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字节后,我想聊聊它

683次阅读
没有评论

各行各业皆有不同,不同岗位不同工作中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有不同。而在做了某项决定后,也许生活会有所改变;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只能说是见仁见智了。本篇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历,让我们看看他对此的感悟和思考吧~

离开字节后,我想聊聊它

5月16日上午9点40,我像往常一样来到成都天府四街和天府大道交叉口的抖音集团。刷卡、坐电梯、直奔食堂,那天的早餐也像往常一样:包子、豆浆、油条、小菜,应有尽有。这天是我在字节跳动的最后一天,工作任务也几乎是入职后最少的一天。

吃过早饭,开始在飞书上走交接流程。一个月前,跟老板和HR确认完离职后,系统流程已经在走了,所以今天,也只需要完成一些基本的离职交接:财务、资产、法务等等。

快到中午12点,该提醒的人基本都提醒了,该留的言基本都留了,于是跟同组的两个校招生小伙伴去附近银泰城吃个散伙饭。吃饭的时候并没有聊太多工作上的事情,也刻意避免聊太多关于下家的事情。大家就在抱怨、焦虑、疲惫的情绪中,吃完了这顿饭。回去在座位上趴了会,睡不着,打开手机开始看球赛集锦。

14点,归还资产。电脑、显示器,东西不多,还完之后桌面就干净了,一如我刚来时候的样子。回来的时候碰见隔壁组的组长,跟我聊了聊,没有太多情绪波动,但是一种久违的面对面的真诚的沟通。

15点,将工卡还到前台,行政同学知道我是离职还卡的,末了在飞书上说了一句:祝你未来一切顺利呀。东西收拾好了,也不多,一个杯子、本子、笔,仅此而已。我看了一眼工位,顺着看到了隔壁还在紧张工作的 leader,他好像在开会,在跟HR聊前几天面试候选人的情况。

我也不必多打扰,直接下楼了。两个校招生跟着来送我,太阳很大,回头望去,抖音集团大厦的墙面反射出的光太刺眼,我看不了太久,往地铁站走去。

坐上地铁,看到飞书上行政同学发来的祝福,我很开心,准备回复的时候,系统突然提示我权限已经收回,如果继续使用,需要找管理员开通权限。

我知道,我在字节跳动的生活结束了。

01

从我离开到开始写这篇文章,中间经历了19天。我刻意空出了这19天,目的是想更清醒地去回顾自己在这家公司的所有感悟。

离开一家公司总是带着情绪的,或是不舍,或是开心。但情绪是思考的大忌,带着情绪去写对前司的看法,或者容易写成吐槽文,或者容易写成品宣文。恰好这19天的时间,足够我抽离出来,从亲历者和围观者的视角,去好好聊聊这家公司。

如果说给这家公司做比喻,在我心里最恰当的莫过于钱钟书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想进去的人看到的是它的福利、文化、平台影响力,想出来的人,各有各的苦衷。

这种两极化的声音,也反映在脉脉等各大社交平台上。一方面,总会看到内部的人吐槽,或者是自己太累了,或者是干的事情太零碎了;另一方面,又会看到一些人说,想回流字节,在外面飘了一圈之后,发现还是字节比较香。

对于这家10万人的庞大集团,向来是不能以“二元论”去说明一切的,譬如它到底好或者不好,它适不适合年轻人过去等等,这些问题都不能用一句简单的是或否去概括。

相反,它太复杂了,所以只能尽可能地去客观描述我在其中工作的时候,我的经历、我的感官,和我个人的一些微不足道的观察。至于能解决什么问题,带来什么启发,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02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在字节工作累不累。

我的感受是,至少在飞书,对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来说,是很累的。

我的作息大概是这样的,早上9点30到10点之间到公司,10点30开始开项目早会。很多时候上午的会是满的,基本开完就12点了,就可以去吃午饭了。当然有时候有空余的时间,写写文档基本也很快到12点了。

下午14点开始工作。字节的工作日下午,是一天内最忙碌的时候,对产品经理来说,充斥着大大小小的评审、项目沟通、研发答疑等会议。同时,飞书上也是一刻不停地都有消息蹦出来,同事加急的消息、老板的消息,当一串串信息流扑面而来,你可能很难有完整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比如写需求文档。

那怎么办呢?

工作总要做完,需求总要上线。在这样的工作文化下,白天做不完的事情就挪到晚上去做了,于是晚上便成了集中输出工作成果的时刻。

但有时候,需要同步、对齐、拉通、宣贯的内容太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词),白天的会也开不完了,大家能凑齐的时间只有晚上。于是,晚上也被会议占据了。

但工作不会自己消失,所以,抓住开会的间隙去完成自己的事情,便成了最后的选择。最后的最后,便成了一边开会一边工作。

当然,如此高频的会议,如果都去会议室开,那效率也太低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字节的会议基本都是线上会议,一方面为了适应多地办公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线上会议根本不需要抢会议室。

因此在字节同事的桌上,除了各种必要的设备,一定都会有耳机。刚来的时候,我还会用蓝牙耳机,因为我自己早就不用有线耳机了。但后面也换成了有线耳机,因为会议实在太多了,蓝牙耳机的电量根本撑不住。一般到一天的晚上,我的脑力被一天的会议耗尽,然后又需要在晚上集中时间交付自己的工作成果,自然下班也是比较晚的。

累或不累,虽然跟绝对意义上的加班时长有很大关系,但更大的关系在于,我们究竟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是分配到了那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还是那些意义不大但不得不做的事情上。

03

你可能会问,字节为什么那么多会议呢?

