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正“杀死”元宇宙|WAIC 2023观察

659次阅读
没有评论

大模型正“杀死”元宇宙|WAIC 2023观察

(图片来源:钛媒体App编辑拍摄)

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开幕第一天,数万人涌进WAIC上海世博主展馆中,现场攘来熙往,展厅人群摩肩接踵,都在询问着如今风靡全球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

不过在展馆1号会议室里一场围绕“元宇宙”和 AI 的会议上,却出现相反的现象:数百人的大会场里,全是空空如也的座位,高通、英伟达、苹果高管展开关于“元宇宙”未来畅想,但稀稀落落的人群都低头玩着手机——这与外面人山人海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大模型正“杀死”元宇宙|WAIC 2023观察

很明显,在“大模型”热潮面前,“元宇宙”热度降了。

当然,如果你曾去过2022年9月举行的WAIC大会,一定记得,世博中心专门建立了“WAIC元宇宙”展区,很多客户都在问询各家“元宇宙”技术能力。但仅过了半年多,这一AI盛会上,“元宇宙”的热度已经被 AI 大模型所覆盖。

不止是“元宇宙”。本届WAIC上,除了大模型相关的GPU/AI 芯片,其他类型的 AI 芯片热度也开始降温。例如阿里展台上,所有人都涌向阿里大模型通义千问,但阿里展示平头哥的RISC-V AI芯片却无人问津。

当100多个大模型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再顾及关注其他行业。所有人都集体涌入“大模型”。

大模型的“崛起”与元宇宙的“退潮”

元宇宙(Metaverse)概念最早就是出自于斯蒂芬森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该小说描绘了类似真实世界的虚拟世界,可以通过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

两年前,“元宇宙”一度爆红,从英伟达的黄仁勋,到Facebook改名Meta,再到国内的百度、网易、腾讯,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占位,业内一度认为“元宇宙”的元年来了。

但火热了近两年的“元宇宙”,在今年趋于平静。

2023年初,微软解散了成立仅4个月的工业元宇宙团队,HoloLens等XR业务部门相继解散,随后微软裁员超1万人;今年2月16日,腾讯对外宣布,腾讯游戏XR业务将变更硬件发展路径,并对相关业务团队进行调整,腾讯XR内容生态负责人徐晨离职;今年3月,百度副总裁、“希壤”元宇宙产品负责人马杰宣布离职,转而入局大模型领域担任“零一万物”高管。而早在去年8月,阿里巴巴达摩院XR实验室负责人谭平也宣布离职。

“元宇宙”热度降温已成事实。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程金华表示在2023 WAIC法治青年论坛上表示,“元宇宙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它有三分是现实,三分是猜想,三分是幻想,它本来就有‘泡沫’成分,或者是不现实成分在里面,再加上见异思迁也是我们人类的本性,我想(元宇宙)降温是一种必然。”

相比“元宇宙”的降温,AI 大模型气氛火热,甚至开始“威胁”到元宇宙领域发展。

过去8个月,从独角兽到大厂,从使用者到投资人,从业界到学术界,所有对其感兴趣的人士都在讨论ChatGPT以及 AI 技术带来的影响与未来发展。

最近举行的上海WAIC上,30余款大模型齐聚。阿里巴巴展示了一款AI图像生成器,商汤的日日新和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也都在展会上亮相。

不过问题在于,技术上,国内所有企业都在做“大模型”,但很少有对标GPT-4的 AI 大模型产品;应用上,整个行业集体转向了To B赛道,做垂直和通用大模型,但算力价格持续攀升、成本高居不下,企业急需盈利只能快速推进大模型的商业化,金融、医疗等小部分行业因此受益。

所有人最终发觉:中国 AI 大模型学不来ChatGPT。

但与此同时,根据麦肯锡报告估计,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最终每年可为全球增加7.3万亿美元的GDP,看起来仍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赛道。

资本方面,AI 大模型的资本“泡沫”已经开始涌现。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有51家 AIGC 初创企业筹集了约1000亿元人民币(138亿美元),是该行业2022年融资规模的十倍。其中在中国,有22家AIGC初创企业获得融资,美国有21家,英国有4家。只有18家AIGC公司获超过1亿元融资。

