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万人裁员亲历者自述:小扎尝到了降本的甜头

639次阅读
没有评论

「效率之年」是马克·扎克伯格在2月份为2023年定下的主题词,目的是改善财务、让公司更高效。裁员随之成为持续笼罩在所有员工头上的阴影。

 

在 3 月到 5月,Meta将分三批一共裁员1万人,4月份的裁员还没有完全结束,5月份的第三轮刚开启。这还不包括2022年底已经被裁的2万人。根据财报的公开数据推测,裁员全部结束后,Meta的员工将从巅峰期的 87000 人减少到 67000 人。

 

Leo是 Instagram 伦敦部门的工程师,4月第二批裁员中被波及。她在公司的时间不长,聊天时还习惯称呼公司「Facebook」而不是「Meta」。资历上属于高级软件工程师,也就是被认为能力成熟、相当稳定、可躺平可晋升可跳槽、相当有安全感的 L5 级别。

 

作为裁员风暴中的一员,她显得很平静。英国的裁员程序将会延续两到四个月,在等待最终的谈判结果下来之前,她打算一边面试,一边计划未来。极客公园和她聊了聊这次裁员的情况,在Meta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氛围,以及作为一个员工对公司的看法。

 

她在很多不同地方工作过,包括国内的创业公司,她说作为一个工程师在 Meta 工作很累,但是很爽,有很大的话语权。只是公司没有护城河,大家都处于苦苦支撑的状态,这也是 Meta 要 All in 元宇宙的根本原因。小扎宣布分三批裁员,她觉得除了操作上的可行性,也有持续推动股价的考虑。

 

在2月份对外公开了裁员计划之后,Meta股价一路上涨。最近四月底的第一季度财报发出后,当天股价便上涨了12%。

 

以下是经整理过的 Leo 自述。通过她的讲述,或许能带给你理解这家巨头公司的一块拼图。

 

1

 

我收到裁员通知挺意外的,因为我觉得自己是收不到的。后来发现,我们整个组全收到了。

 

按照英国法律,如果10个相同职位和级别之中要裁1个人,那10个人都会收到「You are potenially affected(你可能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我们不知道要裁多少人。

 

我整个团队全部都收到了「potentially affected」,因为之前 Instagram 扩张的计划改变了,伦敦分部要撤掉,把这部分人迁移回美国去。

 

按照公司之前的设想,想让 Instagram 的工程师团队(engineer team)在全球运转起来。美国东岸、西岸和英国最好都有分部,英国也有重要的team。后来发现由于时差,效率不是很高;同时,由于公司整体招聘冻结,也导致在伦敦招聘不是很顺利。

 

这次裁员伴随着组织调整,就是组织扁平化。IC(注:Individual contributors,非经理岗)上面有 Manager(经理),到扎克伯格当中有几层。五六层是正常的,八九层就太多了。现在有些地方层级太多了,当中有一些manager 可能会被裁掉,或者给予转成 IC 的选项,同时裁掉一部分 engineer。

 

的确存在架构冗余的情况。我们团队很忙,日常工作紧张,但其他很轻松的团队肯定有。比如,有的 manager 下面管8个人,有的 manager 下面只有两个 manager,没有其他 IC,我觉得这的确不是很合理。

 

2023 年可能会裁约1万个人,伴随裁员,一些部门就会重组。

3月中旬全公司都收到了一封邮件通知。接着进行了全公司跟小扎(扎克伯格)的Q&A。他说,去年11月份裁员的时候,你们说公司不透明,现在公司就对你们透明一点。

 

他说了为什么要裁员,以及裁员的逻辑。会分三波裁,第一波是 3 月份,1500个人左右,主要是 Recruiting(招聘)。我们过去不知道公司 Reruiting 有 1500 个人。4月份第三周、5月份第三周分别是第二波和第三波。

 

第二波是技术人员,包含涉及 engineer 的团队和部门,就是我所在的这一块,会裁4000个左右。5月份人应该更多,应该有可能会 5000 到 6000(注:5月下旬,Meta 宣布第三波裁员 6000 人),属于 Business,包括市场、销售,裁的 engineer 不多,除非项目实在太烂了。

 

