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自主定价”,特斯拉继续降本

698次阅读
没有评论

“可以自主定价”,特斯拉继续降本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盒饭财经,作者|赵晋杰,编辑 | 王靖

马斯克虚惊一场。

意外被叫停的价格战又有了继续打下去的可能性。7月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声明,表示特斯拉等16家车企联合签署的《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中,“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涉及“价格”表述,表意不当,有违《反垄断法》精神,这一条款将从承诺书中删除,此后车企依然可以自主定价、公平竞争。

在展开新一轮降价促销计划之前,一场围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降本行动正在上演。

据十方智行爆料,特斯拉正在裁减上海工厂一期电池组装厂的部分员工。 就此,盒饭财经向特斯拉中国发去求证信息,暂未获得对方回应。有特斯拉中国HR告诉盒饭财经,特斯拉对电池组装厂的裁员确有其事,但具体比例未知。目前特斯拉中国整体电池组装厂人员规模近千人。

马斯克对特斯拉的裁员调整已经持续了一年左右时间。去年6月,特斯拉被爆出将“削减大约10%的工作岗位”,并暂停全球招聘的消息,上述特斯拉中国HR彼时向盒饭财经表示,上海工厂还没有接到任何通知。

在给高管发完10%的裁员邮件后,当时的马斯克又连忙给全体员工补发了一封解释邮件,表示公司10%的裁员计划仅针对受薪员工(即正式员工),因为特斯拉“在许多领域已经出现了超编的情况”。那些负责生产汽车、电池组或安装太阳能的产线工人则不受影响,且特斯拉还将继续加大对小时工的招聘。

在新的裁员计划中,原本不在马斯克考虑范围内的电池组员工,也开始受到波及。不过,与特斯拉上海工厂约2.5万名员工总规模相比,即便按照十方智行爆料的50%比例裁员,此次下岗的员工人数也仅有数百人,且这数百人中,还有一小部分允许转岗到其他部门,如冲压、喷漆和总装车间。

尽管特斯拉自己不生产电池,而是依赖LG新能源和宁德时代供货,但特斯拉依然把控着电池组装的最后一道工序,并为此设立了自己的电池组装车间。

特斯拉将为这些被裁的电池组装工人,给予最高N+3的离职补偿,以平均7000元月薪计算,部分被裁员工有望一次性获得2万~4万元赔偿。

特斯拉尚未对外解释此次裁减电池组装工人的原因,但有分析认为随着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生效实施,为了最大程度享受政府的税收抵免政策,进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或许是马斯克被迫做出这一调整的原因之一。

01

此次裁员,发生在特斯拉交付量持续走高的背景之下。今年二季度,特斯拉销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6.6万辆,超出华尔街预期,并助推特斯拉市值重新回到8000亿美元以上。

“可以自主定价”,特斯拉继续降本

在如此亮眼的销量和优秀的资本市场表现下,反常的电池组装业务大裁员,被一些内部人士分析认为是受到了外部政策的影响。据十方智行报道,“美国政府禁止给进口自中国的电池补贴,要求用美国本地制造的电池……之前特斯拉上海的组装电池还能供应国外,但现在出口渠道被美国堵死,订单被砍,自然电池工厂裁员。”

去年8月,拜登政府签署《通胀削减法案》,以重振美国制造业,其中让美国重回电池产业链制造中心便是重点项目之一。借助约3700亿美元的投资总规模,该法案规定电动汽车厂商想要获得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需要满足车辆组装必须在美国本土或是与美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进行,且电动车电池原材料占比40%以上必须来自北美。

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拥有领先地位的中国,成为美国重点打击对象。上述法案规定,自2024年起,将全面禁用产自中国的电池组件;自2025年起,全面禁用产自中国的矿物原材料。

作为特斯拉全球产能利用率最高效的工厂,2023年第一季度,上海工厂交付汽车22.93万辆,占特斯拉全球总销量的54%,贡献了过半产能。其中,特斯拉中国出口销量达到9.19万辆,主要销往欧洲、北美地区。

因税收优惠政策变动而跟进裁员降本,马斯克早有先例。

2019年1月,马斯克宣布裁减7%左右的全职员工邮件中,就提到了政策因素的影响。根据美国国会于2017年通过的税收改革方案,汽车制造商销售的前20万辆电动汽车可获得税收抵免。税收抵免每六个月减少50%,直到逐步取消。

自2019年1月1日起,美国电动车买家的联邦税收返还优惠由7500美元减半至3750美元,到了7月,进一步下降至1875美元。

马斯克在邮件中表示:“目前,我们最实惠的产品是中档(264英里)Model 3,售价4.4万美元。7月1日,低价版Model 3的需求将变得更大,因为届时美国的税收减免将再次下降一半,使我们的汽车价格提高1875美元。到年底时,优惠政策彻底结束。”税收优惠退坡带来的降价压力,成为促成马斯克裁员的直接诱因。

