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链”企业的下一站,只剩越南和印度?

615次阅读
没有评论

“果链”企业的下一站,只剩越南和印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新媒科技评论

每年9月都是苹果公司发布新机型的时候,iPhone 15已经蓄势待发,当下已是苹果手机的生产旺季。

为了避免像去年iPhone 14那般,因产能供应不足而导致渠道价格混乱,今年苹果公司估计会为手机量产做更充分的准备,各大“果链”企业也早已开始加大招聘计划。

近日,就有媒体报道富士康通过员工奖励来抢人,而且奖励还不断加码,从5月初每人1500-2000元的返费奖金涨至3000元,另外还有500元/人的介绍费。此外,未来3个月的时薪也有最高13%的涨幅。

除了富士康以外,其它的“果链”企业如昆山立讯、立讯精密等也开始挖人抢人,可“果链”要追随苹果公司到国外建厂的新闻还言犹在耳,怎么这么快又在国内打起了“抢人大战”,难道电子制造业还是国内的更香?

富士康撤离郑州?

就在苹果CEO库克旋风式访问完中国和印度之后,4月底就有媒体传出,富士康将要扩大在印度的投资,同时将撤离中国郑州,造成32万员工失业。

最终,富士康并没有出面回应,而是通过富士康郑州新事业总部的揭牌仪式,侧面回应了上述传闻。不过,无论富士康有没有辟谣,大部分网友也都并不相信富士康会如此草率地撤离中国郑州,背后原因无非是:郑州需要富士康,而富士康也舍不得中国。

富士康对郑州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当前富士康的事业版图横跨20多个国家,仅在中国就有40多个产业园区,但郑州厂区却是富士康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富士康对郑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果链”企业的下一站,只剩越南和印度?

一方面是直接带动就业,除了富士康郑州厂区将近32万的员工之外,还有周边生活、消费等配套服务,估计能带动100万个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富士康之所以选择在郑州建厂,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看中了郑州作为中部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郑州也因为富士康所拉动的出口贸易,开始成为国际化物流中心,数据显示,郑州占富士康出口额的比例为82%,远高于第二名太原60%左右的占比。

最后,富士康还带旺了郑州的整个电子产业链,自从富士康于2010年来到郑州之后,便逐渐带动一批中上游的零部件生产商进来,规模估计超过600家。

“果链”企业的下一站,只剩越南和印度?

从就业、产业到出口经济,富士康对郑州GDP的贡献可谓巨大,郑州暂时还离不开富士康,自然也会想尽办法留下富士康。

与此同时,富士康同样也无法简单地与郑州一刀切割,上述富士康之于郑州的助力,其实也是郑州之于富士康的助力,包括交通区位优势、人力成本优势等。

不难看出,富士康等“果链”企业与中国各城政府之间必然有着颇深的利益互惠关系,短期来看,双方必然是互相借力合作的,那么为何“果链们”却又在今年开始加速向海外迁移呢?

“果链”企业为何出走

“果链”要走出中国,并非企业们的自我意志,而是苹果公司的“要求”。基于中美贸易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恐怕苹果高层早有共识,“果链”必须尽快从中国转移。

最早苹果积极发展“果链”,目的就是帮自己分担成本压力。由于苹果手机的特殊性,其大部分零件都要定制,无法与其它手机共用,同时苹果手机每隔3-5年就要换代,供应链的库存压力是很大的。

于是供应链管理出身的库克就想到这么一招,培养数百家供应链企业帮自己生产代工组装,生产企业需要自己负担库存压力,而苹果凭借自身强大的产品号召力,只需要给这些工厂一定的订单倾斜,就足以养活上百家企业,还能让这些企业互相制衡,无法一家独大。

在如此的背景下,中国其实有非常适合“果链”企业成长的土壤,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且中国企业家勤奋敢搏,如蓝思科技、歌尔股份等,都是从一个小代工厂成长为上市公司,资本的加持又能让这些企业不断改善工艺,提供更多“低价高质”的产品。

但近年情况确实开始变了。去年iphone14销量出现“滑铁卢”,库克回应是因为供应链受到了限制,而“果链”上有超过150家供应商、259个工厂都在中国,供应链问题显然也是“中国工厂”的问题。

