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 水之道》:再次为大荧幕正名

761次阅读
没有评论

《阿凡达 水之道》:再次为大荧幕正名

关于第一部

2009 年阿凡达上映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当时看到它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反响,心里其实没有什么波动。毕竟那个时候,阿凡达的票价相比起家里的一般消费还是太高了,全家也都没有看电影的习惯。后来,自己在电脑上看完了阿凡达,自然是感受不到它在技术和影院体验上的革新,只是感觉剧情设定还算有趣。当然了,那个时候我电影看得还很少,其实不会有一些人心里的“剧情俗套”这样的想法和评价。

我真正对阿凡达的印象产生改观,其实是后来在网上看到了它的花絮。从世界观设定到技术创新,我第一次意识到一部电影的准备工作可以这样丰富细致。更不要提它对电影产业的深远影响和高居第一的票成绩。直到今天,每年去几十次电影院的我终于开始了解到,这么精细厚重,在电影工业的层面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电影,是极其不可多得的。

《阿凡达 水之道》:再次为大荧幕正名(作为纳威人文化的一部分,工作人员正在设计他们使用的弓箭)
《阿凡达 水之道》:再次为大荧幕正名(使用动作捕捉技术拍摄演员面部表情,现在已经司空见惯的动作捕捉正是在阿凡达拍摄中走向成熟)
《阿凡达 水之道》:再次为大荧幕正名(卡梅隆通过全新研发的虚拟摄影机,在演员离开后重新“拍摄”生成的虚拟影像,这一过程长达一年)

去年,阿凡达重映,我到影厅想要重新体验一下这部划时代的电影。但或许是因为阿凡达之后,3D 电影看的太多,熟悉的镜头和质感已经不能再让我惊喜,甚至于我最后再电影院里小睡了一会。阿凡达续集,对于我来说是又一次机会,而这次体验,绝对是一次惊喜。

惊艳的视觉效果

毫不夸张地说,在视觉效果和画质层面 (不包含审美偏好),这就是我看过画质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对于这类相对传统的媒介,我一向是非常关心质量的。毕竟比起方便,电影远远比不过手机,我为它支付票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更好的质量和体验。就像我买纸质书籍,总是对于排版装帧优秀的书情有独钟,而对于电影,能够最大化影院体验在我看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阿凡达带火的放映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 3D,一个是 IMAX。阿凡达之前,这两种放映形式都是很小众的,可能只有一些科学纪录片在使用。但在阿凡达之后,IMAX 和 3D 标准的电影遍地开花。然而,同样是 3D 电影,质量却参差不齐,不同影厅运营的情况也很不一样。有的影厅放映亮度很低,有的分辨率不足,而到了电影制作层面,把较小的胶片拉伸放大成 IMAX 尺寸,或者用常规摄影机后期转制 3D 格式,也是常见现象。这种粗制滥造的心态导致很多时候 3D 电影的尺寸还不如 2D 放映,甚至可以说还不如自家电视看着舒服。所以当我开始逐渐了解电影世界,我也自然而然地开始关注影厅的标准。在北京的时候,我会绕几十公里去寻找杜比影院,我会在网上专门购买 3D 眼镜夹片,并把质量糟糕的影院拉黑。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次观影尽量不留下后悔和遗憾。

《阿凡达 水之道》:再次为大荧幕正名(IMAX 硕大的尺寸和弯曲的屏幕,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

好的影院和高质量的电影,组合在一起才能够相得益彰。阿凡达2就是这样的电影。这次我观看的放映格式是激光 IMAX,4k 48帧,虽然票价昂贵,但最终体验非常值得。前所未有清晰明亮的画质和阿凡达极高质量的特效与 3D 水准结合在一起,可以说这就是我看过视觉体验最优秀的电影。有人戏称在一些粗制滥造的 3D 电影中,唯一有立体效果的是字幕。还有一些电影,只能用子弹这样突出的个别元素来体现自己做了 3D。相比起来,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阿凡达2中水里漂浮的灰尘都能看得出空间感。虽然视效大片是好莱坞整体的一个标签和代名词,但那些碌碌之辈和卡梅隆比起来,仍然是云泥之别。