除此之外,效率更高的二期电池组装工厂的建成运营,也可能是导致此次一期电池组装工厂部分员工被裁的原因之一。

据36氪报道,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厂内建有1期、2期以及2.2期三座电池工厂,此次涉及员工调整的1期工厂,产线建设最早,但产能规模相对不大。目前仅仅依靠二期工厂的电池组装产能,就足以适配当前的汽车交付需求。

02

相比在电池组装工序上降本增效,对马斯克来说,眼下还有更加迫切的降本压力。

即便降价促销仍然可行,2017年上市发售的Model 3,已经是一款在售6年的老车,在竞争越发激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其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续航里程和内饰空间,都已不再是行业领先水平。如何通过优化制造成本,提升车型的竞争力,正变得与价格因素同等重要。

马斯克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5月到访中国时,马斯克现身上海超级工厂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视察改款Model 3的工程进度。

据36氪消息,特斯拉国产Model 3改款车型将对电池包进行升级,其基础款后轮驱动版的电量将从60kWh升级为66kWh,续航里程从556公里有望提升到接近600公里。改款Model 3将在今年三季度上市。

除了电池包的升级外,马斯克还在考虑进一步优化制造工序,正在尝试将电池包和前排座椅一起组装,最终实现整车只需要组装一次的效果,将一体化压铸工艺再进一步,并反过来帮助特斯拉减少零部件供应量,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生产制造能力,被马斯克视为特斯拉真正长期的可持续优势。“我相信,每家电动汽车最终都会适配自动驾驶,只不过是花费时间长短的问题,但最难复制的是汽车制造技术。”

为了尽最大限度节约成本,马斯克集思广益,号召所有员工一起努力,并曾在发给员工的邮件中写道,“为了让我们的汽车可负担得起,我们必须更加明智地花钱。这是一个艰难的便士游戏——需要数以千计的好的idea来降低零件成本,提升工厂流程或简化设计,同时提高质量和产能。一个好的idea可能节省5美元,但绝大多数是这儿50美分、那儿20美分。”

在马斯克看来,如果每个人都努力提高效率,哪怕是很小的效率改进,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03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马斯克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机器人替代部分劳动。

在裁减部分电池组装厂员工之外,一些有助于取代电池流水线人工的自动化设备,已经在特斯拉内部处于设计和施工阶段。

在近期举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斯克在演讲中再次提到机器人,并预测未来地球上的机器人数量将会超过人类的数量。在马斯克看来,未来人形机器人和人的比例可能会达到2:1,届时机器人需求量将超过200亿台,帮助人类从无聊、重复且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机器人的使用场景,不仅在工厂车间,还存在于家居生活中。

如同特斯拉搅起了全球电动汽车新浪潮一样,马斯克的机器人新项目,也为枯寂已久的机器人赛道,带去了一场“鲶鱼效应”。

波士顿动力CEO罗伯特·普莱特就提到,马斯克说的话,人们会听,“突然之间,它给我们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的工作带来了一道亮光……事实上,除了特斯拉之外,目前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机器人公司。”

国内的字节跳动就是新入局者之一。据晚点LatePost爆料,字节已组建起约50人的机器人团队,并计划年底扩充到上百人,希望生产能在仓库里分拣、打包货物的机器人。

马斯克的雄心壮志,无疑成为促使字节下注的动力之一。在一个月前的机器人讨论会上,张一鸣鼓励团队把目标定得大一点,依据之一便是特斯拉喊出要搞100亿台,甚至200亿台的目标。

根据马斯克预计,Optimus机器人有望在明年年底进行适度的批量生产。但围绕Optimus机器人是否能真正用以流水线作业的质疑,同样存在。

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学专业出身的专家Ayonga Hereid向媒体解释了难点所在:机器人缺乏人类天生具有的有效力量或触觉反馈,现在的机械手往往装备简单的夹持器或专门的工具,并且处于静止状态,当需要接触和操纵各种不规则和有弹性的物料,并在移动之中干活时,精准度会大大降低。

随着以ChatGPT为首的AI大模型技术变革到来,马斯克们看到了让机器人更加智能化的新路径:英伟达黄仁勋甚至直接将大模型+机器人所构建的“具身AI”,称为下一波AI浪潮;OpenAI则以2350万美元投资了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1X Technologies。

随着技术滚滚向前,科技公司的降本之路也正变得永无止境。

参考资料:

  • 《特斯拉上海裁员,电池一期砍掉50%》十方智行
  • 《特斯拉上海1期电池线停产,或调整电池包自制策略》36氪
  • 《美国花费千亿美元打造“电池带”,想“超车”中国?》财经
  • 《AI下一步已明确!黄仁勋预测的方向,特斯拉和OpenAI疯狂追赶》硅兔赛跑
  • 《价格战打了 6 个月,特斯拉与国内车企「握手言和」》极客公园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