老实说,我一开始也被这个问题困扰着,每天大大小小的会议确实耗散了我太多的精力。而经过这19天的思考,我开始想清楚了一些背后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组织庞大

我所在的飞书,公开数据是7000多人,实际上也差不多,其组织规模远超钉钉和企业微信,而我所在的aPaaS 部门,规模也已经达到了几百人(具体数据不能透露),要知道很多已经上市的SaaS公司(例如北森),可能人员规模也就在1000多点人。

这么多人协作起来,会议就不可避免会很多。

第二个原因:权利集中

字节的组长权利不小,除了日常的业务和组织管理,手下员工的薪酬、绩效等,组长都有比较大的话语权。权利集中就会导致,需要确认、同步的事情很多,且必须高效确认。

我说得更简单点吧,比如某个事情我需要跟小王确认,那我首先需要跟小王开会讨论,讨论完的结果有两种:1)我跟小王达成了一致;2)没有达成一致。

如果达成一致了,那好,我再跟我的老板在组内例行会议上沟通汇报就可以,同样,小王也是。如果没问题,那这个事儿就这样定了。

这是最顺利的情况。如果这个事儿在一开始没有达成一致,那得找到原因,回来组内讨论,讨论完再确认,如果还有分歧点,得上升到更高级别老板,如果发现信息缺了,还得找相关方的老板再聊。

方法是这么个方法,但落地起来最大的问题是,老板们的时间很难凑齐。白天的功夫,不是你忙就是他忙,很难凑到一起开个会。但这个是你不做事儿的理由么,显然不行。

解决办法一般有两种,第一,邀请更大的大佬来参会,拍板,第二,会议挪到晚上,接着开。反正就一个原则,事情不在会议上聊清楚那就不能启动,否则将来出了问题算谁的。

所以在字节,组织会议,尤其是组织协作复杂,且有大佬在的会议,真的是一门学问。里面的沟通、方法、措辞、确认步骤、相关方协调,每一个点,都可能超出了工作本身的累。

第三个原因:会议成本低

前面说到,字节的会议大多是线上会议,因此很少存在线上空间冲突导致的会议变更。虽然前面说到,那种大型的复杂的会议很难组织,但更多时候,我面临的都是小而临时的会议。

我记得有几次,我下班回家坐在地铁上,刚刚掏出手机,会议就来了,我熟练地掏出耳机带上,入会。但过了十分钟发现,其实与我有关的内容并不多,我甚至不需要开口说话,只需要在会议里评论两句就好。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做自己的事情,被会议打断,入会,无需发言,会议结束。

我认为,与线下会议相比,这种协作方式虽然高效,但同时也释放了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我默认你总是在线,当我认为需要你入会的时候,可以随时call你进来。

更背后的信号是:我不认为你的时间比我当前的工作更重要。久而久之,我可能也不会那么重视自己的时间,那些不需要为工作服务的时间。

04

既然那么累,会议那么多,那大家是怎么撑下来的呢。很简单,人厉害、钱给够。

先说说人吧。

我待过字节跳动和美团两家大厂,也待过小厂,不得不说,大厂员工的基本面较小厂来说,是优秀很多的。他们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是领跑者,名校、高绩点、亮眼的实习,毕业后进大厂,拿着远超同龄人的薪酬,出入豪华的写字楼。

我记得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在一家小公司,70平的复式,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去买酸菜鱼+10几份盒饭到公司。外卖盒子一打开,一群人便围上来,端着饭就着菜,叭叭两口就干完饭了。

有时候在食堂排队,看着那些卖相不错的免费的自助餐,我心里想,这些名校毕业的人,应该没有体验过“去晚了就只能就着酸菜鱼的汤吃酸菜”的日子。

当然,他们的基本面确实不错,沟通很利索,领悟能力也很强,关键是还特别能吃苦。我对接的一个设计是清华毕业的,能力强,出图快。

我记得有一次跟她沟通个需求变更点,她说今晚团建,让我先留言给她,我就详细说明了要调整的点。等到第二天我打开飞书,发现她已经在晚上12点左右把调整的图发给我了。

你可能会说,真卷;但我当时只觉得,猛。除了基本面优秀,他们大多还很职业。职业性的重要表现,便是不轻易暴露负面情绪。

其实职场里工作,尤其是在字节这样的环境里,有一些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有一些情绪是,背后吐槽一下,下班喝点酒吹个牛逼,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但我在字节很少感受到这种情绪的外露,更多的是对事情的客观理性分析,无论遇到什么,总能像工程师一样对它进行解构。跟这样的同事合作,我心底里总是会有一丝敬佩。

