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不出舒适区

538次阅读
没有评论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触乐夜话:不出舒适区
略显残酷(图/小罗)

我的同事梅林粉杖老师在昨天的夜话里回忆了一些早期游戏杂志的往事。说起来也奇怪,怀旧这种东西,别人不提的时候你自己往往想不起来,然而一旦有人提个引子,你也忍不住想聊一聊以前的事。

我读中学那会儿,实体出版还处在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动画、漫画、游戏杂志种类十分丰富,绝大多数读者,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版权意识都十分薄弱。一张16开纸上拼4页日本漫画、动画杂志附赠的大合集CD、5块钱一张的游戏碟,填充了中学生们不太充足的课余时间。如今回看,那些杂志中不少有刊号混乱、以书代刊等等不太符合规范的问题,游戏碟更是全员盗版,后来当然也都毫不意外地消失了。但不论如何,每当提起它们,怀念还是远远大于吐槽——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是一个必经阶段,一个更多享受内容以至于忽略了外在形式的阶段。

触乐夜话:不出舒适区
当年零花钱不多,闲书、杂志和游戏要一起买、轮流玩,谁被老师和家长没收,谁负全责(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还没有互联网,信息传播也远不如现在发达,但一个个小团体还是不可避免地建立起来。要仔细说,讨论氛围甚至比现在还要剑拔弩张一些——在特定主题的论坛、讨论组大规模出现之前,你喜欢某部动画、某款游戏或是某个主机,少不了要在相对公开的场合接受“讨论”和“考验”,班级里下课10分钟的讨论是这样,游戏杂志上平均每期n篇、旷日持久地证明PS和土星哪个更好的文章也是这样。虽然也有暴言、嘲讽、阴阳怪气和无理取闹,但总体来说,假如你不能有理有据、逻辑通顺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争吵双方(甚至多方)都会低看你一眼。

这样的氛围甚至延续到了早期互联网社区:本世纪初一些论坛里,“正经”板块发言必须言之有物,还有字数限制,无意义的帖子只能发到水区,出言不逊者会被版主禁言。

坦白地说,我对那时的氛围并不格外怀念,当然也不讨厌。吵架毕竟是一件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儿。至于是不是“有理有据”和需不需要字数限制,花100字抬杠和1000字抬杠又有什么区别?我也不是很认同一些人谈及十几二十年前的互联网时那种言必称夸赞的态度。较真起来,不同时代的人只是换了个场景争论,内在原因虽不相同,却也都与当下的环境与心态息息相关——比如以前各个主机阵营站队吵架,大致可以归结为手里的钱有限,买了世嘉就不能买索尼、任天堂,自己拿到手里的自然是好的;后来世嘉主机已死,国内主机市场也因为“游戏机禁令”在此后十余年里一蹶不振;直到现在,主机价格对于中等收入的玩家来说已不是负担,“全机种制霸”的人越来越多,阵营自然吵不出什么风头。但相应地,不同厂商、国内国外、游戏鄙视链的争执又此起彼伏,说“人类的本质就是不消停”也不为过。

触乐夜话:不出舒适区
在订阅XGP之前,我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和“软饭”有交集,但……谁让它给的这么多呢?

但我也得承认,那段时间的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造就了一个舒适圈:它不是某个特定作品或平台爱好者的圈子,而是一种“你在怎样的环境里会觉得自在”的感觉。曾几何时,我会用多元、包容之类的词来描述它,但现在这几个词已经被引申到很远了。后来我又尝试用热闹、混乱、乱中有序来形容它,但也不太贴切。直到最后,我更愿意把它称为“舒适”——某种意义上,对舒适的理解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

舒适的概念因人而异。举例来说,假如一个犯罪者对监狱生活感到舒适,那么把他放到监狱外自由行走、度假、开Party的环境里,他就未必会感到开心。在没有买GBA、没有订阅XGP之前,我曾经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索狗”,但我的舒适区是享受与“任豚”“软饭”们不吵不相识、偶尔一致对外的环境。正因如此,即使过了10年、20年,我仍然在坚持,并且有意识地维护这样的舒适区。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