对现实自然的美好幻想

阿凡达的世界是完全架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根据。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中潘多拉星的设定,完全就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加强版”。或者说,是导演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一次美好幻想。

阿凡达当中最重要的设定,莫过于连通全球,包括一切动植物的神经网络。对于大众来说,“植物也有思想”可能是纯粹幻想出来的设定,但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也有类似这样的现象。有科学家研究认为,生活在森林中的真菌和植物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共生关系,地下的菌丝和植物的根茎纠缠在一起,互相传递营养物质和信息,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应性的变化。这样的网络非常庞大,可以连接一片森林乃至大洲。其他的设定诸如阿凡达2中呈现的海洋中发光的光点,明显采用了真实的海中微生物发光现象。而至于动物的习性、生态位、进化痕迹、造型体态,这些更加细节的方面我们都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其与现实世界生物的相似性。

《阿凡达 水之道》:再次为大荧幕正名(植物通过菌丝互相连接的示意图)
《阿凡达 水之道》:再次为大荧幕正名(阿凡达中的陆地顶级捕食者)
《阿凡达 水之道》:再次为大荧幕正名(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的“灵长类”动物,可以看到六肢中的四肢有合并的倾向,这是向纳威人演化过程中的过渡特征)

当然了,在我们的地球世界上,人类没有办法在菌丝网络里听到“祖先的声音”,甚至都还没完全弄清它的运作。这就是为什么我说,阿凡达里描绘的自然世界是对地球的一种加强,一种有根据的想象。或者换种思路,其实这也并不是夸大,只是把复杂奇妙的自然现实翻译成普通观众更容易看懂概念。具体到第二部电影,卡梅隆自己就对水下世界十分着迷,他曾经多次乘坐深潜器到达深海,观察那里的生物和环境。前作泰坦尼克号、深渊等,也都体现了这种喜爱。除此之外,他还参与或监制了一些自然纪录片。从这些纪录片里,你可以看到更多阿凡达2的灵感源泉。

2021年,由卡梅隆制片,西格妮·韦弗 (阿凡达第一部中,女生物学家 Grace 和第二部中 Grace 女儿 Kiri 的扮演者)的纪录片《鲸鱼的秘密》上映。我通过网络途径观看了这部纪录片,对于其中揭露的鲸鱼生活印象深刻:不同的虎鲸拥有不同的捕猎方式,外来的虎鲸尝试融入群体,就需要学习本地族群的捕猎技巧;座头鲸一集中,则描绘了座头鲸的歌声,一年一度的聚会,以及母亲对幼崽的照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白鲸的洄游。数千头白鲸旅行上千公里,聚集到加拿大的坎宁安湾,在浅水里清洁身体、社交、繁衍后代。如果看过水之道的朋友,到这里就会知道我在说什么。水之道里水生动物的设定、行为、场面,甚至于故事上,都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些现实生物的痕迹。

《阿凡达 水之道》:再次为大荧幕正名(白鲸群在浅海的聚会)

我看到一些人提到阿凡达的剧情老套无聊,对此我不以为意。不是说剧情不重要,实在是其中的自然世界太过美丽梦幻,同时又十分扎实,充满细节。就算没有什么剧情,把它当成一部三小时的潘多拉星自然纪录片,我都愿意去影院欣赏。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请未看原片的朋友酌情阅读!

关于剧情的想法

剧情老套?

剧情一直是很多人批评阿凡达的原因。第一部上映时,就有很多人说故事老套。殖民者与土著相爱的故事,在与狼共舞、风中奇缘当中都反复讲述过。对于这一点,我想倒不必过度苛责。毕竟是一部面向全球的大制作,你不能指望它像艺术片一样讲一个晦涩小众的故事。此外,阿凡达虽然故事有些套路,但剧情节奏把握得很好,也没有什么过于牵强的设定和转折。感染力方面,起码当年完全调动起了我的情绪,总的来说在商业片的范畴里是很不错的。

