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大家族的投资新史

676次阅读
没有评论

香港四大家族的投资新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胡说成理

和内地富豪榜的此起彼落相比,香港四大家族的排名除了偶有内部变动外,一直相当稳健。

在一个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投资风口不断涌现,新财富机会纷至沓来的大时代,如此高的稳定性,到底是王座的坚固,还是固化的悲哀?

从对港澳富豪的崇拜,到平视乃至平等的合作,则说明了内地经济的崛起和财富偶像的变迁。

但四大家族并没有真的拒绝吐故纳新,从参投多个互联网项目、重点投入新能源领域乃至造芯,他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进化。

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但四大家族的投资新史,仍然值得我们从一个层面去了解财富的意义。

香港四大家族的投资新史

李嘉诚家族,多次出手新能源和互联网

差不多20年前,有个内地企业家在香港跟李嘉诚一起吃了一顿饭。

他回来这个激动啊,几乎逢人便说。那感觉,大概相当于你今天和埃隆·马斯克吃了一顿饭。

后来可能是讲的太累,他干脆写了一篇文章,里面重点说了两个细节——

——李嘉诚给大家发名片,不是坐在那里等着人去换名片,而是亲自送到每个人手里,发完还要说声谢谢和请关照;

——任何时候,如果是一群人和李嘉诚吃饭,他一定把坐席全部打乱,免得有人觉得他厚此薄彼;

这篇文章的出台时间,是李嘉诚正被神话的那段时间…… 关于他的传说,还有什么在茶馆跑堂时就能记住大多客人的饮食喜好,什么一直带一块西铁城石英表……那个时代,关于李嘉诚,到处都充满着这些今天一看都是鸡汤的段子。

当时,中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崛起,公众对李嘉诚的崇拜,是对内地还没有诞生一位国民级的财富偶像的“移情”。

而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财富偶像,李嘉诚的口碑却一再下滑。

其中,很多人诟病李嘉诚的一条,就是李氏在1993年才开始投资大陆,而从2012年就开始大规模撤离内地。

同样,在很多人眼中,李嘉诚的投资只限于地产。其实,这也并不准确,李氏在能源和科技领域同样有布局。

1985年1月22日,和记黄埔动用29. 03亿港币现金,收购置地公司持有的45000万股港灯股票,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是李家进军能源行业的第一站。

香港四大家族的投资新史

而从港灯至今的35年间,李嘉诚在能源领域的大规模投资超过20笔,遍布全球各地,从上游矿藏到发电厂、民用电网无所不包,足见其对能源领域的青睐。

但是,在对内地的新能源投资上,李氏却难言成功。

2009年,以研究动力锂离子电池为招徕的中聚雷天(中聚电池)借壳嘉盛控股在香港上市,此后的2010年1月,李嘉诚以每股0.73港元的价格购买中聚电池4亿股。然后又对该公司追加投资两亿股。经过多次投资,累计金额高达7.2亿港元,李嘉诚甚至一跃成为中聚电池第二大股东。

在李嘉诚加持下,中聚雷天股价直线攀升,一度从每股0.4元涨到2.7元。

但遗憾的是,这家公司并没有成长为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巨头,随着创始人关系撕裂和出局,这家公司经营出现剧烈动荡,此后急转直下。

其实,直到2019年还可以查到中聚电池的消息,这家公司在中国锂电池出口榜单中排行第89位,属于others中的others,李嘉诚在内地新能源的第一笔投资,完败。

接下来是广为流传的李嘉诚投资51亿在新能源汽车上失利的消息,其实,这件事和李嘉诚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但也不像另一些报道中说的那么毫无关系。

上面说到的中聚电池,曾经在2014年收购了杭州的长江客车公司,随后又收购了云南的一家汽车公司。收购这两家公司之后,中聚推出的五龙电动车也成为了国内第二家有生产牌照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中聚电池也正式改名五龙电动车。

应该说,李嘉诚对新能源投资是有一定执念的,即使当年中聚上市几个月后就发生内乱,他也没有匆匆放弃,而中聚推出五龙电动车后的2015年,李嘉诚基金会甚至增加了持股比例,一度升至近8%。

更有趣的是,虽然1953年就叫“长江客车”这家工厂和李嘉诚的长江集团毫无关系,但很多人一直认为,就凭“长江”二字,这家车企一定和李嘉诚有关,是李嘉诚利用自己的声望为之站台。

遗憾的是,五龙电动车在2022年宣告破产,成为消失的无数造车新势力中的一家。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也真正入股了国内的电动车厂商,他联手了澳门何家的何超琼一起入股了威马汽车。不过,这家曾被称为造车新势力中“第四股势力”的威马汽车,也早已陷入了降薪、裁员的困境,大概率也将退出市场。