在库克看来,中国本土工厂所带来的限制,可能包括几点,首先是相较于越南印度,中国本土的人力、土地成本更高。越南、印度工厂的工人月薪平均为1500-2000元左右,最高不过3500元左右,对比珠三角6000元-6500元左右的工人成本,确实更有吸引力。

另外,即便越南当下工厂租金已经翻了几番,仍为80-100美元/平米左右,而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早在2018年我国工业用地地价已为120美元/平方米,早年已在越南囤了土地使用权的企业,其土地成本将更低。

此外,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进厂,也加剧了企业招工的压力。去年5月富士康生产旺季时,一度传出富士康到高速公路路口“抢人”的消息,部分四线工厂的月薪甚至来到9000元/月,可即便如此,不少工厂仍是招不到人。

新增劳动力减少,用工结构性失衡已是老生常谈,当下年轻人确实更倾向灵活就业,据《58同城招聘研究院》研究分析,54%的95后就业者都倾向当主播、网红,愿意进入制造业不足10%。

尽管存在不少客观因素,但让更多“果链”企业外移的关键,却是苹果的意志。有“果链”企业向媒体透露,苹果一直都有在积极劝说中国供应商跟着苹果一起去东南亚建厂,不过之前只是建议,来到2022年,苹果的“建议”直接变成了“威胁”,苹果订单将优先给予有在海外设厂的企业,潜台词则是,如果企业不外移,将会失去苹果的订单。

以富士康为例,据悉其已不再是新系列iPhone 唯一的组装商,而是与和硕、立讯精密共同分担订单,和硕如今已在印度筹备第二座工厂,立讯精密的印度工厂于去年投产,富士康也在今年投建印度工厂。

在外部竞争本就激烈的背景下,苹果还在鲶鱼池内投入更多的“鱼饵”,“果链”外移自然是毫无悬念的,但这并不代表国内的产业链已经失去价值,否则“果链”也不会高薪抢人了。

中国制造如何应对

中国制造业“外移”,电子制造产业并非是第一例,早在2010年前后,以鞋服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已逐渐转移至越南,随着中美摩擦加剧,电子产业成为了第二波转移的主角。

从鞋服产业的转移情况来看,“部分转移”并不等于“全部转移”,据阿迪达斯历年财报显示,虽然越南鞋类生产数量已经超过了中国,但中国的鞋类产能仍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据业内人士表示,越南鞋类生产以普通运动鞋为主,中国则以高端跑鞋为主,两者并不冲突。

因此,类似的情况来到电子产业身上,我们也大可不必过度担忧。一方面,海外转移的红利期早已进入末期。以越南为例,当下地价比5、6年前已经翻了一倍,交通便利、靠近港口区域的地价已经堪比国内,厂商外移所能获得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多了。

而像电子产业这种需要完善配套的产业,在越南未必能找到整个供应链的所有原材料和零件,这样企业就还得承担零件从中国运到海外的成本,对企业而言也是一大困扰。

另外,大多的中国“果链”与富士康的轻加工模式不同,它们走的是代工+重资产自制零件的模式,这意味着出海建厂对“果链”来说,要考虑的不仅是搬个工厂,还有技术人员、技术设备、生产标准化等问题,全面外移的难度必然更大。

最后,关键的还有当地政府的态度,正如郑州与富士康之间的关系,富士康带动了郑州的经济,郑州政府投桃报李,必然会在土地、税收政策上给予倾斜,因此,“果链”工厂想要外移,也得在利益面前重新平衡考虑一番。

苹果最新的财报中,库克提到“印度”的次数超过了20次,他对媒体表示,印度对苹果来说是关键之地,并强调印度即将成为主要市场和生产基地,在“印度之行”中库克也帮助多家中国供应链企业申请设立工厂的批文。

苹果的态度非常明确,而“果链”依赖苹果而生,它们似乎也没有太多选择,不走的话估计就会成为下一个“欧菲光”。

但外移的“果链”,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随着外移成本逐渐增大,企业们未必能实现苹果大幅削减成本的预期,届时企业成本降不下来,但销售价格却要打下来,两难的还是企业,因此,短期内电子产业全面外移的可能性并不大。

苹果或许也知道,外移会是一场漫长的阵痛,但当政治原则高于市场经济时,企业就未必能理性选择了。

所以,对中国果链企业来说,最核心的仍是技术,当技术足够强大的时候,企业就有机会效仿比亚迪,开始自身的转型之路,不要吊死在一棵“苹果树”上。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