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进入投资窗口期

451次阅读
没有评论

氢能产业进入投资窗口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车百智库

“氢能源产业,一触即发”,这是工人日报近期报道文章对氢能源产业的评价。该报道表示:“巨大的想象空间使得氢能源成为全球投资增速最快的行业”。而中信建投证券的研报也表示,氢能源板块有望进入明确投资窗口期。

氢能产业进入投资窗口期

工人日报的相关报道截图

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 2050年,全球范围内氢能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提高到18%,氢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2.5 万亿美元。

我国氢能发展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已形成较大的规模,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截至2022年底,我国各地方发布氢能政策超300项。当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在氢产业链上布局发展。

今年以来,相关氢能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譬如,甘肃省4GW光伏离网制氢项目启动招标,单体制氢规模创国内新高,招标规模超预期;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二批风光氢储项目启动,下半年有望开启第三批、第四批项目建设,等等。

对于未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室主任魏琪嘉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也表示,以氢能牵动产业链绿色化转型带来产业受益为例,潜在产业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一直在开展氢能产业化的相关研究,获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2022年底,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氢能产业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并逐渐呈现出五方面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从单一的汽车企业销售氢能汽车产品,转变为“运营+车辆+制氢”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从单一的靠氢能解决能源问题,转变为氢能、风电、光伏、储能一体化的低碳能源发展模式;从单一的补能设施,向加氢、充换电、加气加油一体化的交通补能设施转变;从单一城市发力,向主力城市加协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模式转变;从单一产品技术突破降低成本,转变为核心部件加制氢全产业链条的一体化降本。

车百智库、百人会氢能中心在2022年发布的研报《开启氢能在交通、工业、建筑、储能领域多场景应用》(后简称“研报”)中表示,为实现“双碳”目标,氢能的支撑作用必不可少。

研报也指出,目前氢能产业还存在技术、机制、资金、基础设施等短板,长期来看,还需要更完善的政策体系、更前沿的技术创新、更契合的应用场景、更合理的商业模式,共同促进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应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氢能发展路径和模式。

发展速度非常快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氢能(Hydrogen energy)是指氢和氧发生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是一种高能量密度的清洁二次能源,具有零污染、零碳排放等优势,被称为21世纪“终极能源”。

据研报,当前全球已经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发展战略,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把氧能作为未来能源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在交通、工业、建筑、储能等多个领域,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开展一系列实践探索,氧能已成为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全球氢能产业的未来,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氢能领域投资总额将达5000亿美元;到2050年,氧能将满足全球18%的终端能源需求。氧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并创造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将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减碳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自2019年,我国氢能产业驶入了发展快车道。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建立“1+N”政策体系,明确氢能战略定位,部署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我国各地方政府也发布了很多氢能政策。截至2022年底,各地发布的政策超300项,政策类型多方面,支持方向以氢能交通应用向跨行业耦合应用场景拓展。

进入2023年,氢能行业获政策的支持力度更大。譬如,2023年1月份,湖南省长沙市发改委发布的《长沙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培育初见成效,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效果;2023年6月份,广东省能源局印发的《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聚焦氢能核心技术研发和先进设备制造,加快培育从氢气制备、储运、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

在氢能研发方面,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文章,中国氢能技术研发与专利迎来爆发期,年均增速超20%,年均申请量超过8000件。2021年,中国氢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77%,有效氢能专利占全球的45%。这使得我国已成为全球氢能专利产出的主要国家。这当中,截至2022年9月底,中国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专利总量达到119629件,产业链中下游专利占比达到73.6%。

氢能产业进入投资窗口期

氢能产业进入投资窗口期

图源:《基于专利分析的氢能技术发展趋势及中国石油企业对策研究》

进入投资窗口期

据研报,当前,氢能清洁高效的供应网络正在形成。氢源结构呈“稳灰增绿”,灰氢仍是主体,发展空间有限,绿氢示范提速,多条路线并重。

我国相关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当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在氢产业链上布局发展,覆盖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核能等各个重要的能源领域。研报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 2021 年末,我国针对氧能产业的投资基金累计规模超800亿人民币。2020年-2021年公开可查询的基金规模已超越 2015-2019年基金规模总和。

