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王庸声先生:命运多舛又功绩非凡的《画书大王》

522次阅读
没有评论

怀念王庸声先生:命运多舛又功绩非凡的《画书大王》

1993年8月20日,当时62岁的已退休老人王庸声创办了《画书大王》这本开创中国漫画新纪元的杂志;

2023年4月26日,这位中国漫画的奠基人,在国漫曲折发展道路的第30个年头,离开了我们。

一时间,众多漫画家、出版社、漫画行业相关人员纷纷发文缅怀。

在我看来,王老先生大半辈子都在为中国的漫画产业奔波劳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包括不仅限于以下几点:

第一、创立《画书大王》、为中国新型漫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第二、成立画王工作室、为日后中国漫画发展培养了无数新生力量。尤其是中国第一、二代漫画家。

第三、出版多部漫画专业相关书籍、为日后中国新生代漫画家以及爱好者提供宝贵参考资料。

第四、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可惜无法执行了。

先说画书大王,可以聊的非常多,这本杂志在国漫发展历程中,肯定是无法绕开的一环!

然而最开始的创刊号上只有5部中国漫画,到24期“创刊一周年纪念” 号,中国原创作品已占60%。

画书大王一共24期,一共出现原创中国漫画34部作品,短篇20篇、中篇连载9部。长篇连载5部,另外还有画王征稿一共58篇超短篇。

怀念王庸声先生:命运多舛又功绩非凡的《画书大王》

1994年,《画王》就招募到了19岁的自贡人陈翔、19岁的北京人郑旭升,以及18岁的南昌人颜开,三人成为中国最早的职业漫画家。

王庸声替年轻漫画家们提供食宿,让他们解决生存问题,可以没有顾虑地投入漫画原创当中。

模仿北条司的郑旭升主画《我们的鸦片战争》,题材还有点严肃,反响还没那么大,1994年1月第10期,模仿鸟山明的陈翔推出《小山日记》,虽然是学习《阿拉蕾》的风格,但已经可圈可点,成为画王的中坚力量;到第17期,天才颜开推出《雪椰》,画风精致,有独特的日漫国风味道,情节又准确击中十几岁少男少女情感共鸣,使《画王》有了自己的原创主力,不再单独依靠日本漫画家冲销量。

画书大王除了培养出我们熟知的“画王三剑客”外,朱森林,郑问等漫画家也在画王上有连载作品。

而这里有个冷知识就是胡蓉没有在画王刊载作品。但是她加入了画王停刊后第二期的工作室。胡蓉,姚非拉,聂峻,都是在二期工作室待过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没在画王上看过胡蓉老师的作品,但是却有种她曾经在上面连载过的印象,如今的她,主攻海外市场,也算是让中国漫画在海外发光发热!而在王老先生去世之际,胡蓉老师也在微博上发文缅怀。

画王没停刊时,其实就在筹备条件更好的二期工作室了,那时本意是想逐渐建成中国的常盘庄的。画王意外停刊后,二期工作室依然倔强地成立了,但是没有在刊杂志的支撑,压力比较大。

王庸声老师一边尝试画王复刊,一直也积极为画王的作者们筹备和寻找新家。

当时5155工程还没来,首先对接到的资源是 科普画王和三优新漫画。得知画王肯定无法复刊后,画王的作者和作品资源就分到这两家杂志了。

另外根据微博用户“欧阳志刚在创作”回忆,王庸声创办《画王》是在他退休之后,当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他之前的工作也和漫画无关,依稀记得他以前好像写过连环画的剧本?《画王》里面有个作品《蟠桃会》也是他写的剧本。总之,他并不是一个漫画爱好者。

退休之前,他创办了《集邮》杂志,后来担任过和平出版社社长。而他创办《集邮》杂志的时候,他也不是一个集邮爱好者。

但他异常敏锐,思维开放,不抱残守缺,这一点《集邮》与《画王》异曲同工。

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意识到漫画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日本可以,美国可以,中国当然也可以。

找了一圈北京的杂志社,没法申请刊号,就找外地,最后找到宁夏。

而他又小心翼翼,如果你手头有第一期《画王》,你会看到创刊词,他写的是“新连环画”,都没有提漫画二字。这是他小心谨慎的一种探索。

其实那种多格分镜的漫画,确实就是中国传统连环画的一种更高级的形态,连环画其实可以视作一种过渡产品,遗憾的是绝大多数连环画家没有往前迈出那一步。反而是中国传统概念上的“漫画”,就是华君武、丁聪、方成他们画的那种,与新型的多格分镜连载漫画有本质区别。

《画王》刚开始时,国内主打的作者就是传统连环画家出身,比如谭晓春和陈军,他们从传统转型,这一步非常不易。

随着杂志的发展,开始大大方方叫“漫画”了,新人也开始涌现了,你提供了平台,自然会有人愿意来。当时能让作者创作这类漫画投稿的,只有《画王》。

如果没记错的话,《画王》第一个国内新人连载是陈翔的《小山日记》,后面有了颜开的《雪椰》,郑旭升《我们的鸦片战争》等等。

这还不够,王庸声要组建杂志自己专属的作者团队,要为他们组建工作室,要签约,要包装,后续要出版单行本图书,更长远的,还要有动画和各种衍生……这是非常前卫的思路。他把陈翔、颜开和郑旭升请到了北京,给他们租了子,当时陈翔和颜开都刚满18岁,郑旭升20岁,那是1994年,年轻的漫画作者刚刚走出中学校园,就离开家乡北上,满怀憧憬。

