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之杰:实控人重启减持“收割机”

665次阅读
没有评论

银之杰:实控人重启减持“收割机”春华秋实,繁荣与衰败在股市的舞台上轮回不息。曾几何时,银之杰(300085.SZ)一度成为股市中的妖股,股价因破百元而备受关注。只是,经历过一段辉煌时光之后,如今它的命运如同过眼云烟。

5月8日晚间,银之杰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张学君、陈向军、李军及董事何晔减持股份计划已实施完成,以集中竞价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706.6万股,占总股本比例1.00%。

受此消息影响,二级市场股价应声下跌。5月9日,股市开盘后银之杰低开低走,随后冲高回落,截至当天收盘下跌2.62%,报收14.51元,总市值103亿元。银之杰:实控人重启减持“收割机”从当年的百元牛股,到现在股价不足15元,实在令人唏嘘。钛媒体APP发现,银之杰在经历辉煌过后,频频遭遇大股东减持,收购企业商誉减值,经营业绩也陡然下滑,隐藏风险未来不容小觑。

大股东套现超亿元

本次银之杰三大实控人及董事按照减持均价计算,四人总共套现金额超过1亿元。而实际上,去年这四人已经大额套现。时间隔一年,大股东重启减持收割机。

2022年9月9日,银之杰公告称,合计持有公司股份2.4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4.3%)的实控人张学君、陈向军、李军,计划在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706.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不超过1%。同时,银之杰的另一大重要股东何晔也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325.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0.4611%。银之杰:实控人重启减持“收割机”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四人均为银之杰的前四大股东,此次计划减持的原因则为自身资金需求。钛媒体APP注意到,这是银之杰上市13年以来,三名实控人第二次集体减持公司股份。在此之前,三人也曾有过分别减持公司股份的行为。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5月,银之杰IPO上市,张学君等三人的合计持股比例为43.19%。此后几年间,由于股本转增、股权激励及资产重组等因素影响,2015年5月,三人的持股比例被稀释至39.53%。

2015年7月,陈向军与李军一起增持银之杰38.5万股。不过次年6月,张学君、陈向军和李军三人首次对银之杰进行减持,合计减持2060万股。

直至2020年12月,陈向军与李军二人再次对银之杰进行减持,合计减持326.6万股,使得三人的持股比例下降至34.83%。2021年3月,张学君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减持380万股,三人的持股比例进一步下降至34.3%。

不过,从质押情况来看,银之杰的三名实控人中,张学君和陈向军并未将所持股份进行质押。截至2022年6月末,李军所持公司股份中,已质押1800万股,质押率约为32%。

十年经营业绩,不如减持套现

股东密集计划减持的背后,是银之杰基本面表现不佳。

资料显示,银之杰主营业务包括金融信息化、移动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业务,其中金融科技服务为公司核心业务,2010年3月公司在创业板上市。从2010年上市至今,虽然通过设立和收并购导致营收规模不断增大,但是归母净利润却几乎没有什么增长。近几年,公司更是出现业绩大幅下滑的现象。银之杰:实控人重启减持“收割机”令人欣慰的是,2010年-2022年合计净利润还是正的2.2亿,但是这个相比动辄1亿-2亿的减持套现金额来说就有点拿不上台面。

2022年,银之杰业绩依旧亏损,原因之一就是在于其营业收入与毛利率的下滑。银之杰2022年三大业务板块中,营业占比最高的移动信息服务业务同比下降3.62%,电子商务服务业务同比下降19.51%。2022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如果只是营业收入下滑倒也是情有可原,但是银之杰下降不只是营收,其毛利率早已出现大幅下滑的现象。

2014年,银之杰的毛利率为50.39%,到2022年其毛利率仅为24.31%。具体来看,其营收占比最大的移动信息服务的毛利率下滑最大,从2014年的53.27%下降至2022年的11.16%,金融信息化业务从2014年的47.9%下降到2022年36.77%。可而这些业务在曾经是银之杰最大的增量业务。银之杰:实控人重启减持“收割机”持续的业绩萎靡,必然会导致公司出现资金链紧张的问题。截至2022年底,银之杰账面货币资金为2.75亿元,短期借款高达2.57亿元。值得一提的是,银之杰账面的货币资金并非均为可以随时调用的资金。银之杰:实控人重启减持“收割机”其中光限制使用的资金达4583万元。另外,从历史数据来看,2021-2022年,银之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分别为1843万元、2625万元、-359万元,结合资产负债表数据,即便是按照上市公司现金流状况最好的年份,公司短期偿债压力依然不容小觑。银之杰:实控人重启减持“收割机”

收购企业商誉减值,关联交易亦藏风险

实际上,银之杰的亏损始于2021。在这一年,常年净利润徘徊在5000万元以下的银之杰,其净利润突然开始扭头向下,步入亏损行列之中。

主要原因就包括此前收购的亿美软通业绩不佳,营业收入6.14亿元,同比下滑17.50%;净利润为亏损6886.81万元,毛利率为7.76%,同比下滑5.26个百分点。基于此影响,亿美软通的1.52亿的商誉被全额计提减值损失。

也在这一年,银之杰所投资易安产险、智帆金科的业务与股权先后出现严重风险与问题。随着问题接踵而至,银之杰便陷入一个越来越深的亏损“泥潭”。例如,2021年智帆金科进行大幅裁员,其业务也处于停滞状态,银之杰所投资的3000万元全部打水漂。2021年,银保监会决定对易安产险延长接管期限一年,银之杰投资的7864.43万元全部被计提减值损失。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东亚银行联合银之杰等多家股东共同发起设立东亚前海证券,2017年底东亚前海证券正式对外开展业务。

然而,此笔投资并未对银之杰的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反而在银之杰核心业务收入下降的基础上,加重公司的业绩负担。据银之杰披露,去年上半年,东亚前海证券实现净利润为-7394.64万元,对银之杰投资收益的影响为-1930万元。

除此之外,银之杰在关联交易方面也藏风险。以华道征信为例,银之杰对关联方华道征信还存在着大量关联交易与应收账款,2022年银之杰对华道征信应收款的账面任务为8579.16万元,坏账准备高达3431.67万元,计提比例高达40%。以计提理由为公司连续亏损,这显然不是什么好兆头。
银之杰:实控人重启减持“收割机”另外,企查查显示,2018-2020年,华道征信参保人数分别为70人、52人、41人,参保人数的减少也从侧面看出华道征信可能有经营方面的问题。

银之杰:实控人重启减持“收割机”

业内人士告诉钛媒体APP,无现金流支撑的关联交易在短期内的确可以为上市公司带来一定的收入,但这种收入也只是账面数字而已,对于银之杰而言,其对华道征信的应收账款就属于这种情况,一旦华道征信基本面进一步恶化,那么上市公司必然会提高对其应收账款的坏账计提比例,这无疑会使得银之杰本已羸弱不堪的业绩雪上加霜。(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翟智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