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之战,科大讯飞拼了

672次阅读
没有评论

大模型之战,科大讯飞拼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价值星球Planet,作者 | 梓陌,编辑 | 唐飞

科大讯飞正在奋力一搏。

2023年5月6日,科大讯飞正式对外发布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在此之前的一年,科大讯飞迎来了至暗时刻,连续10年的业绩增长神话终结。

财报显示,2022年科大讯飞实现营收188.2亿元,同比仅增长2.77%;归母净利润5.61亿元,同比下滑63.94%。这是近五年来科大讯飞净利润的首次下滑。过去的三个季度,科大讯飞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也在下滑。

遥想2020-2021科大讯飞年度计划大会上,董事长刘庆峰雄心勃勃,提出未来五年奋斗目标:达到十亿用户、实现千亿收入、带动万亿产业生态。可按照当前的营收增速看,这个目标似乎很难实现了。

对于下滑的业绩,科大讯飞表示,营收不利主要是因为国内经济延缓了公司相关项目的工作进度。同时公司2019年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后,2022年又被再次施压。净利下滑的主因是加大了业务投入,同时持股的三人行、寒武纪等金融资产,因股价波动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金额较上年同期减少5.82亿元。

简言之,开销增加、进项缩减,叠加投资流年不利、国外承压等,共同导致了业绩变脸。

大模型之战,科大讯飞拼了

大模型之战,科大讯飞拼了

图源:科大讯飞财报

眼下,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迫在眉睫。2022年12月,科大讯飞启动了“1+N”认知智能大模型专项攻关,当然新增投入也影响了当期利润表现。2022年科大讯飞总研发投入33.6亿元,同比提升14.28%。如此巨大的投入,也足以看到科大讯飞“押宝”大模型的决心。

刘庆峰更是对星火大模型充满信心,在发布会现场公布了迭代计划,宣布未来将在中文能力上超越ChatGPT

“针对大模型的技术投入,我们该投的投,绝不手软,应投尽投,饱和投入。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力和资金,现在讯飞的团队和资金完全靠得住。这些投入是自主可控的,我们可以保证它不被国外卡脖子,从长期发展上来说,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持续往前走。”刘庆峰表示。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大模型能够成为科大讯飞的“新故事”吗?

大模型能“救”科大讯飞吗?

自从OpenAI于2022年11月推出ChatGPT后,一场波及全球科技的“海啸”就此爆发。国内大模型开始扎堆,中国几乎所有知名的科技企业,都发布了类ChatGPT的“AI大模型”。各家公司在AI领域“卷”个不停,大模型的集中爆发,被评价为“颇有十年前互联网‘百团大战’甚至‘千团大战’的气势”。

但实际上,人工智能产业已经发展多年,但一直并未出现杀手级的应用,直到OpenAI公司发布ChatGPT所带来的震撼产品体验,一下子征服了广大用户,众多行业专家也都公认其为人工智能领域的“iPhone时刻”。

在国内大模型混战中,科大讯飞也想分一杯羹。

早年的科大讯飞依靠语音系列产品起家,2009年起语音系列产品占据过半营收,2013年占据中文语音主流市场70%,整体市场50%以上份额,语音云平台用户数超过3亿,俨然成为了行业王者。2016年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发布会再一次带火了科大讯飞,罗永浩向公众宣布科大讯飞语音输入的准确率可达97%。发布会后几天,讯飞输入法成功登顶APP Store免费榜。

但随后隐忧也在滋生。早在2015年,科大讯飞年报就显示语音支撑软件的毛利率同比下降8%,电信语音增值产品与语音数码产品的毛利率亦出现下滑。这一方面是由于语音识别市场逐渐饱和,增长趋于平缓,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巨头开始瓜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行业分析师郭兴表示,越是前沿新兴赛道,技术迭代越快。智能语音中的深度学习,可节省诸多语音模型创建环节,降低开发者的难度、时间和成本。几代技术迭代颠覆中,科大讯飞的产品优势被削弱,竞争力下滑。

AI技术的迭代更是如此,目前生成式AI成为新趋势,但AI技术的迭代路径已不在科大讯飞的优势区域,这或许也是它连续10年业绩增长神话终结的主要原因。科大讯飞“押宝”大模型能否成功也要画上问号。

近日有网友发现,讯飞星火大模型在有些“问答”中会出现“我是由OpenAI开发的”等内容,由此一则关于“讯飞星火大模型被质疑‘套壳OpenAI的ChatGPT’”的消息传播开来。

5月11日,科大讯飞在最新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星火大模型“套壳OpenAI的ChatGPT”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如果是套壳 ChatGPT,就不可能出现讯飞星火大模型的响应速度比ChatGPT还快,更不会出现讯飞星火大模型在文本生成、知识问答、数学能力等方面的结果均优于 ChatGPT 的情况。

推出大模型,再经历被质疑“套壳OpenAI”事件,科大讯飞想要杀出重围不容易。

据了解,大模型的好坏与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算力、算法和数据。算法决定了其本身的学习能力,算力则影响着算法的学习效率,数据决定了AI的训练效果。

因此,一个公认的事实是,相对于普通玩家,大厂们往往更占优势。关于这一点,科大讯飞自己也很客观,刘庆峰表示:“我们跟国际大厂相比,在基础科研能力上还是有差距。大厂从芯片算力、行业资源上,比我们好很多。”

不能光“炫技”,卖出去才行

AI热潮下,越来越多的公司蠢蠢欲动,准备从不同角度切入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尝试。有些抢速度,有些拼技术,生怕赶不上这趟“车”,但是上车之后,就该考虑“挣钱”的问题了。