再聊聊钱吧。

字节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确实没有话说。只说一点,在成都这样的新一线城市,如果你从字节出来,且还希望通过跳槽寻求涨薪,那几乎没有公司可以接住你。

字节的薪酬结构也很有特点,产品序列是18薪,固定12个月的工资,和不定的年终奖。字节年终奖的平均水平是6个月,但随着你绩效的不同,同一个岗位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可能非常大。

有些人表现不好,也许只有1-2个月的年终,但那些表现好的,10几个月的年终都有可能。我工作5年,感触最深的一点,存钱几乎就真的是靠年终奖了

控制住了钱,就控制住了很多员工的命脉。虽然公司平时管理没有那么教条,上下班不打卡,工作时间很弹性。但所有的管理精髓都体现在绩效上。

因为绩效决定了钱。

我不想聊太多关于钱的话题,毕竟我也没有挣到什么钱,也无法教大家快速致富。但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收入正在成为很多人进行自我评价的唯一准则。

年年涨薪,那人生就是在走上坡路;薪资不变甚至降薪,那人生就是停滞不前甚至在走下坡路。

很多年轻人来到字节,很拼,想在人生的前几年把钱挣到、挣够,因为快速增长的薪酬就像他们在人生起跑线上冲刺一样,现在拉开一些距离,后面几十年就轻松了。

再想到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裁员话题,我想那些被裁的人,失意的不仅仅是车贷、贷、养老、教育等现实的话题,他们更要接受的是:人生可能在走下坡路了。是么?真的在走下坡路了么?上坡还是下坡,真的就只看收入了么?

诚实的说,这次离开字节,我也是降薪了。而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还从未出现过“今年赚得比去年少”。我也曾在某些夜晚睡不着,想着自己才31岁,是不是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05

昨晚终于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100多万字,38天,40多个小时,从朱元璋到崇祯,明朝的那些事儿,就像电影一样在眼前飘过。

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歌颂好人、怒喷坏人,我会发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也是复杂的,有颂扬、有惋惜、有呵斥、有不解,但纵观整本书,我看到作者始终秉持一个原则:他佩服的,是那些以自己的始终如一的原则度过这一生的人。

而像张献忠这样总是投降,为了生存不惜背弃原则,则注定会被历史唾弃。我说这个,是因为从这本书里,我找到了从字节离职以来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我的人生究竟有没有在走下坡路,什么是下坡路。

你有没有想要坚守的原则。如果有,在这条道路上,你是否在积累着更多的掌控力。如果是,那恭喜你,你依旧在走上坡路。

对我来说,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向社会辐射更多的正面影响,便是我所坚守的原则。

在离开之前,我对更好生活的理解是:更好的经济基础,从世俗的担忧中解脱出来,追求更自由的精神生活。在离开后,我对更好的生活的理解是:以更幸福的状态,去对抗生活中的风暴。

经济基础可以是幸福的基础,也可以是幸福的深渊。但背后更本质的是,你有没有掌控更多的时间,去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价值。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将更多时间投入在工作上,获得超额汇报,便是获取了价值。字节喜欢这样的年轻人,因为这样的想法很纯粹。

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真的幸福么,真的开心么,这个问题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而我看到的是,某一天大老板让我们开会的人把摄像头都打开,我看到的是许多张疲惫的脸和紧缩的眉头。他们也许没有想过是否开心的问题,也许知道自己不开心,却不知道还能去哪里。

06

离职后,我去了一家小公司,100多人,每天早上9点到公司,6点多走,遇上第二天有汇报,可能会加个班。

可能刚入职吧,没有那么多会议,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完整的,可以集中工作很久。下班开车回家的路上,我会经过一个公园,有草地、有湖、有篮球场、有风,有很多情侣在拍婚纱照。我打开车窗,让风穿过,洗去一天的疲劳。

我不想去想,到底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我只觉得,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生活,掌控的时间多了,就有更多可能性去雕琢更好的生活。

我把这些写下来,只希望让更多从大厂离开的人不必像我一样怀疑自己。

最后以我曾写过的一段感悟结尾吧:

离开字节一周了,新公司不卷,早9晚6,不常加班,中午一小时休息,白天充分利用,晚上没有打扰。虽然薪资降了,但内心反而peace了很多,对生活中的小确幸更加敏感,更容易看到。

新公司节奏没有那么push,所以多了很多时间跟leader讨论需求背后的思考。

赚钱能力来说,人生走了下坡路,按体验来说,能感受到微风在吹拂。

专栏作家

大力哥呀,微信公众号:大力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个90后产品经理,已经写了6年的公众号,通过输出获得了许多意料外的成长。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