某种意义上,在新能源领域的一系列投资失败,其实反映的是李嘉诚并非无所不能。

当然,或许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由李嘉诚参股、他的红颜知己周凯旋运作的维港投资先后投资了Facebook、Spotify、Zoom等科技领域公司,甚至在国内也投资过阿里、蚂蚁集团和小米,而这些都带来不菲的回报。

但事实上,对于这些投资,李嘉诚秉持的是绝对的财务投资,不参与任何的战略决策的态度。所以,这些案例并不能充分证明其具备科技产业的投资眼光,他更不曾把这些科技企业的新鲜理念用于改善母公司的基因,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嘉诚家族仍然是一个相当传统的财团。

郑裕彤家族,积极进取布局新能源

根据2023年的榜单数据,2023年香港首富仍是李嘉诚家族,其家族总财富达到了390亿美元,而郑家纯及郑裕彤家族排名第三,家族财富289亿美元。

在诸多绯闻缠身的香港富豪中,郑家可谓是一股清流,尤其是创始人郑裕彤。

郑裕彤与妻子周翠英,两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1943年结婚到2016年郑裕彤因病去世,享年91岁,他们的爱坚守了73年,很是不易。

郑家第三代掌门人郑志刚也对妻子十分专情,他太太叫做余雅颎,是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高材生,结婚到现在14年了,也从没有传出绯闻。

郑裕彤之子郑家纯很是看重郑志刚,在2015年的时候,就让他接手了新世界集团的接班人,这也是爷爷郑裕彤的意思。

而最新传出的一件令内地新能源市场震动的大事,就和郑家有关。

5月31日,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能链智电(NASDAQ:NAAS)公告显示,完成35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增发交易,投资人包括郑志刚博士及港股老牌上市公司中誉集团(00985. HK)等。

可能有人问,郑家的家族企业不是新世界和周大福么,中誉集团又是什么?

这就要从郑家在新产业的频繁投资说起。

首先是中誉集团,它不是郑家名下的企业,但郑家却是中誉集团的核心股东。一种说法是,中誉集团或与香港“大D会”交往匪浅。

其实,“大D会”本身从来不是一个实体组织,只能算是志趣相投的企业家的一个沙龙。

根据历史股东信息,“大D会”核心成员包括赌王何鸿燊、刘銮雄、郑裕彤等,他们都是扑克牌游戏“锄大D”的爱好者,中渝置地实控人、有“重庆李嘉诚”之称的张松桥也位列其中。

所以,对于中誉集团,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一批港澳富豪联合创办的一家超级财团,专门用于投资这些富豪起家主业之外的新领域,因此具有极强的创新基因,投资风格也非常激进。

另外,和中誉有类似背景的,还有中策资本。中策是一家主营证券投资、贸易和放债的香港控股公司,2020年,郑家纯取代孙粗洪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这家公司也被认为具有大D会背景,双方具有千丝万缕万缕的联系。

另外,在郑志刚的投资版图中,还有2021年由郑志刚创办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Artisan Acquisition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票代码“ARTAU”。

所以,可以被认为代表郑志刚意志的投资机构分别以郑志刚本人、K11、C资本、Artisan Acquisition和中策、中誉等6个渠道为代表,这还不包括这些资本和其它财团或投资机构联合的各类投资。

郑志刚是四大家族中对于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新能源最有判断力、投资最为活跃的四大家族第三代,可以说,已经从资源布局上深层次改变了资本布局的战略结构,这和其它三家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化。

通过这些机构,郑志刚出手了小鹏汽车(XPEV.N)、蔚来汽车(NIO.N)、华领医药(2552.HK),以及美团和京东物流。

另外,有可能由郑志刚参与的项目还有小红书、满帮集团、小马智行、新瑞鹏宠物、自如、地平线、叮咚买菜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誉集团CEO韩旭洋,是港股最年轻CEO,也是郑志刚密友,曾一同观看周杰伦演唱会……从郑裕彤的“大D会”到中誉和新世界的新一代掌门人的密切过往,两家成为一致行动人是情理中事。

当然,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郑家的第三代核心人物,郑志刚。

很多人一提起郑志刚,第一印象都是“文化人”。这是因为,郑志刚虽然是新世界发展公司的行政总裁。但也被誉为是商人中的艺术家,留着一头艺术家的随性长发和一把滔滔不绝的黑色大胡子,投资了大量文化地产和艺术中心。

郑志刚学的既不是理科,也不是商科,他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文学专业。当他学成归来回到香港时,他在采访中多次否认自己“继承人”和“接班者”的身份,他说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创业者,创造更新更多的价值,给予企业也回馈社会。

