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想给电车配充电宝,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838次阅读
没有评论

福特想给电车配充电宝,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电车通

让消费者不敢选择纯电动汽车的原因有不少,但如果要找到最关键的那个原因,小通认为那应该是补能速度慢,正因如此节假期间高速路段的充电桩才会排起长龙。

目前,车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比较常规的思路,一是加快充电速度,这种方式很直观,但研发成本会相应提高,而且还需要与充电设施协同合作,耗时耗力。因此,车企开发了第二种方式,就是减少对充电桩的依赖性,增加更多的补能途径。

近日,福特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了一项专利,在电动汽车的车顶位置安装外置电池,为主电池组充电,同时还支持车主自行安装和拆卸。

福特想给电车配充电宝,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图源:美国专利商标局)

老实说,这个专利如果真的做出来,似乎确实可以降低纯电动汽车对充电桩的依赖性,但这样的设计很可能带来其他方面的隐患。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从专利内容来看,福特的这块外置电池封闭在保护壳中,同时和纯电动汽车一样配备电源线,这样就可以为车顶上的外置电池充电了。

为什么将备用电池组放在车顶上,福特的理由也非常简单——车顶的气流可以帮助电池散热,而且为了加大冷却的效果,福特还在外壳两侧设计了空气通道,保护壳底部还加入了聚氨酯泡沫材料。

福特想给电车配充电宝,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图源:美国专利商标局)

考虑到车顶会面对多尘、暴晒、多雨等恶劣情况,福特还为这块外置电池安装了可远程控制的阀门,从而起到隔绝外部环境的效果,而且车主还可以通过控制模块在车内就能对电池进行相关控制。

不得不说,这个设计在理论上似乎可行,但小通一直认为,造车是平衡的艺术,车顶外置电池组可能会面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境地。

福特想给电车配充电宝,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假如抛去电池安全问题,车顶外置电池组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重量。

福特想给电车配充电宝,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图源:福特汽车

外置电池的重量比主电池组要轻一些,但要想起到“充电宝”的作用,这块外置电池所具备的重量很有可能是在凡人不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虽然方便车主自行拆卸和安装,但如何轻松地将这块外置电池搬到车顶也是个问题。

而且,外置电池放在车顶还存在两个弊端。其一是车辆重心更高,侧翻的风险会更高,在过弯时需要更慢的速度。

其二,外置电池不工作时,它本身就是一个大件,主电池组则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支撑这块外置电池,从而进一步加快主电池组的耗电量;如果外置电池和主电池组同时工作,又同时消耗两块电池的能量。

作为汽车出行能量的后路,车顶外置电池一旦成为累赘,存在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但仔细一想,车顶充电宝是个外置电池放置的无奈之举,毕竟车内的空间需要让给乘客和储物。

如果能够把车顶合理利用起来,而又不担心重心变高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因此,有车企开始在车顶加入太阳能充电板,如丰田bZ4X,即将交付的iCAR 03等等。

相比车顶充电宝,太阳能充电板显然更轻便,但问题就在于充电效率不高。以丰田bZ4X为例,车顶的太阳能充电板晒足一年,可以提供1800km左右的续航,相当于每天可以多走4.9km左右。

考虑到不是每时每刻都处于日晒情况,车主正常使用状况下肯定会比4.9km这一数据少,当下的太阳能充电板还是鸡肋,更多的是车企的宣传噱头罢了。

另外,丰田bZ4X的太阳能充电板也不是标配,车主需要多花2万元来选装。按照这个效率来算,车主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本,车企没看到有搞头,跟风生产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增程式是目前最佳充电宝,但未来不会是它

无论是车顶充电宝还是太阳能充电板,本质还是给用户提供能量的后路,但这条后路还是稍微有些窄了,安全隐患有待解决,补能效率仍需提高,说提高用户体验还为时尚早。

因此,当下最好的充电宝方式仍是增程式混动系统,内燃机的补能速度快,加油设施很完善,而且关于内燃机的安装位置和安装方法都有相关标准,以确保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但如果你想要以获取绿牌的心态去选择增程式动力车型,那可能真的要抓紧时间选择了。要知道,目前北京和上海已经不给增程式动力车型免费发绿牌,只能用燃油车指标上牌,而且没有纯电动车的相关政策优惠。

理由很简单,增程式动力车型长距离出行非常依赖燃油,同时它的用车过程和燃油车一样需要排放尾气,而从北京和上海两座大城市的角度来看,增程式动力车型并不具备上“绿牌”的意义。

而且小通相信,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多,其他城市也会陆续为增程式动力车型上绿牌“亮红灯”,唯有纯电动汽车才是未来。

关于纯电动汽车的补能方式,只有快充和换电相对比较主流,但车企并不想放弃更多的可能性。

有企业利用增程式动力车型的原理,研发出增程式充电宝,为纯电动汽车供电;英国一家科技创新公司将车载充电宝设置成手提箱式,供关键时刻寻找充电桩使用;甚至已经有企业研发出充电机器人,无论车辆停到哪个位置都可以移动到指定车辆的相应位置充电……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所谓的额外供电设备目前还只属于第三件配件,基本未受到官方认可,如果因为使用这些设备而导致出现故障,大概率不会在政策保护的范围内。

就像小通上面提到的,造车是平衡的艺术,尤其是造纯电动汽车,提高用户体验并不取决于产品本身,周边的配套设施当中都是很关键的因素,无论是快充、换电、充电宝、充电车,抑或者无线充电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如何让消费者获得好的体验,如何实现更好的商业价值,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创新可能只需要一个灵感,要想让项目落地就需要全面拓展,否则只会沦为展会上过客罢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