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银箭财经
五一假期前,因为一场史上最大规模降价,阿里云可谓是搅乱了云计算市场的一池春水。
不仅有关“价格战”“云计算见顶”等猜测甚嚣尘上,间接影响到本就人心浮动的A股云计算板块,始终难以回到3000点。阿里云宣布降价的同一天4月26日,美国议员又提出对中国云服务厂商进行制裁,也加深了许多人的担忧——
出问题的是阿里云,还是云计算?
阿里云市场份额逐年下滑,营收面临“见顶”危机?
其实,这一轮降价是早有征兆的。
在阿里云宣布史上最大规模降价的两个月前,阿里云刚刚交出一份表现良好的财报答卷。
根据阿里巴巴2023年2月23日发布的财报信息,截至2022年12月31日,阿里云在2022年(自然年)总营收达到了775.92亿元,利润更是达到13.13亿元。
而去年5月份,阿里云才刚刚结束13年的持续亏损,在2022财年首次扭亏为盈。很难想象,2021财年业绩报表公布时,阿里云的亏损还维持在22.51亿元,仅仅一个财年的时间,就实现了11.46亿元的盈利。
这也让阿里云成为国内唯一实现盈亏平衡的云服务商。再加上根据IDC今年4月23日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下半年,阿里云以31.9%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第一,毫无疑问是坐实了云计算龙头厂商的名头。
不过这份耀眼成绩的背后,却藏着阿里云市场份额逐年走低、营收增长降速等隐患。
根据财报,2022财年四个季度,阿里云的营收增速分别为30%、33%、20%、12%。在抵销跨分部交易的影响后,全年总营收增长仅为3%。
其中,占据阿里云总营收53%的,来自金融、教育、汽车等非互联网行业的客户收入,同比增长9%。对比2021财年单季度60%左右的增速,以及全年总营收同比增长50%,阿里云在营收环节,多少有些濒临“见顶”的危险。
同一时期中,中国移动、联通、电信这三大运营商也相继公布了2022年财报。其中,中国电信的天翼云营收579亿元,同比增长107.5%;中国移动的移动云营收503亿元,同比增长108.1%;中国联通的联通云营收361亿元,同比增长121%。
尽管当前阿里云仍旧保持着市场主导地位,但在这样悬殊的营收增速下,2023年很可能会被天翼云、移动云挤下第一的宝座。更重要的是,此消彼长之下,阿里云的市场份额也开始受到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阿里云从2020年至2022年底,市场份额分别为40.3%、37%、31.6%,收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相比国内市场的窘境,阿里云在海外市场取得的成绩反而更亮眼一些,不仅新增了6座数据中心,三年里营收增长更是超过了10倍。
长此以往,很难说阿里云会不会被迫降低国内市场的比重,彻底将业务重心放在海外。不过这显然是阿里最不愿意看到的“下下策”,为了维护国内市场份额的稳定,通过降价来挽回人气并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也就成了必然。
再者说,降价策略,早已是全世界范围内云计算厂商的常用营销手段。
公有云市场收窄,价格战已是行业常态
云计算市场的价格战,并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尚未结束。
亚马逊CFO曾在2016年某次财报会议中,声称亚马逊AWS自2006年上线,10年内降价了52次,去年6月还针对中国市场降价了49%;微软Azure自2012年至今,已经连续数次降价60%以上,今年3月更是降价20%左右;谷歌从2013年左右,也开启了连年降价的竞争措施,无论是数据存储服务还是固态硬盘设施,都保持着最高70%的降价幅度。
诸如此类,国际市场范围内,各大云计算厂商早已为了争夺份额“卷”成了一锅粥,每次降价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拉动市场价格快速下落。同样的,云计算发展较早的海外市场尚且如此,国内云计算厂商也早已将降价,“刻”进了灵魂里。
阿里云在2013年首次降价后,2014年就连续降价了6次,此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阿里云连续17次降价,核心云产品降价幅度一度超过50%。如果再算上从2015年至2020年,针对CDN长达5年的价格战,阿里云降价的次数已经难以计算。
其间,在业内平均价格已经被拉低至0.01元/月的“白送价”时,阿里云直接把价格降至0.0075元/月,一度引发了“倒卖阿里云产品赚差价”的调侃。