投资能链智电说明了郑家对新能源赛道的投资,从单点企业变成了投资通用基础设施。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占到全球销量的61.2%,提前三年完成2025年规划目标。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些行驶在大江南北的千万辆新能源车背后,平均有5辆车中,就有1辆通过能链智电的服务网络充电——截至2023年3月31日,能链智电连接5.5万座充电站、57.5万把充电枪。2023年,仅第一季度充电量达10.23亿度,占全国公用充电量的21%,入选“全球新能源500强”。

而投资过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的郑志刚,对于充电站在整个电动车生态中的价值,心知肚明。

和李嘉诚喜欢投资基础设施如电网、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等,然后凭借其公共属性,形成“天然的垄断”再去坐地渔利所不同的是,郑志刚敏感的认识到,目前的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生态中,民营的力量更活跃、垄断的可能性更小,“坐地收钱”的业务不再有空间,要想在新能源市场赚钱,企业必须兼有基础设施网络、超强服务能力和高科技属性,通过服务的力量赚钱。

于是,就有了这次郑志刚少有的以个人名义对一家企业进行的直接投资,这背后的意味是,郑志刚正在以个人的声望为这个项目背书。

郑志刚看到的未来是,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增量市场上,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保有量仍然是1:3,这意味着能链智电有几乎看不到上限的发展潜力。

由此可见,郑志刚的投资心头好,新能源和造车新势力为数最多,平台级和细分赛道冠军类的企业,也不胜枚举。

李兆基家族,四大家族中第一个造出芯片的硬核玩家

2月22日,福布斯发布2023香港50富豪榜,李嘉诚再登榜首。而房地产大亨李兆基虽然在疲软的房地产市场中净资产下降11%至303亿美元,但仍位居第二。

更牛逼的是,李兆基家族,可能是在目前最热的“造芯”中,第一个进入芯片制造业的家族,这对于以地产起家的四大家族,可谓是非常另类,但也牢牢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在梳理李兆基家族对内地的投资中,地产当然是很重要的板块,但经营地产而得名的香港商业大亨李兆基,其能力并非只限于地产。

在李兆基的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0097,HK)稳步推进内地业务之时,他的另一家公司――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0003,HK),从公用事业和新能源两个方向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内地产业布局和扩张。

其中,中华煤气自从1994年起便已开始开拓内地公用事业中的燃气管道业务,2007年3月,中华煤气收购百江燃气,并将之改名为港华燃气有限公司(1083,HK),港华燃气进而演变为中华煤气内地燃气业务的主力军。

2007年之后,港华燃气在内地的燃气管道业务开始全面铺开,港华紫荆便是它的主要品牌之一。时至今日,它的身影已出现在内地20多个省的70多个城市,它的客户群则超过1000万户,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客户中有很多是商业客户,所以并非仅仅指1000万个家庭。

但是,相对不引人注目的,是自1999年开始,除了在内地以成立合资公司拓展燃气管道主业的同时,中华煤气也不忘在燃气管道产业链条内进行垂直整合。

可以说,相比于李嘉诚家族和郑裕彤家族,中华煤气是在新能源领域玩的最”重“的一家。

无论在山西晋城,或者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都可以看到中华煤气的踪迹。

据媒体报道,早在2006年11月,中华煤气便加入了山西煤层气的争夺。彼时,中华煤气宣布与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共同投资年期为30年的山西港华煤层气液化工程。2009年7月5日该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当年的6月底,李兆基亲赴晋城,可见对该工程的重视。

而资料显示,中华煤气瞄准山西晋城,在于拥有全国1/3煤层气资源的山西,有2/3的煤层气都在晋城,它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液化煤层气基地。

除此之外,中华煤气在内地的能源项目,还包括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多达20亿元的煤化工项目、安徽省、河北省及浙江省杭州市的天然气管线项目,以及吉林省的天然气管线和气田开发项目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发展目标,作为领先的城市燃气服务提供商,港华燃气在2021年正式更名为港华智慧能源,加速向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提出以光伏及储能项目发展为基础,持续推进“零碳城市”智慧能源计划,并与中国大型能源公司建立广泛合作关系,构建智慧能源生态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在硬科技方面,港华除了布局智慧能源体系外,还玩起了芯片,这无疑是当下最火的题材之一。

港华发展芯片业务,是基于自家燃气生态上“长出来的芯片”,其背景是,新一代智能物联网燃气表终端的安全组网应用,已成为燃气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种能产生数据的土壤上,港华设立了一个延伸板块——名气家,基于多年来深耕燃气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名气家对物联网表计终端、区块链安全组网以及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在这种背景下,名气家携手国内RISC-V的领军企业赛昉科技和微五科技,开始“造芯”。

