出现大幅下降。毕竟学习是一件反人性的事,原本K12教育好做的原因也是因为需要应试。

3、运营成本下降明显。运营成本同比下降9%,其中一般和行政费用同比下降 25.4%,这主要是因为2022年新东方进行了裁员。

此外,执行总裁兼CFO杨志辉在财报会上表示,新东方正在布局文旅行业。旅游行业的复苏可谓是有目共睹的,有道是“名胜古迹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很多人文景观蕴含的典故,确实很依赖导游的解说,并且新东方教师过去最出名的就是讲课方式幽默。所以,吴吞认为文旅行业还是非常适合新东方的,并且可能还会和东方甄选形成一些合力。

洪九果品股价为何持续下跌?

吴吞指出,洪九果品暴跌最主要的原因是折价增发,折价了差不多20%。所以增发公告一公布,也就是4月12日当天,洪九果品的股价就下跌了20%。原因很简单,既然公司管理层都认为公司股价只值八折,那大家就都按八折交易好了。

随后,吴吞为大家简单介绍了定向增发。相比港股,A股的定向增发是更加科学的,要求增发价不能低于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90%,也就是说最多打九折,但港股这个标准是八折。

定增折价本身无可厚非,就和去商场买东西一样,一次性买的多自然会有一些优惠。但是直接八折就有些过分了,不尊重二级市场普通投资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反映了与参与定增的投资机构相比,上市公司缺乏议价权,因此进一步让投资者看空公司。

此外,洪九果品在4月12日跌了20%之后,随后几天又跌了很多,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1、公司流动性太低,日均换手率才在0.2%左右。市场情绪发酵很容易导致超跌。

2、今年以来洪九果品涨了很多,年初的股价才12.3港元,最高涨到过41.8港元,因此有很多盈利盘抛售。

最后,从基本面来看,尽管洪九果品的盈利能力不错,但从2019年—2022年,现金流量净额始终是负的。不禁让人联想到,现金流的压力是否是促成其折价增发的原因?洪九果品现金流差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公司的应收账款非常高,截止2022年底接近90亿元,占当期流动资产的94.89%。并且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这几年也在不断增长,从2021年的103天增加至2022年的144.8天。应收账款是否会转变成烂账,这是洪九果品接下来最大的潜在风险,也可能会在之后的财报中反应出来,通过信用减值损失反应在利润表中,拉低企业利润。

 

更多资本市场内容和观点分享,欢迎在钛媒体App搜索“一周资本市场观察”专栏,收看节目直播回放。

免责声明:本直播栏目所有内容和建议仅供参考,不应作为投资决策唯一参考因素,投资者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平台运营部编辑雨朦)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