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米音乐节“借壳上市”,下半年音乐节只会更卷?

602次阅读
没有评论

虾米音乐节“借壳上市”,下半年音乐节只会更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深瞳音乐,作者 | 莱姆D,编辑 | 楚青舟 

6月14日,阿那亚虾米音乐节全阵容官宣,一众乐迷惊呼:

下半年音乐节市场更卷了。

一方面在于阵容的吸睛:27支海内外乐队的咖位之“顶”瞬间刷屏整个乐迷圈。

英伦摇滚里程碑式乐队——Suede(山羊皮),是疫情后现身国内音乐节的最大牌国外乐队。

中国台湾音乐人有草东、陈绮贞、魏如萱、老王乐队、椅子乐团;日本则一下来了MONO、the fin.、She Her Her Hers三支乐队;内地顶流痛仰、五条人、旅行团、盘尼西林等乐队也悉数到场。

另一方面则在于,阵容的选择和安排上颇具匠心。

陈绮贞、魏如萱、不可能三角乐队的田原,都是公认富有独立音乐精神的“文艺女神”。

盘尼西林这个“本土英伦乐队”和Suede同日同台演出也引发热议,有网友戏称,“一首《雨夜曼彻斯特》勾起了山羊皮的乡愁”。迷幻摇滚更是和阿那亚“海边乌托邦”的浪漫地域气质相得益彰。

同样重要的是,出品方的“虾米”二字也挑动起乐迷的DNA。

“虾米音乐节的虾米和虾米音乐APP的虾米有什么关系吗?”“虾米赚完钱能不能复活一下?”演出消息放出后,关于虾米的讨论遍布社交网络。

只不过,虾米音乐节的火热,和虾米APP的复活,并没有些许关系;它或许只是预示着,下半年国内音乐节市场将用新的方式,卷起来。

虾米音乐节“借壳上市”,下半年音乐节只会更卷?

虾米音乐节“借壳上市”,下半年音乐节只会更卷?

虾米音乐节:一场蓄谋已久的“借壳上市”?

某种程度而言,“虾米出品”的音乐节,是大麦一场蓄谋已久的“借壳上市”。

作为一代乐迷的“白月光”,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的虾米音乐服务,是无数人心头的“意难平”。

线上东山再起已遥遥无望,恰逢阿里旗下的大麦也在谋划转型线下演出,于是便有了一场高调“借壳”虾米品牌价值的布局。

2021年9月,大麦宣布成立虾米音乐娱乐内容厂牌。乘着乐队文化的东风,虾米音乐娱乐公布了首个自制音乐演出IP——“虾米室内音乐节”,沿用深入人心的橙色主色调。

只不过,入局音乐节赛道的虾米(大麦),生不逢时,正赶上疫情导致演出行业哀鸿遍野的时代,所以一开始,也只能把目光聚焦在“室内”。

2021年,大麦推出为期6天的虾米室内音乐节,形式上颇具新意——每天呈现不同的主题,李霄云、野孩子、小河、张玮玮、郭龙、万晓利、Joyside、莫西子诗等24组音乐人接连登场。

2022年阿那亚·虾米音乐节的风格定位也独树一帜,夏日海风、阳光沙滩、当然还有高品质音乐,一切都结合得比较完美。

疫情之下,大麦操盘下的“虾米”演出品牌虽不那么顺风顺水,但品牌调性是塑造得很清晰的。

今夏,虾米音乐节受到热捧也属符合预期。

因此,虽然价格不算低——早鸟票399元,单日票599元,单日双人票和双日票同为999元,VIP双日票1399元——

不过,与饱受诟病的“音乐节刺客”不同,大多数乐迷对阿那亚虾米音乐节定价也表示理解——毕竟这个阵容的咖位和策划,也算对得起定价了

值得注意的是,虾米音乐节之所以令乐迷“神清气爽”,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对比——对比上半年国内红火、但不乏乱象的音乐节整体图景。

音乐节主办方,亏本也要卷

2023年号称音乐节复苏元年,随着音乐演出甚至深入县城市场,音乐节开始露出一个苗头——

由青年亚文化活动变为大众日常休闲。

虽然还是一个苗头。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4月29日至5月3日,全国营业性演出31050场,与去年五一假期同比增长426%,票收入15.19亿元。

短短的五一假期,全国竟有超过40余场大型音乐节遍地开花。

虾米音乐节“借壳上市”,下半年音乐节只会更卷?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春天里」的新文旅⸺后疫情时代文旅发展大数据报告》)

看上去热闹非凡,然而,真正在这波热潮中盈利的还是头部公司。

据新京报报道,业内人士透露:“能盈利的还是少数,有一半以上的音乐节都在亏本卖吆喝。”即便如此,厂商们依旧前赴后继。

这是为何?原因也不难理解。

在我们看来,错过了2023年,可能音乐节主办方连亏本换市场,亏本换品牌打造的机会都没了。

毕竟,哪怕亏本,只要在市场站住了脚跟,就有机会通过给资本讲故事,或者通过“卷死”别家的机会,在未来的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议价权。

而如果错过这一波,没能在2023年成为能被人记住的音乐节品牌,谁知道报复式复苏之后,音乐演出市场是什么光景呢?