小扎解释了分三波裁的原因,只有 Recruiting 可以先裁,技术人员裁了之后,再考虑一下,才知道 Business 要怎么裁。说起来也合理,但是我猜测,可能有持续推动股价的考虑。

 

关于为什么裁员,他说了很多原因,其中有一个我很难接受,但想想也正常。他说,11月份裁得不错,效率提升了,没有想到可以去除那么多隐形开销。所以他想再push harder一点。一些项目关掉了,节省的开销并不单单包含这些项目的开销,也包含于关于这些项目涉及交通、联络的开销。我觉得他没有装,他怎么想就怎么说的。

 

隐藏的含义就是,他觉得现在很多人可能还在拖累公司,不需要这么多人。有一些项目的确是关掉好,他想专注在一些赚钱的项目,或者有潜力的东西上。

 

公司和个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我觉得在他的角度完全合理,只是他说出来之后让我觉得很震惊。我平时说话已经让别人很难接受了,他居然让我很难接受。

 

不过这也是Q&A的好处,问题都是很尖锐,所以我们很喜闻乐见看他Q&A。

 

他非常 engineer,大公司里工程师出身的人还在做 CEO,只有他一个。我进 Facebook 也是看到了这一点。

 

Meta 万人裁员亲历者自述:小扎尝到了降本的甜头

 

2

在英国这边,会有时长两个月多的协商流程。收到裁员邮件的后两周,公司会给时间投票选谈判代表。代表的数量是根据受波及的人数决定的,目前是50:1。

 

因为每个人的诉求不一样,代表要尽量覆盖所有人的诉求。有些人希望留下,有些人希望拿更多的钱走,有些人希望去美国,每个人都会说自己的关注点,你喜欢的话就可以投票请他做代表。

 

举例来说,像乌克兰、俄罗斯这样来自战乱国家的人,留在英国就是第一优先级,会希望优先转岗。 有些人会说,我已经在美国、英国工作很多年,对签证方面的事情很熟,可以帮你们拿到好的裁决结果;有些人说我是 manager,过去几年我被裁过,我也裁过别人,我对这方面都很有研究。

 

这些同事很高效地建立很多 WhatsApp 群,在Google Docs上建立时间线,所有的资源、工会都弄起来,在线投票。没有组织,是自发的。停掉工作三天,他们就可以做这么多事情。我觉得很惊讶,但这也很必然。所以我很开心,同事们真的能力都很强。

 

这些代表会跟公司谈判一个多月左右,就是集体协商(collective consultation)。在谈判开始的那一天,公司会告诉这些代表,具体要裁员多少人。

 

他们就充当传话筒,跟我们一起聊,直到拿到一个大家都觉得还可以的协议结果(package)。很多内容可以谈:赔偿多少钱;有没有一些人要留下来,能不能给一些转组的机会,有没有转美国的机会;有些人在意签证,那么能不能少给点补偿,多让我们在在职名单(payroll)上呆一阵,让持签证(on visa)的人可以找到工作。

 

期间会确定谁要被开除,标准也是我们、代表、公司之间谈出来的。11月份裁员的标准是这么定的,上一次Performance review 评级,加上在公司服役了几年,每年加0.5分,再有其他维度的评分加在一起,计算每个人的总分。通过排序就会确定谁被影响。

 

我属于英国 Instagram,是不是会转到美国去多了一个变数, 集体协商的时候,代表Instagram的人收到的选项会多一些。不过由于部门是整体撤掉,所以打分阶段没有意义,原则上不会有人留下来。

 

集体协商结束之后,受影响的人进入个人协商(individual consultation)。个人协商如果涉及律师费用,公司最后会报销。

 

公司会酌情考虑个人情况,但是你一定要把诉求说出来,什么都是可以放在桌面上谈的。我可以说我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我有一个小孩——但这种就没「我有三个小孩且我老婆又怀孕了」更有说服力。

 

在美国就直接给钱了。我有几个同事在4月18号收到这一轮裁员邮件,两天就直接拿包走人。在英国也有没有过试用期的人,当天就直接走了。在美国,按照官方的说法,补偿16周的工资,加上每多一年工龄就多两周。想告公司的话,可以之后再告,但是当天你得走。

 

3

 