具体项目方面。6月25日,据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消息,9.45兆帕全尺寸非金属管道纯氢爆破试验在位于新疆哈密的国家管网集团管道断裂控制试验场成功实施,这标志着国内首次高压力多管材氢气输送管道中间过程应用试验圆满完成,为我国今后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远距离纯氢运输提供了技术支撑。

另外,甘肃省4GW光伏离网制氢项目也与今年启动招标,单体制氢规模创国内新高,招标规模超预期;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二批风光氢储项目启动,下半年有望开启第三批、第四批项目建设。

氢能产业进入投资窗口期

今年一季度,氢能行业众上市公司盈利改善明显。同花顺数据显示,在189家氢能源板块上市公司中,92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近五成。其中,27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翻番。

在资本市场上,氢能板块的表现也很强劲。譬如,6月27日,蜀道装备、美联新材、康盛股份、英力特、华光环能、京城股份、华电重工、康普顿、美锦能源、阳煤化工等10只氢能概念股集体涨停。

因此,中信建投证券分析,氢能源板块有望进入明确投资窗口期。

关于氢能电池汽车的发展,据研报,我国规划在 2025 年前,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 5 万辆左右。

氢能产业进入投资窗口期

近几年,我国加氢站建设也明显提速。根据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累计建成加氢站358座,其中,在建245座,加氢站数量全球第一。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能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

氢能产业进入投资窗口期

2016-2021年我国加氢站建设数量

氢能发展的建议

氢能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需理性推进。

据研报,中国绿氢站氢气总产值的比例不足1%,产业链供应链不健全,成本过高,短期内氢能难以直接助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近年来,中国氢能产业收到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积极影响,被视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下一个突破口;然而氢能的规模应用还面临技术、成本和产业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近期来看,在交通领域,燃料电池汽车将面临比电动汽车产业化初期更大的困难。在工业,建筑,储能等领域,氢能应用也还处于探索示范阶段。

因此,面向2025年,应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明确发展重点,充分利用政策、金融等工具,促进核心技术突破与基础设施完善,不断推进氢能规模化应用示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氢能发展路径和模式。

研报建议,要强化顶层设计,尽快明确氢气作为能源的基本定位,形成氢电互补协同的发展思路,加快推动氢能综合示范应用。要攻克核心技术,支持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技术装备研发制造的评价检验体系,鼓励国产装备的商业化应用。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政策创新、技术创新、装备创新和宣传引导。要加强经济政策支持,创新绿色债券政策,优化财政补贴政策,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另外,当前我国氢能产业的激励政策也出现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地方财政依赖严重,覆盖场景较为单一,支持手段颇为局限,激励效果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等等。

氢能产业进入投资窗口期

为此,建议进一步完善氢能激励政策,促使政策更多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加速氢能产业的降本。促进相对单一的以补贴为主的政策体系,转向多元化的财政激励与非财政激励相结合的政策体系,逐步引导氢能降低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拓展氢能的激励政策覆盖面,完善工业、发电、储能应用场景的激励政策体系。另外,还要借鉴国际经验,综合运用政府投资、政府基金、融资联盟、碳差价合约、需求激励措施、金融支持等各类支持工具,形成政策激励工具箱,推动产业尽快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作用。

总之,氢筑未来,发展可期。氢能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引擎和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选路径。面向2025年,相信伴随氢能产业生态体系的建立,基础设施网络的不断成熟,关键技术材料的创新突破,多元场景的规模示范和绿色金融市场的正向激励,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将逐渐降低对补贴的依赖,依托产品核心竞争力提升,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为我国构建全球最大的氢经济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