今年上半年,腾讯连续投资深言科技(DeepLang AI)、MiniMax两家AIGC初创公司;百度风投则布局西湖心辰、Morph Studio和生数科技;美团则以21亿元收购王慧文的光年之外,成为国内AIGC领域规模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

另一面是,“光年之外”被收购似乎也预示,大模型的发展格局最终仍将走向“大厂主导”。

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认为,“现在还很难预测最后的玩家,到底是三五家还是一两家。是不是意味着以后的竞争更是巨头之间的较量?我认为基础专利平台还会是大企业主导,但是也会有一些在垂直行业领域内非常有优势的小公司可以做得很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认为,大模型的出现对创业公司是一个机会,创业公司很多事情不需要自己做,可以调用这些模型,而且云服务的出现使得创业公司进入市场的门槛变得更低了。

中金公司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云来却指出,拥有雄厚资本和技术实力的公司,例如微软这类公司如果长期主导了市场之后,可能创新的脚步就会慢下来,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创业公司的原因。因此他认为,初创公司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客观上往往更具创造性,可以推动整个系统的进步。

“AI 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赛道,同时带着巨大的‘泡沫’,而且在泡沫中涌现出来。”朱云来说道。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朱云来认为,AI 的发展一定是非常有潜力的,尤其应该需要从足够宏观的系统层面去关注。需要不断地投,不断试错和调整。

他还表示,对于 AI,大家仍在积极探索中,既然是探索就不能保证大家都成功。“所以就要不断调整投资头寸的比例,要占上一点投资赛道去卡位,但是不能觉得投了就很牢固一劳永逸。”朱云来补充道。

张亚勤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表示,现在的 AI 发展类似1998年的互联网,处于起步阶段,机会很大,但也有泡沫。

“AI的发展也会经历这个阶段,互联网本身不是泡沫,真正有技术实力的好公司,价值会越来越大。”张亚勤说道,“同样,AI 不是泡沫,是机会,但不排除有些公司在某些阶段会是泡沫。”

张亚勤强调,目前ChatGPT类型的大模型产品有时效性、准确性、低效率以及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大模型的计算效率低下问题。“我一直在讲,大模型当然很重要,垂直、横向的语言模型很重要,但是我们到行业模型的时候,一定要更精准,要更加垂直行业化。”张亚勤称。

不过,部分行业人士并没有那么同意“元宇宙降温”看法。阿里巴巴云游戏事业部(元境)副总经理郭旷野认为,“元宇宙”相关话题有些减少其实很正常,因为“元宇宙”技术最终形态是长周期的,现在离我们还比较遥远,但这并不影响阶段性元宇宙技术、方案和产品的持续创新,以及对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促进作用。

AI是块“试金石”,元宇宙和大模型都需场景落地

“你会为一个闲聊的玩具买单吗?”

在WAIC一场论坛上,浙江大学教授赵俊博对当下大模型热潮提出了“灵魂拷问”。他认为,大家都看到了大模型的可能性,但是这个落地到底能有多大助力,还是未知数。如何让用户在大模型在某一场景下感受到其能力,并且愿意为它付费,这是巨大机会也是巨大挑战。

实际上,当下无论是 AI 大模型还是“元宇宙”和AR/XR产品,都面临落地挑战。

云启合伙人陈昱认为,目前大模型只是人类思维模型的一小部分,现阶段 AI 可能还无法完成从桌子上拿瓶水这样的简单动作,因为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存在脱节,这是需要长期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今年3月,德勤管理咨询中国合伙人韩光辉对钛媒体App表示,从技术本身来讲,“元宇宙”是一个复杂体系,涉及平台、场景、技术、设备的体验和感受,商业模式和体系建设需要一定时间积累。

“基础大模型之外,在某个垂直领域是否有发展行业大模型的投资机会,也尚无定论”,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合伙人王光熙认为,基础大模型格局尚未确定,并不知道基础大模型是否能和行业大模型共存。此外,行业大模型也需要解决行业里的数据和隐私问题。垂类赛道的确有许多投资机会,但哪个赛道有机会,以什么样的模式存在,大家仍在摸索。

