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沟通】现成的案例从新生到成长

663次阅读
没有评论

策略产品如何通过数据化指标定位产品问题及预估目标和收益?本篇文章作者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以四个内容为主对整体流程进行分析归纳,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思路。

【高效的沟通】现成的案例从新生到成长

作为内容策略产品,多数时间需要思考解决的是平台哪些问题,预期达到什么目标,怎么拿收益。数据指标作为一眼即明的量化评估,能快速帮我们定位问题本质、厘清数据背后的诉求。

最近接手了一个新项目,是关于平台某类内容画风的突增,这类内容本质上来看并没有产生直接的风险,但由于它们带有“明显的固定表达话术,非常相似的画风”,一旦被人恶意利用,对平台内容生态真实性、多样性影响会很大。

接下来会从数据的视角,厘清作为策略产品,我们可以规划的产品思路跟方案。

一、对齐问题反馈的口径

相信很多产品,特别是一线执行的同学,在第一时间拿到这个命题的时候,不要着急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是需要首先先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画风的定义与标准

被大家提出的这类内容,从归类到定义标准,有没有对齐。正常情况下,当平台某类内容画风突增的情况下,立即对齐相应的定义跟标准难度会比较大。

这里,若能类举一些典型的例子,通过例子能让核心决策同学都理解清楚问题是什么,会更容易比较快的先起项。

2)当前的分析口径与粒度

若线上基于已有的口径跟分析,已经有些数据产出了。在拿来分析前,需要与提交分析报告的同学明确,统计的画风内容在平台总的发文量级确实增长迅猛,但是他们在平台总体被曝光的程度是如何的?统计时间是T+1还是T当天?这些内容有多少已经命中了线上已有的规则?

只有全面覆盖了对该类内容的数据解读,才能做好后面的事项。

二、对实际问题深入分析

拿着上一步已经成型的结论,在第二步开始前,已经对这类画风在平台的渗透、曝光、治理现状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不过想要做进一步治理的动作,弄清楚这些信息还略有欠缺。

因为我们只是知道这些内容存在,但是是谁发布的?这些用户群体特征如何?他们这么做的企图可能有哪些?负向生态指标目前有哪些体现?厘清出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挖后续的治理核心动作。

举个例子:

如果这类型内容在平台,无论低粉、万粉、TOP粉的创作者都在使用,且没有明显触犯平台底线的画风。

那对于这类内容的创作,平台可能需要先立法,先跟用户对齐心智,知道有可能引发的不好影响。

如果是指聚焦在从8-9k的区间用户,那我们可能认为,通过使用某种方式创作,可以加速这类用户的投稿,而投稿所带来的直接好处可能是提升了用户转化率,持续增粉升级到10k,拿到平台权益。

对于这类用户治理,可能需要更大力度的教育透传,告知他们持续的创作并不等同于持续的涨粉,内容是否被平台推荐关键还在质量本身。

三、获取资源支持

拿到了更精准的定义跟完整的数据报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直接跟+1、+2直接对齐信息跟治理策略,获取他们的资源跟支持。

策略产品在汇报一件事的时候,首要明确的是目标——为什么要跟+1、+2对齐,是要资源?要哪些人手里的资源?这些资源不到位对整个项目的计划有哪些负向影响?

目标决定了整体汇报文档的撰写。

基本的结构就是说清楚 What线上的问题是什么,why有多严重,who聚集于哪类创作者,where体裁是否是单一还是多样,How我们要如何做,A、B、C当中哪些是MVP可以立竿见影的60分。但事情如果要做到80分,需要克服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如何导致的,需要寻求谁手里的哪些资源。

就是如上所示的汇报内容,表达要足够简洁,并且突出重点。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决策者,你要为一线同学提供帮助,什么样的内容会让你觉得对,我应该帮助?

四、项目规划文档

策略产品很多时间会花费在过程中,一旦第三步从+2的层面可以对齐,后续核心动作就是需要打通一线直接作战的关系,在这里,成熟的项目规划文档不可或缺。

快速一些的办法就是,如果你是别人来请你支援的队伍,接收到这份文档,你觉得怎么样才心甘情愿的拨出时间投入精力来配合?

  • 知道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拿到的收益点在哪?
  • 让我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最迟交付的时间?哪些人会依赖我?我会影响谁?
  • 用什么成果衡量我的价值?整个项目的收益对我来说我能拿到什么

因此,在文档中,一定要明确的就是前面第三步提到的5W1H,但是内容要有所侧重,要把核心的目标尽可能兑换到每个合作方的KPI或者OKR上面。

列举的每个执行动作,都要关联到相关方,并且在项目列表贴出这个执行动作对他人的依赖以及被依赖的动作(十分值得注意的是,对他人依赖或被依赖很大程度上他们彼此会更清楚,所以请保持谦逊,你发起的项目管理文档绝对不会是最终版,你需要各方在kickoff会议上给你足够的信息,把他们自己的动作对应的影响盘点清楚,永远记住,动车绝对比火车头拉动车厢跑的更快)。

最后还是回归到数据原理,即从核心观测指标上来讲,每个过程配合方的过程指标、护栏指标都能否达到他们的预期。

本文由 @蓝莲花zx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