《阿凡达 水之道》:再次为大荧幕正名(阿凡达中自然世界的冲锋绝对算是近些年最让人心潮澎湃的荧幕时刻)

到了第二部,就情绪感染力而言,其实要比第一部差一些。毕竟整体故事线有些相像,潘多拉的基础设定也早已介绍过,观众少了很多新鲜感,有些时候是可以猜到剧情走向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等了十多年间隔太久,导演在片子里也加入了很多“自我致敬”的镜头。虽然说相信卡梅隆此举不是为了省经费,但相似的镜头太多,对于我这样一个翻来覆去看了十几遍的观影者来说,其实是不太自然,不知道对于一般观众来说,这样的选择是加分还是减分。而且相比起第一部,第二部的角色数量和出场速度似乎都要更多更快。比起第一部形象鲜明刻画生动的角色,第二部中的一些角色形象与存在感有些弱了。

不过即使如此,水之道的剧情仍然很扎实。每一环节基本都有铺垫,就我看来没有什么硬伤。在商业片中,仍然算得上中上水准。我想这部剧情在逻辑上的扎实和在情感冲击力上的降低,很可能是一体两面的。第一部英雄崛起打败反派,其实是一个很好讲很容易出效果的故事。而第二部反派带着更强大的力量卷土重来,如果不在逻辑上安排一些扯淡的事件,结局主角必然走向退却。为了维持剧情基本自洽,这一部在剧情上几乎只能变成过渡和铺垫。所以我认为,阿凡达第二部剧情上相对第一部的减弱是种不得已的牺牲,说明了卡梅隆对系列电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整体规划,正在为后面的作品留下铺垫和积蓄力量。这就不像隔壁星球大战,如果从戏剧性的角度,新三部曲个个有反转有高潮,但最终拍来拍去还是天行者家和死星的这点事,完全无法从过去的故事里走出来。

Outcasts

下面聊一些我注意到的细节,首先是对照角色。虽然还没有学习和总结,但从很多电影中,我都能观察到境遇或性格、能力相似的角色,他们被安排在故事中,或者用来互相隐喻,或者用相同的特质来凸显不同,或者因为类似的境遇而互相帮助共同前行。在水之道中,这样的角色在我看来有两组。一组是男主角 Jack,Jack一家,小儿子 Lo’ak 和图鲲 Payaka,这一组都是因为反抗人类而被放逐、落单的个体。Jcak 和他的家人因为带头反抗人类被追杀,在水之道中选择了逃避和自我放逐,并且一度也不被海洋民族的纳威人接纳,图鲲 Payaka 则因为攻击人类,造成同类的伤亡而被其他图鲲排斥。Jack 的小儿子总是闯祸,在家里感到不受欢迎,又因为一些原因和海洋部落的人发生冲突,又成为了落单者。在故事当中,小儿子和图鲲 Payaka 因为意外相识,互相帮助,成为朋友。而主角、小儿子和 Payaka 都是在逃避和放逐之后,在最后因为朋友和家人重新选择了战斗。

在故事当中,Jack 是魅影骑士,是纳威族的英雄,但却因为人类的追杀四处逃窜。如果单独看他一家的故事,很多观众可能会忽视真正的凶手,转而迁怒于 Jack。就像海洋部落里的一些成员一样,认为是 Jack 带来了祸患。而 Payaka 的设置在我看来,就是给了我们另一个反思的视角。人类的暴力并非因为 Jack 开始,也不会因为 Jack 的死结束。放逐英雄,逃避危险,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这一部电影如果总结来看,差不多就是“逃避可耻且没用”,可以期待在第三部中,Jack 和 Jack 的后代会重新想办法对抗人类保护自己的家族。

《阿凡达 水之道》:再次为大荧幕正名(图鲲 Payaka 与 Jack,还有小儿子 Lo’ak 在经历上十分相似)

