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一个幻想生物的谱系

627次阅读
没有评论

龙:一个幻想生物的谱系

出品/江隐龙

当垂暮的清帝国将“黄底蓝龙戏红珠”定为国旗时,年过半百的慈禧太后——这个清帝国事实上的统治者——想必不会知道自己中意的这条“黄龙”在西方文化中是怎样一种存在。光绪廿一年(1895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送给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幅《黄祸图》,图上代表“邪恶”黄种人的正是佛像与龙,而图中的欧洲人,在天使长圣米迦勒的代领下正在进行着“正义”的战斗,正如威廉二世在图上所题的字句:“欧洲各民族,保卫你们的信仰和家园!”

龙在中华文明圈为鳞虫之长,一经现世便是百年不遇的嘉瑞,也即是最高等级的祥瑞;那么,《黄祸图》中对龙的“黑化”仅仅是一种文化蔑视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西方龙的前世今生。

四足龙:西方龙谱系中的代表

相对于分为四大人种的人类来说,龙的种族要复杂得多。从广义上来讲,英语中的“Dragon”一词既包括了西方的龙,也包括了中华文化圈的龙。而随着中华龙渐渐被翻译成“Loong”,“Dragon”自然专门指向了西方龙——应该说,这种指向才符合“Dragon”的原本之义。

中华龙与西方龙的区别显而易见:中华龙吐水,西方龙吐火;中华龙栖息于江河湖海,西方龙多居住于山洞;中华龙没有翅膀但均能腾云驾雾,而西方龙是否能飞翔取决于它们是不是长了翅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华龙经典形象中均没有翅膀,但《山海经》和《史记》中均有记载的上古神龙应龙却是“背生双翼”的,在大禹时代还曾经帮人类治理过洪水。有趣的是,两种龙似乎还印证了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审美差距:中华龙的身形“瘦”成了一道闪电,而西方龙则壮实得如同山丘。

从形态上看,中华龙与西方龙其实很难被归类为同一物种,但即使是西方龙,其种类也堪称五花八门。除了“Dragon”外,英语中还有“Worm”、“Wyvern”、“Drake”等可以指代龙的单词——听起来会觉得不可思议:“Worm”不是蠕虫的意思吗,难道这也能代表龙?其实这倒不仅仅是西方龙的特性,汉字中的螭、蛟、虬、蚣蝮等也均为龙族,同样也带有“虫”字旁。无论在东西方,龙的形象都很可能部分取自于虫类——如果龙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而只是一种幻想生物的话。

以上述几个单词为基础,可以将西方龙分为以下三大类:“Dragon”为西方龙的统称,狭义上专指四足龙,这种龙最为常见,可以视为西方龙形象的代表;“Wyvern”指的是双足飞龙,前肢与蝙蝠相似化为翼,属于典型的翼龙目;“Worm”与“Drake”有相似之处,可以指地龙、蛇龙,顾名思义是指没有翅膀也不会飞的龙。有学者认为“Dragon”与“Drake”同源,演变于希腊语中的“大蛇”,这似乎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四足龙长着翅膀但未必会飞吧……

西方神话中最著名的龙中,大多是四足龙。这些龙在拥有极强战斗力的同时拥有着以下共同的特点:长寿、暴躁、贪婪、记仇,以及——最终死在英雄的武器之下。

北欧神话中这样的四足龙出场尤多。《尼贝龙根的指环》中由侏儒变成的法夫尼尔(Fafnir)、不断啃食世界之树的尼德霍格(Nidhogg)、《贝奥武夫》中贝奥武夫(Beowulf)所击杀的火龙,均是典型的四足龙;在英国带有浓浓基督教色彩的“圣乔治屠龙”及“圣玛格丽特撕裂龙腹”的传说中,龙的形象也均为四足,不同的只是有否带有翅膀。最具时代感的大约要数威尔士国旗上的红龙,以教科书式的图案勾勒出了四足龙的经典形象——在威尔士传说中,这条代表威尔士人的健硕红龙击败了代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白龙,龙作为民族独立的象征被印在了国旗上,这在西方文化中可是绝无仅有的。