目前,“元宇宙”领域开始有一些方案,甚至与AI相结合。

比如在医疗场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胡伟国表示,“元宇宙”内容及场景支持包括面向患者的数字诊疗服务、院区运营场景建设、辅助治疗及精准医疗、临床病区场景建设等。而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可实现病灶区域在手术中全息影像和现实手术相互融合,配合外科手术使用的其他自动化技术,实现辅助治疗等。

一家“元宇宙”公司向钛媒体App介绍,其做了一款基于AR云的平台赋能工业领域。一线作业人员通过AR智能终端可沉浸式进入工作空间,规范地完成执行,同时实时获取作业过程中“贴”进来的各种数据和信息,管理者通过AR智能巡检管理系统可按步骤查看音视频记录并对执行结果打分,最终完成考核,准确率很高。

AI 巨头商汤则在WAIC论坛上披露,其基于大模型所构建的3D内容生成平台“琼宇2.0”的空间重建,为济南马山镇区域开发、合肥中国视界园区、上海瑞金医院等打造实景空间的数字孪生,提升运营管理效率。

大模型正“杀死”元宇宙|WAIC 2023观察

据启明创投公布的最新报告,截止到 2023 年第一季度,在超过100家在GPT-3发布后成立的大模型和生成式AI相关的中国创业新公司中,有将近30%做语言类应用;而企业数量最多是多模态应用方向,占比 57%;大模型企业,以及为更好地训练和应用大模型提供支持的工具链企业共占比14%。

在100余家公司的具体方向中,ChatBot语言大模型占11%,而生产力工具占得最多,高达65%,包括文案写作、图像生成、视频脚本生成、3D 资产生成等。

据第一财经,衔远科技创始人周伯文提到,目前看来,各家大模型的总体差距不大,还没有出现具备明显优势的一方,均处于对下一代AI技术研发与应用落地的探索阶段。无论是百度、阿里等大厂,还是诸多创业公司,整体的发展策略还是以“追赶”为先。

周伯文此前反复强调,大模型需要与应用场景相结合。

对于大模型能否解决全球目前断裂情况下新的产能快速部署和新的无人化工厂快速增效的问题,张亚勤表示,整个 AI 对每个行业,包括制造业、金融业都会有大的生产力提高,每个行业的周期不一样,但效率肯定会有大的提高。AI 带来大的变化是很多工作不需要人来做了,无人车、无人工厂、制造整个流水线,包括部分脑力劳动,任何可以重复、有规定规则、有规定程序的脑力劳动基本都会消失,这会是大的冲击也会是大的机会。

据启明创投报告,当前,生成式AI市场处于技术主导的早期阶段,未来存在千亿美元市值的平台性企业的机会。而那些简单的文本处理和套壳的Chatbot,将很快成为红海。创业公司要从取悦早期用户的兴奋中冷静下来,构筑更高的壁垒。绝大多数用户并不仅仅满足获取可能与事实不符的娱乐性对话,如何把知识嵌入到大模型的需求非常迫切,当前相关技术和产品尚供给不足,仍处于蓝海状态。

在通用大模型创业公司方兴未艾的同时,许多面向特定行业的垂直大模型公司开始出现,主要聚焦在医疗、电商、科研、工业、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等方向。具备行业属性的智能助手方向的创业企业开始增加,如求职、招聘、求学、法律、健康、购物、企业知识问答等方向的个人助手和员工助手方向的创业公司持续涌现。

大模型正“杀死”元宇宙|WAIC 2023观察

本届WAIC一场平行论坛上,启明创投合伙人周志峰表示,大模型和生成式AI正引领当前最大的一波科技新浪潮。算力、算法和数据在过去40年的累积与发展一同推动今天生成式AI的爆发,基础架构层、模型层和应用层的企业都得到快速发展的机会。AI新浪潮带来新的产品形态,模型不仅仅是技术基础设施,而是触达用户的产品——用户+模型=应用。

周志峰强调,面对产业巨头和大模型公司的边界扩张,创业企业需要寻找自己的黄金通道。(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