理论上我在开始集体协商之前都要工作,但我也没有什么心情,因为不工作又能怎么样,公司该裁还是裁。不过有一个两难之处:你不一定会走,如果你最终没有被裁,期间又不工作,明年的Performance review可能不好,那么明年可能还是要被裁。

 

今年4月份被裁的人里面,就有去年10月份留下来的。去年10、11月份有一些在伦敦的人就没怎么工作,在进行我们现在的流程,最后他们留下来了。但是到了4月份,由于之前的表现不好,还是被裁了。

 

上一轮裁员到现在,我们都很认真工作,因为去年11月份裁员,我们团队一个都没有影响。还在想明年怎么干,甚至没有花很多时间看那边裁员的流程。

 

Meta 在几个大公司里面是最累最忙的,升职是最快的,流动性也大一点,会掏空人。以前是半年一次 Performance Review,现在是一年一次。这是Meta最著名的文化,在这里工作比在创业公司工作还要累,但是应该也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有效激励员工了。如果连续三个 Half 都拿了RE(注:Redefine Expectation,重新定义预期,Meta 绩效评级最高档,少于员工总数 5%),基本上已经财富自由了一半了。

 

你需要聊一下,上一年做了什么项目,量化这些项目给公司带来了多少钱,或者省了多少钱;你带了多少人,指明了什么方向。有很多的维度评估,你需要去量化所有的 Impact(影响),最后会给你定一个评级,这个直接影响到明年的工资、股票发放。

 

你在做每个项目的时候要事先想好几点。 Impact 大不大,机会大不大,怎么衡量,再着手去做。如果你赌在一个错的项目上,可能会浪费很久时间,今年这一块带来的报酬就没有了。心理状态上有许多需要调整的地方,你会觉得工作很赶,以至于需要策略性考虑哪段时间休假。

 

因为每次评估的周期只有一年、半年,时间很短。这会导致每个人的工作都很短视。除非公司层面会鼓励你做一个长期项目,在还没有阶段性成果的时候就能够认可你。当然是有一些博弈在里面的,这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如果要做长期项目,你要先写一个提议(proposal),说清楚短期想做什么,长期定几个里程碑(milestone)。但是长期计划很难应对之后的变化。我进公司一年多,已经有两次大规模的组织调整了。组织变动,之前花了很多心思做的、很清晰的计划可能要改。裁员、组织调整太多,会让公司的状态更短视一些。

 

Meta 万人裁员亲历者自述:小扎尝到了降本的甜头

 

4

 

进入Meta一年来,我对公司的感观没有太大的变化,每个人能力都很强,身边的同事非常努力,让我感觉在这个地方工作是一件很爽的事。

 

很多人进来,可能会发现旁边的人要么是名校博士,要么发过很牛的 paper,觉得自己很渣,这会导致心理有问题。因此会特地给每个新入职员工一份培训,叫做克服 imposter syndrome(冒名顶替综合症)。我可以想象之前的人或许能力更强,优秀的人可能走了一部分,但现在我身边的员工能力依然很强。

 

据我的经验来看,一个人的能力和他本科学校相关度非常高。如果他的本科学校是个名校,比如耶鲁哈佛之类,综合能力没有短板;但他如果本身很强,本科学校并不是很好,可以当他有一技之长,综合能力应该有其他短板。这是我长时间的观察的结果。

 

周围的人在职业上很闪光,会给你压力,但并不是让你有不舒服的压力,大家不是那种很很aggresive(攻击性)的风格。 我在伦敦会工作8-10个小时。美国西海岸的下午是我的晚上,很多时候我需要晚上工作,其实是很累的。我们没有加班的概念,想休息了就休息一下,能多做就多做一会。

 

Meta的特别之处是员工非常善于向上管理,做manager似乎比IC轻松。enigneer要给自己找方向,需要验证自己的方向是大方向。领导最大的工作,就是保持下面 enigneer 的工作动力。

 

我的manager在这里工作多年,我会告诉他我想做什么。他会告诉你一些个人看法,告诉你他觉得这个方向怎么样,指点一下。如果他觉得合理,他就会说你去做。他觉得不合理,会再给你一个方向,让你去想一想。但如果你轮到别人给你方向,这可能不是个好方向。Meta的哲学是,你自己找的方向会有动力去做,等别人给你方向你就会随便做做,那对你自己不好。