不过价格战的代价也是惨烈的,最后在2020年价格战结束,各个厂商开始相继将价格提升至合理价位时,原本在2015年占据CDN市场80%份额的网宿科技、蓝汛,5年后市场占有率只剩1%不到。
而在降价的道路上,阿里云也并非孤独的。和阿里云并称为“四朵云”的腾讯云、华为云、百度智能云,在寻求科技领先优势的基础上,都或多或少采取过不同频次的降价策略。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了近15年,直到2022年才出现第一家盈亏平衡的云计算厂商。
不过在我们看来,阿里云这一轮降价行为,并不意味着新一轮的价格战将要掀起。在阿里云最擅长的领域,打价格战的意义并不大。
云计算发展至今,各个厂商出于赛道选择和技术沉淀方向的不同,已经显现出各不相同的差异化特色。以“四朵云”为例,阿里云起步最早,而且依托于阿里系电商平台建立,整体倾向于为线上经济生态圈打造产品解决方案。
华为云在华为产业结构的影响下,在软硬件集成能力上表现突出,整体倾向于政务云和私有云领域;腾讯云背靠腾讯旗下社交、文娱的基础业务,业务主要集中于游戏、音视频行业和金融云领域;百度智慧云则是在AI技术和云基础设施上占据优势,更倾向于制造、能源、出行等行业的云计算辅助。
暂时来看,四家厂商都可以代表各自领域的头部力量,相互之间也没有过多的业务重叠,至少不用担心阿里云的降价引发太大的连锁反应。
相较之下对云计算行业影响更大的,或许还是在公有云市场逐渐饱和的当下,如何寻找新的市场增长方向。
而今,这个方向似乎已经找到了。
大模型打开算力新市场,14亿元只是准入门槛?
ChatGPT的爆火,带火了大模型产业,也为云计算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综合当前已经公布的“类ChatGPT”产品项目,仅是2023年上半年,就有复旦大学的“MOSS”、澜舟科技的“孟子”、百度的“文心一言”、清华大学的“ChatGLM-6B”、360的“360智脑”、商汤科技的“日日新”、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等等。
尽管现阶段国产生成式AI的表现参差不齐,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大量生成式AI和大模型相关产业铺开,各个企业对算力、数据储存的需求,也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OpenAI的研究报告称,从2012年至2018年,每隔4个月左右,早期的大型AI模型需要的算力就会翻倍。2018年后,随着AI大模型的逐渐成熟,其训练成本也开始迅猛增长,仅是训练AIGC模型,过程中所消耗的算力就增长了近30万倍。
而且不仅是大模型的训练,用户使用过程中,高频率、大范围的大数据处理需求,也需要云计算厂商提供更多的算力支持,以及更大的数据储存空间。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庞大且充满活力的市场,在不远的未来,算力可能也将成为科技企业疯狂争夺的稀缺资源。以“闲置算力租赁”为基础的云计算行业,自然也将迎来一轮时代红利。
只不过目前来看,算力资源不仅是这个新市场的敲门砖,同时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准入门槛。
理论上来讲,云计算的算力是无限的。但是当算力超过一定阈值,提供算力的硬件设备就需要增加10倍、100倍之多。
举个例子,今年4月初曾有消息称,因为算力需求量太大,OpenAI被迫暂停了ChatGPT的Plus付费服务。作为世界第二大云计算服务商,背靠微软的OpenAI都面临着算力不足的问题,可想而知大模型产业对算力的需求有多么恐怖。
据了解,微软的Azure云服务为了ChatGPT,专门架构了一个由数万枚英伟达A100和H100高性能GPU芯片组成的AI计算集群。A100的售价约为1万美元/枚,H100的售价约为3.6万美元/枚,大概估算下来,ChatGPT的算力设备成本,约为2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14亿元。
这或许也为所有人敲响警钟,AI领域的云计算市场,注定了是一个比拼硬实力的战场。
这不由得令人想到,阿里云智能集团CEO张勇在4月27日透露,阿里云正在实验将千问大模型接入工业机器人,最终将依托钉钉平台,实现对远程工业机器人的远程智能操控。同时在天眼查上,也能看到阿里云近期申请了大量相关专利。
相比大规模降价的阿里云,可能这个已经盯上大模型普及和泛用领域的阿里云,要更可怕一些吧。
参考资料:
- 《公有云增速放缓,阿里云大幅降价抢市场》——华夏时报
- 《阿里云:亏了13年刚赚钱 为啥被逼着五折大促销?》——差评君
- 《降价的阿里云,很焦虑》——功夫财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