一切都走上正轨并蓬勃发展,杂志单册发行量能达到几十万册,作者团队也迅速壮大,投稿和读者来信雪片一般飞来。

遗憾的是,这一切竟只持续了一年。庆祝杂志创刊一周年第24期,成为绝唱。根据王庸声的回忆,是一次关于少儿期刊的会议上,有人看到杂志中某一幅图女人露出大腿,勃然大怒,要求停刊。

一切戛然而止。

缅怀王庸声老师,真正的开拓者。

而刊登在《画书大王》上的国产漫画作品,我曾经写过一个盘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从第15期到21期,一共刊登了58部作品,年龄段从最小的12岁到青年不等,其中初高中生的投稿比例占据60%

《画书大王》(简称画王)中都有哪些经典的国漫作品,包括港台的?

知乎:点击跳转

其中重点提一下由王庸声老先生担任编剧的《蟠桃会》

王庸生/谭晓春 《蟠桃会》

■《蟠桃会》王庸声编剧、谭晓春等绘画

作为一位由传统连环画转入新漫画探索的漫画家,谭晓春在创作中“既要认真学习外国画法的长处,又要不断克服过去长期作画形成的习惯”,做到这点实属不易。

在这个由“连环画”到“新漫画”的探索时期,借用西游记的国民度来继续创作后续故事和如今的“蹭西游IP”其实有很大程度类似,但在当时由于是开创者,因此也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相当可取

而整个故事跳脱于西游记后传,以二郎神和牛魔王的儿子为主角,带我们领略了更多的上古时期神明的风采(诸如炎帝,祝融等)

王庸声编剧的《蟠桃会》在刊登17期之后戛然而止,因为这部作品诞生之初是为了可以让杂志上不仅仅是优秀的日漫,也要拥有一部原创的中国漫画,正如他自己所说,抛砖引玉之后,由年轻有为的漫画家接棒,继续传承下去。

《画书大王》的办刊方针是“学习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以世界通行的新型漫画为借鉴,致力发展本国漫画。为了宣示方向,创刊首期必须亮出中国原创作品。除了较多地引进了一些优秀日本漫画,在几位老连环画家和漫画家支持下,经过紧张准备,从第一期起就开始连载试验性的分格漫画。杂志还开辟专栏,介绍各国漫画情况和历史,强化与读者沟通,促进新型漫画读者群体的成长。

@绫小路義行 曾经写过关于《画王》非常详尽的前世今生,大家可以看看:

这本杂志只活了1岁,却让一代人见过中国漫画最好的时光。

多年以后,王庸声依然为之惋惜:

“《画书大王》停刊失去的并不在于一份杂志,而是中国漫画快速起步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在《画书大王》每一期用漫画杂谈的栏目形式,说了很多自己的心里话。[2]

第14期,王庸声讲了现代漫画的现状,漫画的题材不仅涉及科幻、体育、历史、经济等领域,甚至还有政府文献、课外辅导、文艺小说,而且他还特别以柴门文《东京爱情故事》举例,专门给成年人看的青年漫画这一类型,未来会是大趋势,是影视作品改编的天然分镜剧本。

根据漫画改编的日剧《东京爱情故事》91年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效应……

第15期,王庸声列举了石森章太郎1987年的经济漫画《日本经济入门》,这些知名漫画家,在漫画行业成名后,用漫画的形式在经济书籍方面进行普及,当时正值日本经济泡沫崩溃,图文并茂的经济漫画让更多人有了经济学知识,更好的在社会生存。

漫画除了娱乐作用,也可以是进化到牙齿的通俗易懂的工具书。

第17期,王庸声总结了超短篇有奖征稿活动中的2000多件漫画投稿,中国漫画的成长期甚至不用2-3年,短期内就能发生质变!

因为这些投稿大多取材自自己的经历,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和理解融入在漫画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社会上弱者的帮助,对恶人的反抗等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漫画的核心是剧本故事,每个人的经历就是独一无二最好的剧本。

甚至还在杂志中出现了网点纸这种恐怕如今许多新生代漫画家都不曾使用的漫画工具

《画书大王》的出现不仅填补国内没有专业漫画杂志的空白,它还书写了中国漫画史上的好多个第一!虽然它最终没能够结出果实,但它却开出了最为绚丽的花朵,同时也为整个中国原创漫画打开了一扇大门!正因为有了《画书大王》当年不惜余力的对中国原创漫画全方位的探索,日后才会有了国内漫画杂志“百花齐放”的场景出现。

《画书大王》作为中国漫画发展史上一个无法逾越的里程碑,它永远屹立于一代读者的心中!

最后,附上王庸声老先生多年前对动漫产业的指导意见:

第一,动漫产业的核心价值是知识产权。一个产业实体的存在和发展,如果没有能够不断延展其版权价值的产品,难以根深叶茂。

第二,产品价值的延展取决于是否具有把漫画、动画、游戏等产业链接成一个大产业链的功能。第三,产业价值的关键是不断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

第四,动漫产业最重要的原动力是人才,必须拥有一批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熟练运用专业技术的人才。

当下,我国动漫由于从固有体制转型不力,产业发展迟缓,从业者收入菲薄,高端人才频繁流动和向海外流失趋势正在加快,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谨以此文,再次缅怀王庸声老先生。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