四足龙庞大而强悍、生有双翼却通常不会飞,这一形象大体契合了人类对于龙的最初印象:西方龙更近于兽而非鸟。或许是这一设定过于缺乏变化性,又或许是人们不愿意让龙白白浪费了那一双巨大的翅膀,双足飞龙的形象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双足飞龙:毒液及龙族进化史

四足龙虽然是西方龙中的代表,但双足飞龙的身影同样不绝于欧美的奇幻作品,最著名大约要数霍比特人系列中的喷火双足飞龙史矛革(Smaug):在《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中,这条有“暴君”之称的猛兽独自一“龙”仅靠口中的龙焰便轻易烧毁了一座城市

在托尔金作品中的中土大陆里,龙的种类多样而自成体系:中土大陆最早的喷火巨龙是格劳龙(Glaurung),这头没有翅膀也不懂飞行的龙还有个意味深长的外号“贪婪之虫”(Worm of Greed),正契合了地龙“Worm”这个意象。格劳龙还被称为“巨龙之父”,似乎也隐喻着龙是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从大地渐渐通向天空。中土大陆最早的飞龙是安卡拉刚(Ancalagon the Black),也会喷火,无法证实其属于双足飞龙还是四足飞龙,但史矛革被认为是格劳龙或安卡拉刚的后裔,所以安卡拉刚为双足飞龙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当然从生物构造学的角度来看,双足飞龙似乎也比体型庞大的四足龙更适合飞翔。

俄罗斯电影《他是龙》中,能化成人形的阿尔曼也是一头双足飞龙,而且也会喷火:飞翔外加喷火技能似乎已经成为龙的标配。事实上在西方传说中,双足飞龙一般是不能喷火的,与其相对应的技能通常是毒液——频繁出现于中世纪纹章中的飞龙形象象征的是瘟疫与征服,与火并没有关系,相比之下倒是四足龙象征着“宝藏守护者”。

相比于文学影视作品,一些二次元游戏对双足飞龙与毒液的联系传承得较为准确,如暴雪公司出品的《魔兽争霸》,其兽族有一个兵种名为风骑士,其实按照其原名“Wyvern Rider”的字面意思来讲,更准确的翻译的飞龙骑士。风骑士的技能为“浸毒武器”,正与飞龙的象征含义相契合。

《英雄无敌》中的飞龙技能也是毒液,其实还有专门的毒液飞龙(FoulWyvern)这一兵种。即使是物理攻击,《英雄无敌》依然选择了闪电而非龙焰作为飞龙的技能——兵种闪电飞龙(Paokai)的技能正是闪电吐息(LightningBreath)。

与此相似的还有经典桌游《龙与地下城》。游戏中的飞龙种类繁多:骸骨双足飞龙、天界双足飞龙、腐化双足飞龙、半巨魔半双足飞龙、超级双足飞龙……这些双足飞龙的能力专攻无一例外都是毒。或许是因为影视作品更需要视觉冲击力,而燃烧的龙焰显然要比毒液更让人热血沸腾——如果《冰与火之歌》的龙以毒液为武器,那书名是不是要改成《冰与毒之歌》?

如果说托尔金作品中龙的谱系包含了文学作品中西方龙进化史的隐喻,那有一款相对小众的战棋类角色扮演游戏则以二次元的方式勾划了西方龙进化史的明喻——这便是中国台湾汉堂国际公司出品的最后一款单机游戏:《阿玛迪斯战记》。

《阿玛迪斯战记》中的魔兽有着独具特色的“转职系统”,龙则遵循着“幼龙-龙-巴哈姆特”这一转职顺序“进化”。“幼龙”没有翅膀且前肢极度萎缩,是个典型的“Worm”或“Drake”;而转职到“龙”时便凭空生出了一对翅膀——在游戏中意味着获取了飞翔技能——而且前肢并没有与翼相合,是个十足的“Dragon”了;饶有趣味的是巴哈姆特(Bahamut)这一称呼,渊源于《旧约全书·约伯记》中的怪兽贝希摩斯(Behemoth),只是与西方龙的形象完全搭不上边。或许这只是跨文化设计中一个小小的乌龙,但也的确偶合了人们心中龙是源于大地而通向天空的“潜意识”。