另一对对照的角色,就是 Jack 和上校。他们都曾经是军人,拥有相似的出身,两人也都站在族群对抗的第一线。而到了第二部,他们不仅都拥有了纳威人的身体,还都变成了父亲。这不仅仅对于 Jack 来说是重要的驱动力,对于上校来说也是如此。第一部中可谓冷血杀手的上校,在第二部中多少展露出了一些人情味。在最终大战里,Neytiri 复仇的凶相把藏在暗处的蜘蛛吓得发抖,在对峙中更是几乎要把匕首插入蜘蛛的胸膛,而上校却为了他放下了手中的刀。这样的剧情设置毫无疑问地为未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最后蜘蛛独自一人救起上校,又孤零零地找到杰克一家,疏离感已经非常明显。到了后面,蜘蛛的态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了儿子,又拥有了阿凡达躯体的上校又会产生怎样的想法,我想这都会是未来故事的核心。

宗教隐喻和 Jack 的子女

水之道中,Jack 的养女 Kiri,身上有浓重的宗教隐喻色彩。她是第一部中的女生物学家 Grace 所生,考虑到第一部中 Grace 死在灵魂之树旁边,并且在水之道里, Kiri 展现出了和艾娃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异于常人的沟通能力,几乎可以确定,她的出生就是艾娃直接导致的。

说到这里,相信有的读者已经看出,这与耶稣降生的故事如出一辙。圣经故事中,圣母玛利亚原本已经与大卫家族的约瑟订婚,却奇迹般地由圣灵的能力怀孕。而在阿凡达的科幻设定里,艾娃的存在和星球的神经网络让这样的故事有了“理论基础”。同时,Kiri 继承了 Grace 的部分思想,拥有观察和了解自然的强大好奇心,配合她与艾娃的特殊关系,使得她有潜力在未来的故事里大放异彩。西格妮·韦弗已经72岁,却重新出镜饰演一名小女孩。相信不光是电影里的 Kiri,电影外的西格妮·韦弗也会留下一段为人称赞的故事。

《阿凡达 水之道》:再次为大荧幕正名(Jack 的孩子们各有特点,已经为未来的剧情埋好了种子)

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Jack 的几个子女,都极具特色和代表性。养女 Kiri 拥有科学家的精神,能够与艾娃对话;儿子 Lo’ak 虽然不断闯祸,但也在这个过程里体现出了自己的智慧,不断成长,最后拯救了自己的父亲。蜘蛛则在人类和纳威人,上校和 jack 之间挣扎,必然成为未来剧情中的桥梁角色。只有小女儿,尚且看不出明显的走向。谈到这,在水之道中领了便当的大儿子显得格外像个纯粹的工具人,着实是有点惨了。

Jack 又沉船了

最后一点比较简短。继泰坦尼克号之后,卡梅隆手下又一个 Jack 被困在了沉船里。电影院里我严严实实地戴着口罩,本来是生离死别的高潮段落,但想到这里还是忍不住笑。当然了,这次不是在北大西洋,而是在潘多拉。我们的魅影骑士也在儿子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活了过来。不过此等相似性,还是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卡梅隆故意为之。

为大荧幕正名

2009年以前和以后的电影市场,完全是两种面貌。2009年之前,中国共有四千多块荧幕,而一年后,中国的荧幕总数便达到了六千多块,直到2021年,全国共有荧幕八万多块。可以说,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阿凡达的上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对于全球市场也是如此,阿凡达之后全球 3D 荧幕激增,3D 格式已经成为了大多数电影的默认选择。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给了他们重新走进影院的动力。

而在2022年的今天,面对疫情的冲击,短视频的影响,流媒体平台的冲击,大荧幕需要重新证明自己。阿凡达2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不是情节设置精妙绝伦的悬疑片,也不是晦涩高冷的艺术片,它是最先进的电影工业水平的代表,是大众化电影的标杆。它展现了顶级的技术能力、特效水平、艺术设计和放映质量,将大荧幕的体验发挥到了极致。

这可能是它最珍贵的地方了。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去证明大荧幕仍然不可替代,去证明一个两个多小时,完整扎实的故事体验仍然能收获观众的喜爱。也许在未来,随着 VR 技术的成熟,电影院会彻底走向历史。但至少在当下,让我们好好珍惜并享受属于大荧幕的狂欢。

相关链接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