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on的杂谈03:爱自己,就是放过自己

504次阅读
没有评论

Hanson的杂谈03:爱自己,就是放过自己

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把自己从EMO中走出来的所思所想分享给大家。

可能有的人看到这里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我也知道怎么做“的话。

没关系,不管您的岁数是比我年长还是年幼,且听我一言。

如有收获,岂不美哉?

外界的影响:所谓共识

1.1 为什么大家都不相信一切会变更好

人生来就会对危险产生反应,这点从原始人开始到现在一直没变过。

然而到了近现代,虽然大的危险没有了,但是“对危险产生反应”这点还是保留了下来。

再加上我们很容易被外界所干扰,也因此不相信一切会变更好,更不用说那个变量是自己了。

1.2 别人都有的,我也想要

今天xxx买了大别墅
我也想有甜甜的恋爱
我不能让我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我必须让他/她出人头地
人家靠着一日一餐瘦下来,我必须去做

停一下!

我知道大家对美好的诉求很高,不过仔细想想,上述的东西你可以一下子实现吗?它真的适合你吗?

我2018年的时候去体检,大夫让我去锻炼,当时我对这点一无所知,于是随便搜了一个课程(波比跳),然后就去练习。

结果很明显——我膝盖疼了三天。

不过好在后来我看了其他0基础课程,借此机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

别人都有的,你越是想要,越得不到,即使你得到了,它也不是真正的属于你,反而会让你承受更大的代价——也许是物理层面的,也许是心理层面的。

与其这样求而不得,不如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1.3 被“所谓共识”影响的我们

之前有人问我,什么叫“所谓共识”?

它指的是大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听到很多看似“自然”且推着你“不得不做”的事情:

别人都选热门专业,你不可以不去
别人都毕业几年后结婚、为人父母了,你不可以不去
别人都去做热门项目了,你不可以不去
别人都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上课外辅导班了,你不可以不去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上述的几段话,都是以“你不可以不去”为结尾。

当你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很大概率会说:“别人都这样,我不能不一样。”

如果你再问他们,“你为什么要实现它?你怎么实现它?你实现完以后做什么呢?”

——没人答的出来。

大多数的人既被它们所影响,也顾不得这些东西是不是自己真心的,在随大流中上过着每一天,只为得到一个标准答案。

这种无限徘徊,就是EMO的根源:

如果我不去考研,会不会辜负所有人的期待啊?
如果我没有去上培训班,是不是会落后一大截啊?
如果我没有随大流地教育子女,家里人和老师会不会瞧不起我啊?

我想告诉大家:人生除了原则性问题以外(如品德败坏、违法乱纪),没有标准答案。

这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话,可落到具体每个人身上,反而是不同的结果。

仔细想想,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不“主流”的例子?

有人就是没有选择热门专业
有人就是在三十以后结婚
有人就是去领养孩子
有人就是没有给自己的子女报班
有人就是没有死盯着热门项目上
有人就是没有选择“主流”工作,去世界各地闯荡

正是这些不同且不“主流”的人构成了我们这样丰富多彩的世界。

如果大家都是“学习毕业、成家立业”,那么就跟侯宝林老师说的相声一样——以后大家都用编号称呼对方,拍集体照时来一个代表就行了。

接受不能改变的:放过自己

2.1 一种名为“我可以改变世间万物”的错觉

现在我们在处于信息轰炸的年代,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人发生的事情都能触手可得。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代价是随便一点东西(无论好坏)都会挑拨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大喜大悲。

我之前很喜欢看新闻,刷着刷着就开始不开心,“怎么破事这么多啊?烦死了。”

那一刻我就像一个疯子一样,拿着大喇叭满世界地宣传,巴不得让所有人知道。

好在现实给我一巴掌,没什么人在乎,周围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我说这些而改变。

那一刻我在想:这些没有因果的东西除了当“谈资”以外,没有任何作用,你也不知道谁说的是真是假、是不是摆拍、起因和结果在哪里。

这就是徒增烦恼啊。

虽然我们可以做到很多事,但是如果放在大环境中,却无能为力。

如何消除这份“无力感”?我在文末会提到。

2.2 接受“合理”

世界的很多事情是一直在且是无法避免的。

除了生老病死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合理”。

比如说你今天起晚了/飞机晚点了,那迟到就是合理的结果。

你说一句话,必然会有三类人对你的话有所反应——

表示赞同的人:你说的对啊!
暂时不理解的人:我没理解你在说什么。
嗤之以鼻的人:用得着你来教育我?