选择这两家公司,名气家有长远的考虑。

其中,赛昉科技拥有全球领先的基于RISC-V的CPU IP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这在x86、arm两大指令集生态对内地半导体产业高度戒备的当下,基于开源生态的精简指令集IP(RISC-V),无疑让这块业务的发展避免了被卡脖子。

而微五科技作为半导体芯片产品公司,将为“港华芯”提供硬件实施基础,也就是开发量产芯片产品及相应解决方案,并最终流片投产。

香港并不是一个高科技产业的重镇,但从传统的能源行业入手,最终凝结出“港华芯”这样的自主芯片技术,李兆基家族将自身优势与内地迅速崛起的半导体产业深度结合, 玩出了四大家族中目前最硬核科技的新篇章,的确值得敬佩。

郭得胜家族,跌出前四

根据2023年福布斯的财富榜显示,新的四大家族已经诞生了,郭得胜家族因为分家已经跌出了前四,而卖蚝油的李惠森家族已经成功上位。

其实郭得胜家族的实力依然很强,他们控制的新鸿基公司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地产公司,总资产高达7000亿,一年的净利润超过了300亿。新鸿基每年光是租金收入就超过了200亿,这样的巨头是不会轻易倒下的。

郭得胜在内地的投资是很坚决的,他生前也是坚定看好内地的投资前景,强调“除了在内地投资之外,新鸿基不会考虑将资金调往海外”。

有媒体做过统计,从1996-2014年期间,新鸿基的净资产增长速度为4.95倍,可谓跑赢大盘。

不过,在四大家族里面,郭得胜名气最小,这是因为他去世最早。他在1990年就因病去世了,那个时候他才79岁而已。

郭得胜是广东中山人,来自一个商业世家。后来因为战乱,郭得胜就到澳门去,之后他在澳门经营了一个杂货店。

郭得胜的原配寂寂无名,她去世后,郭得胜到广州做生意的时候认识了花都姑娘邝肖卿。之后邝肖卿嫁给了大19岁的郭得胜,并且为了他生下了三个儿子,也就是后来名震香港的郭炳湘三兄弟。

郭得胜同样是和其它三大家族一样,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凭借地产起飞的。不过,和一些主营住宅的开发商不同,郭家更注重投资可以持续运营的商业地产,所谓“一铺旺三代”,郭家的投资可谓相当聚焦,他90%的资产都在地产上面,而且除了香港外,他也只投资中国内地市场。

所以,如果谈郭得胜家族在内地投资的布局,可以说相当乏味,因为他们只投地产,没有上面其它三家那么多丰富的故事可讲。

但也正因为足够纯粹,胡润刚刚公布的中国地产榜单中,新鸿基排名第一,我们熟悉的港资地产公司都落后于新鸿基,李嘉诚的长实集团、郑裕彤的新世界、李兆基的恒基地产都远不如新鸿基。

坚持投资商业地产带来的是业务稳健,例如新鸿基公布的2021年到2022年中期年报就知道了,即使在疫情期间,他们依然保持了惊人的财务数据。2021年下半年他们收入为401亿,同时利润高达151亿。虽然收入同比减少了12%,但是利润却增加了11%。

郭得胜整个家族总计持有新鸿基超过5成的股份,如今这些股份被分配在郭得胜的妻子邝肖卿、郭得胜的孙子郭基辉、郭基浩,邝肖卿的儿子郭炳联等人名下。另外还有部分股份在他们家族的信托基金名下。

新鸿基在内地众多城市留下了很多的地标建筑,上海国金中心、南京国金中心、广州的天环广场等等,都是新鸿基的代表作。

不过,郭家跌出前四,并非是公司不赚钱了,而是郭得胜在1990年去世的时候,本来是把全部股份都归入家族信托基金,后来因为三个儿子内斗,邝肖卿不得不提前分家了,于是才形成了如今的持股局面。

结语

梳理了近20多年四大家族的投资脉络后,我们会发现很多认知颠覆我们的想象——比如,被认为是地产起家的李嘉诚家族,投资其实相当多元化。

郑裕彤家族由于积极启用新生代掌门人,在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为未来储备足够的生长空间。

李兆基家族在投资地产上相对保守,但在能源领域的深度垂直投资是难以想象的,同时,它也是四大家族中第一个涉及芯片制造的。

而拥有商业地产最多、收租利润最高的郭得胜家族,则因为分家元气大伤。

由于都拥有体量庞大的不动产业务,四大家族的根基非常牢固,如果用一个3-5年的时间维度去看,可能很难比较出他们在新世代的投资逻辑的优劣。

但毫无疑问,在对于内地以数字科技、新基建和新能源为新的投资风口的新格局的把握上,四大家族分化明显,而是否能发展足够的非地产业务,赶上科技革命呼啸而来的风口,将是未来10年中决定四大家族的兴衰的时代大背景。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