龙焰:撒旦与地狱的宗教隐喻

贝希摩斯与龙并非同族,但圣经中的确有关于龙的记载,或许这也是欧美文化中关于龙最“权威”的出处了。《新约全局》中的《启示录》以炫丽的笔法写道:

12:3 天上又现出异象来: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冠冕。

12:4 它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龙就站在那将要生产的妇人面前,等她生产之后,要吞吃她的孩子。

这条西方最著名的龙有着难以言喻的形象,而《启示录》的字里行间也强烈影射出基督教文化中龙与魔鬼、邪恶的关联:“它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一句毫无疑问是指代撒旦带领三分之一天使背叛上帝并挑起天使战争的故事。这一战之后,背叛者被打入地狱,《启示录》在随后的章节中立刻标明撒旦和堕天使的结局:

12:9 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他被摔在地上、他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这一段文字,既解释了龙因代表撒旦而沾染上了邪恶的原罪,也解释了龙为何与火相关——一方面是因为地狱本身布满了永不熄灭的火焰,相应的描述同样出于《启示录》:

21:8 惟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

这是《圣经》中唯一描写地下世界场景的语句,硫磺火湖由此成为地狱的代表景观。更具诗意的描述出自于但丁的《神曲·地狱篇》:

在成片无垠的沙漠/火雨一片片落下/就像山地里飘落的雪花/没有一丝微风

世纪火焰熊熊燃烧/沙漠变得炙热焦灼/犹如火镰打上火石/痛苦也倍加增长

可怜的手掌不停挥动/时而拍打这里/时而拍打那里/拼命拍掉新落下的烈焰

当然,硫磺火湖的构想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也不谋而合,17世纪的基督教“科学巨匠”阿塔纳斯·珂雪曾经在其散文中对“地下火”做了同样颇具诗意的描绘:

“地下世界一定存在火,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你看那爆发的火山,还有硫黄火焰不仅仅来自地球表面,有的甚至是从海底喷发出来的……如果没有火焰,没有地下火源的燃烧以及其他混合物质,在远离太阳、黑暗、阴冷的地下,光靠空气和湿气的摩擦,怎么可能产生如此大量的矿物、硫黄、含硫的油腻物质?”

在但丁及珂雪优美的文字中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到地狱与烈火的文化关联,这种文化关联自然扩及到了堕入地狱的龙。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撒旦本身就代表了“火之灵”,正如人类代表了“土之灵”,在一些基督教外典中,“火之子焉可拜土之子”正是天使战争的导火索,而龙也自然在传说的衍生及流变中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火之印记。

结语

说到龙焰,居住在火湖中是一回事,能吐火又是另外一回事,与东方人自然地相信中华龙可以呼云兴雨不同,西方人煞费苦心地探索起西方龙会喷火的原理,并且真的研究出了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龙的嘴巴里有两条腺体,吐出的化学分泌物一经接触便会雄雄燃烧;另一种说法是龙嘴中的颊囊藏有燧石和黄铁石,火焰由两种石块经摩擦产生。在这里,也真要佩服历史上这些博物学家的“科研精神”以及丰富的相像力了。

与此相似的桥段还发生在奇幻经典《冰与火之歌》的构思过程中。《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马丁在最初也考虑过将龙设定为四足动物,但作为一个生物学强迫症,他很难相信一头硕大无朋的四足龙居然能在天空上翱翔,所以最终选择了双足飞龙的模式。当然乔治·马丁如果再“强迫症”一些,龙可能便不会出现在小说中了:要知道除了风神翼龙这种例外,侏罗纪至白垩纪的翼手龙不过与鹰隼差不多大小,如此体型的双足飞龙就算拥有龙焰恐怕很难成为决胜的武器,即使是在冷兵器时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冰与火之歌》龙的主人丹妮莉丝·坦格利安让龙吐龙焰时喊的高等瓦雷利语咒语“dracarys”很可能借鉴了“Drake”一词,这里的含义更偏向于格劳龙那样的地龙而不是双足飞龙——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制空权,龙焰在战争中尤其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