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网易财经ESG,作者|于欣冉
拿下ESG全球最高评级的联想集团(0992.HK),是否在该议题上无懈可击?
2022年12月15日,国际主流评级机构MSCI(明晟)将联想集团的ESG(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即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评级上调至AAA级——为全球最高等级。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每个行业ESG表现处于约5%的企业才能获得该评级。而联想作为“技术硬件、存储及外设”行业第一家获得的AAA评级的中国内地企业,其全球化布局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其在产品碳足迹、清洁能源、供应链管理等关键议题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更强的竞争对手,拿到AAA级实属不易。
对比纳入MSCI的45家同行业公司,有着16年ESG实践的联想集团占据头部位置,力压苹果(BBB)、和戴尔科技(A)等国际一流硬件大厂。哪怕在科技产业内,联想集团在本次ESG评级上的表现,也超越了英特尔(AA)、谷歌(BBB)和亚马逊(A)等国际科技巨头。
不过,另一方面,联想集团的ESG实践仍有提升空间。
网易财经ESG查阅了其发布的《2021/22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现,在E(环境)议题和S(社会责任)议题上,联想的碳排放信息披露、净零排放目标、供应链 ESG 管理等方面实践较为突出。不过在G(公司治理)议题上,公司治理、产品安全及质量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方面仍有待提高。
环境、社会责任议题表现为行业标杆
从好的方面来看,联想MSCI评级遥遥领先的“制胜法宝”可从碳排放及供应链管理等关键议题表现来一探究竟。
关于E(环境)议题下的碳排放议题,联想信息披露质量高且较为全面。一方面,联想不仅对范围1、范围2碳排放数据进行了披露,还对范围3进行了细化披露。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范围3排放则是范围1、2之外,所有与公司相关的碳排放、碳足迹,也一般称为“供应链碳排放”。对于联想所在的科技制造业,供应链涵盖原料供货商、制造商、仓储商、运输商等多个主体,大部分排放都被归类为范围3排放,因此范围3排放的披露尤为重要。
报告显示,联想对供应链上游“购入产品和服务”、下游“产品运输”和“售出产品的使用”这三个项目都进行了披露。从数据上看,联想在这三个项目的碳排放也是最多的。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其他公司多为1年至3年的环境绩效数据,联想在ESG报告中披露的是近5年连续的环境绩效数据。这意味着联想已将信息披露工作常态化并具有很强的主动性。
除了信息披露质量高之外,联想还制定了明确的科学减排目标。自2009/2010财年起,联想集团就制定了未来10年范围1和范围2减排目标,并在2019/20财年实现减排92%的里程碑式成就后,又提出力争到2030年,实现运营性碳排放减少50%、部分价值链碳排放降低25%,并积极探索不晚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对此,联想发布了净零排放目标(Net-Zero)路线图,并宣布成为国内首家通过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净零目标验证的高科技制造企业。SBTi是由由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发起的。
不过,得到该认证也并非易事。联想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联想在净零排放目标中对范围1、2、3都做出了细化的承诺。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编制的《企业价值链(范围3)核算与报告标准》,企业价值链中的“范围3排放”可分为上游排放和下游排放,共计15个环节。很多企业由于其计算难度大,在制定减排目标时容易将范围3排除在外。
其次,联想在报告中对实现减排目标的具体路径以及进度都进行了披露。主要围绕着上文提到的范围3中3个碳排放量较多的项目,供应链上游“购入产品和服务”、下游“产品运输”和“售出产品的使用”。
基于上述举措,联想在E(环境)议题上成效如何?