人们由于年龄、性格、内心、生长环境的不同,出现这些情况也是合理的。

而往往人们的无用功大多基于后两者——不是在想尽一切手段让“不理解的人”去强行接受你的想法,就是对“嗤之以鼻”的人发怒,说“你凭什么不听我的,异端!”

反而忽略如何去避免它。

那么如何避免它?很简单。

如果你今天迟到了,那就早些休息,早走几分钟。

如果有人和你的观点不一样,只要没有触犯原则性问题,都不是问题。

先接受“和而不同”,然后再去看值不值得继续说下去——总有一条路适合你。

不用因为这些“超常”的事情而愤怒,更不用因为一两句话就心态爆炸。

别忘了,当你愤怒的时候,不仅会换来自己身体的内耗,还会换来一句: “他急了,他急了!”

值吗?

2.3 做好自己的“钝角”

现在总有一些人(尤其是网络上),喜欢把一些问题极端化,逼着你二选一,没有中间地带。

比如“豆腐脑应当是甜的还是咸的”“吃馄饨放香菜对不对”。

当你仔细想想,你会发现上述问题只是个人喜恶问题,不需要上纲上线。

而当你越是关注这些极端化的东西,你越容易就失去了自信,对自己没有自信,就关注很多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事情,从而陷入“我这辈子就这样了”的思想中;当一个人没有了自信,那他们自然就不会去主动做一些事。

这导致当某些人说: “你必须去考研、你必须去做副业赚钱、你必须去通过冥想与写作改变自己”时,你想都不想就信了。

但它未必适合你啊……

因此对于“钝角”这一点,我认为当这些事出现时,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它对我有什么益处?它是我真心想做的事吗?它适合当下的我吗?

当你用这些问题去套用这些问题,90%都是没用的。

2.4 强行改变别人也是一种“妄念”

前面说到,世界上有三类人,他们是你无法避开的,而很多痛苦则是基于后两者。

我曾经在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了解冥想之后就逢人必说专用名词,对方有问题直接甩链接,也不管别人看得懂与否——“我不要我觉得,我要你觉得”。

但结果恰恰相反,你这种事情做的越多,越有一种对抗感——“啊,我都这么告诉你了,你为什么还不做?为什么不变好?快给我变!”

殊不知,人类是有极限的。

很多人他确实不理解这些,也不知道如何改变,你跟他们说的再多,也是无用的。

你这样贸然去要求别人,除了自取其辱以外没有别的好处。

你想改变别人?那就先以身作则,然后不赋予期待——毕竟人们不喜欢被人要求做事。

你希望别人不慌张,你自己要做到不慌张
你希望别人爱你,你自己要做到爱自己

2.5 慌张百无一用

以下场景,想必大家经常有:

啊啊啊,要迟到了怎么办?
啊啊啊,我忘带身份证了怎么办?
啊啊啊,自行车坏了怎么办?

你越是慌张,那种急迫的心会促使你做出很多事与愿违的事情。

生活就是有很多不顺心的时刻,无论是大是小。

当你面对它们的时候,大喊大叫、砸键盘、原地转圈都无济于事。

迟到了就大方地说“我迟到了,一定注意”;忘带身份证就补办临时的;自行车坏了就去修理,不必把简单且能处理的事情弄的那么复杂。

不卑不亢 从容不迫
当别人惊慌失措 唯有你淡定自若
这才是成大事之人

2.6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处士有志未遂,甚为可惜,然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镜花缘》

提到之前的“慌张”的例子,我认为有些事未必是坏事。

就拿“迟到了”举例子,谁都不喜欢迟到,它不仅让你难堪,而且搞得谁都不愉快。

不过在你大方地说“不好意思,下次注意”时,你就想到“我下次早点出来,晚上早点休息”,这样就不会迟到了。

虽然我的稿子被退是坏事,但是如果它能帮我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从而能让我写出更好的文章,不正是一件好事么?

2.7 何必“追求”

有时候我们会说: “人要有追求”。

是,这点不假。

我们确实需要衣食住行之外的东西,实现一些理想。

然而当你把“追求”拆开之后会得到什么?

追(追逐)、求(渴求、恳求)。

当你追求一些事的时候,你会不自觉的把它放在很高的位置上,不仅天天望着它(我什么时候可以达到目标啊),而且每天因为没有达到目标而烦恼,越是烦恼,越是不甘,越是不甘,越是不择手段,越是不择手段,越损人不利己。

大家知道我去年停更了两次。

一次是二月份写《如何写砸一本小说》的读书笔记,那时候我自以为复制粘贴就可以,一点自己的见解都没有,结果就是退稿了。

另外一次是十月份写《所爱》以后,虽然我朋友说对男女主的故事有共鸣,但是中间有点乱七八糟,不太像一般人做的事。

我当时意识到我原来是为了所谓的“量产”而写,心里一直说:“我可是Hanson,我就必须比别人强才能有人注意我!”