当然,今年音乐节的选择多了,票价却涨上去了,不少演出的体验却也下降了。“音乐节刺客”、“音乐劫”的抱怨不绝于耳。

实际上,音乐节的成本,特别是艺人成本近年来一涨再涨。

但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也在于,国内大多数音乐节并未形成稳定的品牌效应,观众往往是冲着艺人买单,主办方为了迅速“回血”,只敢盯着流量艺人邀请。

只是放眼望去,自带票房保障的乐队和音乐人就那么几个,“香饽饽”艺人们的演出费水涨船高也就不难理解。

此外,也有些并无积累的主办方,抱着“一届游”的策略入局,赤裸裸地奔着“割韭菜”而来,也导致音乐节定价的混乱和质量良莠不齐。

归根到底,当前的音乐节群像,折射出的是并不太健康的行业生态。

健康的音乐节生态,建议这样“卷”

而虾米音乐节的值得关注,也正在于给了更多音乐节主办方以启示:好企划,才应该是更多音乐节卷的方向。

整体来看,国内音乐节市场还有不少值得改善的方向。

1、品牌打造,道阻且长

真正打造出具有品牌号召力的厂商寥寥无几。

内地第一个音乐节是 2000年举办的迷笛音乐节,它花了足足 7 年才做到收支平衡——可见培育一个品牌需要耐下性子的长期主义。

但即使2023年,国内大部分的音乐节仍是“复制粘贴”,抢占顶流艺人,拼盘的运作模式,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独特气质和追求。

2、精耕在地化,破局同质化困境

从根本上说,百花齐放的音乐节必然根植在音乐文化、人才、作品的丰厚积淀之上——这些无疑需要漫长的岁月去培育。

短期来看,在有些无奈的现状下,挖掘地域特色,可以成为音乐节打造品牌个性的另一条思路。

特别是在今年,音乐+旅游的模式更是在全国各地火爆上演。例如,山东淄博烧烤爆火之时,其周围的多个县市都在推出自己的音乐节。

还是以河北怀来的MTA天漠音乐节为例,这个曾经的贫困县依托京津冀的流行文化消费力,成功打造出具有号召力的音乐节品牌。

但怀来的成功,并非简单地营销大漠风光,而是将自然奇景地域特色+流行文化进行有效嫁接。

天漠品牌主创者李宏杰曾表示,其跨界融合灵感来自于以科幻、音乐和电影元素著称的美国“西南偏南”音乐节。

这种嫁接,同样是其他地域可以参考,而永远不会千篇一律的机会。

可惜的是,当前不少地方,音乐节和城市仍旧“貌合神离”,沦为了以乐队为卖点的全国巡演。音乐节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文化。

3、回归音乐本身,挖掘音乐故事

爵士上海音乐节(JZ Festival)创办人任宇清曾表示,

“音乐节最重要的是音乐,要有好的音乐,有音乐的意义存在。

音乐节对我们来说是大众的传播,大众在娱乐的同时,有一个提高大众审美的引导作用。”

经历了2023年上半年的“大乱斗”,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主办方沉下心打磨IP的审美。

6月5日,温州楠溪江西湖音乐节公布的乐队演出名单引发瞩目——苍蝇乐队时隔30年重组!而万能青年旅店主唱兼吉他手董亚千,还将作为特邀吉他手加入苍蝇乐队。

消息一出,乐迷感慨“苍蝇乐队居然重组了?吉他是董亚千,有种跨越时空的感觉。”

类似具有音乐情怀和话题性的策划,体现的是主办方对音乐文化的深入理解,这同样是音乐节品牌获取受众粘性,得以长期生存的立身之本。

简单说,经过上半年音乐节的密集冲刷后,观众迟早会对同质化严重的音乐节产生审美疲劳。、

下半年的音乐节,不论是资本的入场,还是消费者的买单,或许都会更加理性;也更需要新鲜感。

阵容、调性、音乐情怀、在地特色、品牌号召力……这些最终考验的还是主办方的沉淀和运营内功。

当音乐节的海洋潮水退去,哪些厂牌会折戟沉沙,哪些能够大浪淘沙,哪些又能另辟独一无二的全新赛道?这种万千可能,才是音乐最有魅力的所在。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