 

如果大家都抢的热门方向,不一定好,这也是一种博弈。如果大家都在一个一亩三分地找方向,因为每个人的速度都差不多,最后每个人可以收割的成果只有一点点。

 这其实考验你跟同事之间关系。在磨合当中你会发现,谁比较突出,你就知道谁会预见一些东西,谁会找到好的方向。

 

你要保证manager知道你在干什么。同时你要足够聪明,情商足够高,让你的peer review都觉得你干的不错,是个好人。你的manager是你的律师,在不同团队间对齐(calibration)的时候,他会帮你说话,所以你要尽可能为你的律师提供证据,他会用他的方法为你辩护,让你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

 

5

 

宏观层面,我觉得公司没有什么护城河,大家处于苦苦把公司撑着的状态。其实公司一直想找一个很大的护城河,目前Apple或者谷歌做什么改动,对公司的影响就会很大,整个系统是有依赖性的,

 

把依赖性去掉,最好做法就是从底层自创一套故事,于是觉得元宇宙是一个是可以做的事情。元宇宙如果能够做起来,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护城河。

 

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马上就可以看到曙光,能赚钱。从技术上来看,Meta这方面还是蛮强的。但是这个领域的关键转变什么时候发生呢?还需要把故事货币化。这并不容易,但如果能一直保持行业领先,我觉得是一条路。

 

我买了Quest 2,没有买 Quest pro。公司没有要求我们买头显,但是大家都会买,因为公司有福利可以报销一部分。我没有用过 Horizon workroom,也没有被要求用过。

 

我觉得 WhatsApp 也是一个下个增长点,这是是单 engineer 服务客户数量很多的一个APP,很厉害。美国等重点地区的数据表现也很好。

 

在Meta,engnieer的话语权非常大,可以否决一切事情,尤其在Facebook相关的部门。只要 engineer 有足够大的权限,manager 基本上顺着 engineer。

 

这里不会上没有数据驱动(Data Driven的项目。国内有很多一拍脑袋就让你做的项目,你问一下产品设计、或者产品经理,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好不好,只想做一下。我们不会做这种没有Data Drive的项目。你告诉我,改造能增加多少点击量,增加多少转换率,我会去做。Idea不分贵贱,但是它的影响规模(impact sizing)可以从数字上算出来。

 

这应该是在科技公司里面,engineer 最友好的一个公司。我觉得在国内应该体会不到。我在国内创业公司干过,engineer更像一个工具。说加班就加班,说干什么就干什么,你问产品经理为什么,他其实说不清楚,这种情况很多。

 

在Meta,官僚主义其实没有这么强,你可以影响别人,什么事情都可以摊在桌子上谈。在其他公司官僚主义更强的情况下,个人除了跟manager搞好关系,做不了太多。

 如果L5不想升职,保L5的职位也是可以的。或者是你需要support,你给我点方向,或者说我觉这对我的package影响很大,你一定要对我说,然后他会告诉你的,在其他公司可能放在桌上谈了也没用。

One more thing

 

我在很多公司工作过,经历过公司倒闭一次,公司裁员三次。对我来说离职或者换工作是很常见的事情。

 

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在Facebook先定好方向,确定要赚多少钱之后退休,你就大概35岁、45岁就可以就可以退休了。生活简朴一点就不用再工作了,在互联网 10 年黄金时候是可以这么做的。

 

现在整体行情不太好。大公司有过度招聘,他们想借此机会多开掉一点人,不要那么臃肿,伊隆·马斯克也告诉他们了,全开光也没事。

 

现在的处境,我觉得其实对我还是个蛮好的事情。之前你在做公司的Project,顷刻之间你要做关于人生的Project,还是有工资可以拿的。我可能会去面试几家,同时看着公司里讨价还价 package 有多大,然后再考虑到底该怎么办。

 

按我性格来说,有很多东西需要考虑。比如要不要去美国,如果我不去的话,是不是去其它国家?我要知道什么决定对我和我的家人是最合理的,最有益的。有些东西是有概率的,有很多利益权衡可以做。

 

行业怎么样也不是我决定的,大不了我不干这行了,去银行也能找到一份工作,所以我也不是特别担心。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