这一点换来了没有质量可言的文章以及急躁的自己。

因此决定还是要多看书、多思考(直到最近才开始分享自己的心得)。

2.8 三五年后,不必再说

有些事,说个三五年,就不再说了。

我2016年入坑奇幻圈,发现光说不做的人太多,每天只要一到群里,就像演说家一样每天批评“这人怎么这样,圈子乌烟瘴气,没有几个坚持下来的人。”

直到三四年后年我才渐渐停止这个想法,理由很简单:当时慷慨激昂对线的人早已退出战场,去做三次元的事情了。

如果我还依旧抱怨或者执拗的话,或许小作文早就写满贴吧了……

虽然我明白让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几十年来的见解、偏见或者扔掉过去的不愉快很困难,但是终有一天会过去。

你不提,我不提,大家都不提。

人生就这么短,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它不是你的绊脚石。

从今天开始,不想它,想想能改变的事情。

改变能改变的:爱自己

3.1 专注于自己,Take Control

现实中很多事情是无力的,尤其是这三年,再加上互联网的乌烟瘴气,人们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吵起来——从洗衣做饭到地域之争。

然而吵来吵去,最后没有赢家,反而在这些琐事上消耗了不少精力;没了精力,自然就不愿意思考、倾听。

从来没有想过很多事情我们自己可以决定,不需要别人给建议。

你可以决定每天早上吃什么(我去食堂吃饭),你可以决定几点休息(我晚上十点半休息),你可以决定今天坐车还是骑车(我可以坐地铁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我们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太多了——就像我决定写这篇文一样,没人跟我说”你应该写文了“,我才去写。

用一件件可以做到的小事,找回自己的掌控权,而不是活在别人给你的”标准“里。

我们虽然无法决定过去,但是我们可以决定现在。

3.2 万事万物出于本心

从小到大,在我们没有主心骨的时候,经常会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只有别人说你很棒,你才是棒的;如果别人说你是废物,你就是废物。

因为你害怕这些事情发生,所以会不自觉地做出讨好他人或者患得患失的事情——你不但迷失了自我,而且把别人捧在天上,最后只剩下一地鸡毛。

如果你发自内心去做呢?

我虽然很难说什么是“发自内心”,但是我愿意告诉大家写这篇文之前的心情转变,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那么,说回正题——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

我写这篇文之前,一直担心两种情况:

比我年长的人认为我无稽之谈
比我年幼的人认为我百思莫解

虽然当时它们一直困扰我,让我感觉”还不如写原创故事“更有意义,但是当我每次看到机组“emo树洞”里的每一条留言时,我发现“人们有不少苦恼,不管是出自对未来的担心,还是对过去的内耗——这些东西外界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反而会被翻译成一句话: “你怎么如此矫情!”

别看这一粒小小的尘埃,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一个坎儿(无论男女老少)。

想到自己曾经也是这样度过,我寻思应该做点什么。

为此我特意看了一些书,如《倾听》《别生气啦》《好心情适用手册》等,在践行的同时,也遇到不少坑。

正是这些经历,让我知道我只是在写个人的感悟,我的文字也会在某一刻去帮助别人。

3.3 别人的路不是你的路

“所谓共识”的影响已经太深了,尤其是我们这一代。

如何不emo——“所谓共识”不在乎
如何慢慢变好——“所谓共识”很不在乎
如何好好活着——“所谓共识”非常不在乎

然而疫情这三年给它一记闪亮的耳光——生命在大灾大难面前如同废纸一张!

我不敢保证(或者妄下断语)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会立刻变好,前途似锦。

我只是找到一种“主流叙事”外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能让你慢慢变好的态度, 让一切美好自然、慢慢地发生,没人规定人生的KPI是什么。

同时我也能接受人们不会立刻意识到并改变,可能是半年、一年、两年,甚至是更久。

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别人的想法,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从而拥有对“所谓共识”说“哦,关我什么事”的底气!

人间你值得
好好活着
一直在
共勉

——贰零贰叁年伍月于北京

参考资料

E27 厚望对话孟岩:哦

毕业四年的我们,有存款了吗?

52 茶话会| 晚婚晚育已成定局,希望爸妈们清醒一点!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