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談科切拉(Coachella)音樂節今年有多少爭議事件,但它一開始到底憑什麼成功?

626次阅读
没有评论

「Coachella 已死」— 這樣的宣言在過去兩週來不斷被反覆提起。舉辦於加州印地奧市、為期兩個週末的科切拉音樂節一個週末便能吸引超過 12 萬的人流量,然而其中真正為現場演出而來的人卻越來越少。販賣人造生活風格、陣容越趨商業化等評論鋪天蓋地而來,讓人趨之若鶩的實力與魅力似乎不如從前。但,Coachella 真的會垮嗎?或許沒那麼簡單。

Coachella 的崛起

先不談科切拉(Coachella)音樂節今年有多少爭議事件,但它一開始到底憑什麼成功?

photo via coachella

要討論 Coachella 的崛起,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前輩 — 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從 1969 年宣揚愛與和平的搖滾盛會,到 1999 年淪為展現人性失控與罪惡的野蠻之地,見證了一場音樂節既能大起,也能大落。在 1999 年胡士托音樂節事件落幕的幾個月後,一個名為 ”Coachella Valley Music and Arts Festival” 的全新音樂祭帶著滿腹野心而來,演出陣容裡多是個性獨立音樂人,較為知名的有 Beck、The Chemical Brothers 和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 等。

活動舉行的短短 60 天前開始宣傳,一張門票 50 美金,一共售出 25,000 張,最後 1999 年的 Coachella 慘賠了 100 萬美金,受挫到隔年直接取消舉行。後來他們在 2001 年捲土重來,終於做出了點聲色,隔年便由一位神秘富翁買下經營權,也是我們今日熟知的 Coachella 的真正起點。

Coachella 的神秘幕後老闆 — 那個被譽為「美國最邊緣富翁」的男人

先不談科切拉(Coachella)音樂節今年有多少爭議事件,但它一開始到底憑什麼成功?

photo via getty images

Philip Anschutz,1939 年生於堪薩斯小鎮,以石油和鐵路起家,典型的美國中西部保守派。從石油生意中收穫鉅額資本的他在 2000 年代初將投資眼光放到了體育和娛樂產業,首先收購的是三家破產的電影院,後來被改造成了 Regal Cinemas,美國最大的連鎖影院之一,2022 年時全球共有 505 家影院。

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在 Anschutz Corporation 旗下子公司 Anschutz Entertainment Group(AEG)如今運營的業務之中,我們聽過的可不少:洛杉磯湖人(三分之一的股份)、Crypto.com 體育館、倫敦 U2 體育館,另外還有全球超過 90 家的夜店和俱樂部,超過 25 場的音樂祭,還有一些豪華郵輪和五星級度假村等。

關於今年 83 歲的 Anschutz,最為人得知的是他高達 109 億的身價,和他身為史上唯二自《富比世》雜誌創立美國富人榜的 41 年來,年年上榜沒有缺席的傳奇身份。經濟學家曾和《洛杉磯時報》這麼形容過他:「Philip Anschutz 有點像《綠野仙蹤》裡的奧茲國巫師。他幾乎從不出現在公眾視野裡,卻在洛杉磯擁有超乎想像的影響力。」

從 Live 音樂祭典,到網紅打卡朝聖地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Beyoncé (@beyonce)

.
快轉 Philip Anschutz 將 Coachella 收購旗下的 21 年來,經歷過 Prince 驚喜翻唱電台司令〈Creep〉的 2008 年,由保羅麥卡尼、The Killers、The Cure 三大傳奇共同擔任 headliner 的 2009 年,Guns N’ Roses 久違合體演出的 2016 年,還有碧昂絲打破各項現場和線上觀看紀錄的 2018 年。於此同時,票價年年上漲、造成交通堵塞、住宿一難求等現象已是常態,但許多人慕「名」而去或許不再是為了享受現場演出,更多是為了 #Coachella。

先不談科切拉(Coachella)音樂節今年有多少爭議事件,但它一開始到底憑什麼成功?

photo via coachella

巨型藝術裝置、時尚品牌派對、奢華消費選擇,參加 Coachella 的人們對於 “Instagrammable” 的期望越來越高,這何嘗不像買了湖人隊的場邊票,卻幾乎都在滑手機一樣?而在這樣往主流和商業靠攏的趨勢之下,不只是讓對現場和獨立音樂懷抱熱情的樂迷們大失所望,就連演出者們也將開始衡量自己是更希望登上大舞台增加能見度,還是將力氣放在經營自己的聽眾上。

但總歸來說,樹夠大才能招風,好的壞的都是宣傳,而 Coachella 就是音樂節中究極的話題製造機。尤其是今年,從 Frank Ocean 演出過程屢出狀況,第二週甚至直接取消登台、Bad Bunny 在演唱過程中偷 diss Harry Styles 後隔週道歉,到 Zendaya 驚喜且久違的登台特別演出,甚至是 BLACKPINK Lisa 表演全程瀏海維持完美狀態都能能佔據熱門話題,讓許多音樂文化評論家們看了都說,Coachella 不但離落寞還遠,甚至之後新增第三個週末都有可能。

為什麼音樂節不會死?而且聽現場演出只會越來越爽?

先不談科切拉(Coachella)音樂節今年有多少爭議事件,但它一開始到底憑什麼成功?

photo via coachella

那還得歸功於音樂節的本質 — 現場音樂。眼尖的樂迷們一定會發現,比起以往人們印象中一箱箱沈重的音響在舞台的兩側堆疊成牆,如今大型演唱會的音響相較細長許多,且是高高懸在接近舞台中央的上空位置。這樣的不同不止於廠牌或者型號,而是聲音工程師的巧妙安排。

「當我第一次聽到直線型 Line Array 的時候,我就知道它會是未來。」Coachella 自 2001 年以來御用的聲音工程設計師 Dave Rat 在與《Wired》的訪問中說道。Line Array 聲波效應的概念早在 1957 年便在文獻中發表,卻要直到約 40 年後來才被應用在音響上,也徹底顛覆了現場音樂的感官體驗。

先不談科切拉(Coachella)音樂節今年有多少爭議事件,但它一開始到底憑什麼成功?

photo via fiftygrande

以往為了擴音到各個角落,我們會在舞台兩側,甚至是場館多處角落設置音響。它們各司其職,音波朝不同方向發送,最後音波重疊處卻會出現局部干擾,影響聽覺品質。如今 Line Array 當道,疊放式的設計讓音響僅放在舞台靠中央處,就能讓整個場域中各角落所聽到的音樂都能保持相同品質 — 平均、清晰、音量加大,涵蓋範圍也同樣擴大,也進而騰出了給視覺效果的空間,為表演舞台設計帶來了更多可能。

Dave Rat 最後這麼總結:「當你認真思考之後會發現,我們想聽音樂,但不想看到又大又重的音響。如果有天我們能把音響變透明,才是真正的勝利。」所以說,請把視線從手中螢幕上移開,把耳朵打開、心靈交給舞台,因為越來越精彩的視聽享受就在前方。

The post 先不談科切拉(Coachella)音樂節今年有多少爭議事件,但它一開始到底憑什麼成功? appeared first on HEAVEN RAVEN.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