在大模型诞生之前的人工智能产业,其实就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发展障碍——商业化变现。很多人工智能企业都是先研发技术,然后再为技术寻找应用场景与变现通道,这往往导致这些企业长期入不敷出、生存困难。

现在,AI大模型商业化也成为当前行业发展的终极思考。

一位业内人士对价值星球表示,现在涌现出很多大模型产品,但围绕大模型的训练和调试成本投入非常高,对于一般公司来说是很难承受的,同时对中小企业来说,自己研发的经济性较低,未来竞争更大可能发生在巨头之间。

举例来说,根据英伟达的研究,GPT3最大规模的模型需要使用到175 Billions的参数量,需要使用512颗V100显卡训练7个月时间,或者使用1024颗A100芯片训练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每月大模型训练成本在数百万美元以上量级。此前,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在演讲中也提到,大模型开发和训练的单次费用高达1200万美元。

大模型开发成本高昂,但应用成本(收费)却很低。OpenAI在今年3月开放API(应用程序接口),接口服务定价为0.002美元/每1000 tokens,这一定价较GPT 3.5模型便宜约90%。从经济角度考虑,这一定价很难将巨额研发投入赚回来,更不用说盈利了。所以,可能只有巨头才有资金、资源投入,可以抢占未来的一席之地。

大模型的竞争,数据是关键,巨头在这方面的优势明显。比如阿里有天猫、淘宝的电商数据,菜鸟系的物流数据,这是其他企业无法获取的独有数据,而科大讯飞在流量入口方面与科技巨头差距较大。

由于成本高、资源投入有限,因此目前已发布大模型产品的企业,也都另辟蹊径,将大模型能力内置到了自身已有的成熟产品中。“这一做法既能提高现有产品的AI能力,又可吸引更多客户为具体产品买单,而不是仅收取接口服务费。”有业内人士指出。

大模型之战,科大讯飞拼了

图源:科大讯飞年报

据了解,讯飞星火将在教育、办公、汽车、数字员工四个领域寻找应用方向,与讯飞旗下教育产品AI学习机以及办公产品讯飞听见相结合,寻找落地场景。但是否真的能掘金成功,还要看接下来用户的实际反馈情况。

寻找第二增长曲线难吗?

1999年创业之初,科大讯飞的目标就是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听会说,此后的科大讯飞一直在语音领域深耕、进阶,成为行业龙头,这为其业绩增长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科大讯飞在智能教育硬件和教育信息化方面做得比较好,这也让它的基本盘发展是比较稳的,但是一个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天花板,再找到突破口去发展第二增长曲线就比较难了。”一位长期观察教育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价值星球。

对于科大讯飞来说,作为业绩贡献主力的教育产品和服务的毛利率最高,常年保持在50%以上,但整体已呈下降态势。2019—2022年毛利率为54.34%、54.25%、51.66%和49.39%,同比分别下降3.74%、0.09%、2.59%、4.59%。

为了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科大讯飞构建了面向G/B/C三类客户的业务体系:G端业务主要以市县区等区域建设为主体,涵盖面向区域内各类学校及用户的因材施教整体解决方案等;B端业务主要以学校建设为主体,包括面向学校的智慧课堂、大数据精准教学、英语听说课堂、智慧作业等;C端业务主要以家长用户群自主购买为主,包括AI学习机、个性化学习手册、课后服务课程服务等产品。

大模型之战,科大讯飞拼了

2022年科大讯飞各产品营业收入及占比,单位:元图源:年报

年报显示,撑起科大讯飞营收的分别是教育产品与服务、信息工程和开放平台,其中“教育产品及服务”占比高达32.74%,另外两个业务占比则在14%左右。

科大讯飞智慧教育业务的逻辑是通过G端的因材施教解决方案和B端学校的赋能英语听说考试等业务,提升科大讯飞产品的知名度和信任度,从而带动C端学习机等硬件的销售。

大模型之战,科大讯飞拼了

智能教育业务全景图。图源:科大讯飞年报

在科大讯飞的构想中,学习机收入目标增长200%+,但实际增长仅有53%,这和C端市场竞争太过激烈有关。IDC数据显示,教育硬件虽然是个千亿大市场,但玩家众多,不仅有步步高等老玩家,还有百度等互联网大厂,从市占率来看,科大讯飞并不如步步高等品牌。而由于学习机业务内容无差异,AI属性不明确,科大讯飞很难通过建立产品优势。

除了主营业务未达预期外,科大讯飞的智慧城市、智慧汽车、智慧医疗等业务表现也较为一般。比如智能汽车业务,2022年营收仅为4.65亿元,体量小、营收占比低。智慧城市下属的信息工程、数字政府行业应用、智慧政法行业应用三大板块与开放平台业务均呈现同比下降态势。智慧医疗和智慧城市领域,二者都是大客单价的采购模式商单,该业务稳定却较难爆发式增长,同时随着竞品不断涌入,赛道竞争也在加剧。

“科大讯飞的TO B业务主要是面向学校,这个主要靠资源积累,科大讯飞在安徽当地表现抢眼,主要是源于安徽对于本土企业的扶持,如果继续开拓其他地区的业务,就不太容易了,未来这块业务的增长前景仍然是堪忧的”,上述资深人士说道。

长期来看,大模型的研发确实有利于科大讯飞更好地通过软硬件结合来捕捉教育、办公、汽车等产业机会,进而完善更多元化的收入结构。

但当前阶段巨大的研发投入体量也在困扰着科大讯飞,今年一季度,科大讯飞的研发投入达到7.157亿,同比增加了近6%。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未来的研发投入只会多不会少,这对于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只有-16.68亿的科大讯飞来说并不容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