在碳排放方面,从总范围3总排放量看,报告结果显示,其2021/22财年范围3排放总量相较前一年下降近40%。国内首个ICT行业“零碳工厂”标准《零碳工厂评价通用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联想集团(天津)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成功完成试点验证。
除此之外,在能源消耗方面,联想独创的温水水冷技术将整体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电源使用效率)降到1.1以下,低于国内平均PUE值1.69,也低于“东数西算”对东西部节点要求的PUE值。在冬奥会上,联想为北京气象局搭建了绿色高性能计算系统,通过“温水水冷”技术的运用,核心算力提升近20倍的基础上,年用电减少近200万度。报告显示,2021/22财年联想运营消耗能源强度中燃料消耗为0.34兆瓦时/百万美元收入,外购能源(电力、蒸汽、冷却)为4.78兆瓦时/百万美元收入,较2020/21财年的0.55兆瓦时/百万美元以及5.16兆瓦时/百万美元都有所降低。
联想不单单在E(环境)议题上表现优异,S(社会责任)议题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报告指出联想致力于供应链流程中做好 ESG 管理,打造供应链ESG生态。联想有 ESG 专用体系和配套的合同规定,帮助确保供应商达到或超过适用的劳工、环境、健康与安全以及道德标准。并要求供应商获得 RBA VAP 审核和精选工厂(FOC)认 证,彰显公司在 ESG 方面的先进性。2021/22 财年,占联想采购金额 87% 的供应商获得 VAP 认证,占联想采购金额约 6% 的供应商获得精选工厂 (FOC) 的称号。相比之下, 2020/21 财年则分别为 63% 和 2%。
在员工保障议题上,报告显示,在2021/22财年Lenovo Listens员工敬业度调查中,公平及平等待遇获得了93%调查员工的认可,高于市场基准14个百分点。其中,在性别平等方面,联想董事会目前共有11名成员,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4个国家,独立董事占比73%,女性董事占比18%,高于香港上市公司约14%的平均水平比例。2021/22财年联想女员工占比达到37%,30岁以上员工占比85%。联想计划,到 2025 年将女性高管比例从21%提升至 27%。同时,报告还对“按年龄划分的员工离职率百分比”以及对个人贡献者与合同工、中层管理还有决策层按性别比例划分的“每位员工平均培训小时数”进行了披露。但与此同时,网易财经ESG注意到,联想并未披露“各员工类别的男女员工基本工资和报酬的比例”。
除此之外,联想正以各种方式向所有领导者和员工宣传包容性,包括开展全球反骚扰培训以避免在工作场所受到骚扰。联想正在全球推广该培训,目标是全球反骚扰培训的完成率为 100%。
G(公司治理)议题仍有待加强
联想在ESG上并非没有短板。
尽管联想在E(环境)、S(社会责任)方面表现优异,但在G(公司治理)议题中的信息公开透明、产品安全及质量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方面仍存在提高的空间。
在信息公开透明方面,2022年4月7日,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发布关于对联想控股采取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的决定,指出联想存在定期报告披露不及时、临时报告披露不及时以及个别子公司股权质押未在相关募集说明书及定期报告中披露等问题。同时,北京证监局在日常监管中发现,2022年3月31日,联想在香港联交所发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全年业绩公布》公告,但是该信息未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同步披露。对此,联想回应将尽快完成整改。
关于产品安全与质量,报告强调联想在开发、制造、运输、安装、使用、售后服务和回收的每一个环节都遵循产品生命周期评估(LCA)的原则,确保现有及未来产品在设计上的不断改善和提升。联想的质量政策是其质量管理系统(QMS)和业务流程的基础,能够支持与客户相关的活动,遵守法律法规,并达到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1:2015)要求的标准。
然而,联想产品质量真正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此前,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公布2021年第四季度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结果。此次抽查15批次显示器,不合格为5批次。其中包括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产品。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该公司为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子公司。
同年2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公布2021年无线耳机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结果。抽查发现53批次产品不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里面同样出现了联想的身影。
此外,在黑猫投诉上以“联想小新”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相关投诉超1500条,大部分都为质量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黑屏、花屏、重影、漏电、死机、自动关机等。
在隐私与数据安全方面,联想也存在问题。
2021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报其软件“乐安全”(版本号:6.2.2.3572)“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等”。2021年10月安全软件公司ESET的分析师发现由联想生产的超70款笔记本电脑正受三个 UEFI 固件缓冲区溢出漏洞的影响,这三个中等严重级别的漏洞分别为CVE-2022-1890、CVE-2022-1891 和 CVE-2022-1892,它们能让攻击者劫持Windows系统并执行任意代码。对此,联想已于2022年4月12日发布了相关补丁。
参考文献:
- [1]《2021/22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联想集团
- [2]《联动上下游,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联想打造ESG中国样本》;中国企业家杂志
- [3]《联想集团拿下ESG全球最高评级,中国ESG榜样力量》;阿尔法工场ESG
- [4]《联想拒绝“漂绿”》;虎嗅
- [5]《ESG:商业向善还是在商言商?》;零碳思享
- [6]《“侠之大者”联想,以ESG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样本》;德林社
- [7]《还能买吗?联想产品再曝抽检不合格!》;中国质量新闻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