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与“独角兽”的十年纠缠

619次阅读
没有评论

成都与“独角兽”的十年纠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未来城市研究院,作者|肖世海,编辑|邢伟丽

自2013年,“独角兽”第一次被用来形容最具发展潜力的创新企业,至今已有十年。

在此期间,作为中国第四极,成都从错失机会,到奋起直追,从2015年的数量为0,到2022以10家独角兽居中国前6。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路远非坦途。

这座城市的独角兽政策,到底有过多少复杂的纠葛与演变?

01

2013年,当美国投资人Aileen Lee第一次提出“独角兽”概念时,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刚刚进入高潮,互联网巨头还在并购扩张大杀四方。

成都的创业者们,还在软件园周边的创业咖啡里,认真聆听北上杭深的大厂精英和硅谷归来的资深程序员分享国际热门创业赛道。

“独角兽”夹在各类高大上的中英文单词中间,逐渐进入了创业者的谈资,但此时的“独角兽”,还并没有成为后来的万众焦点,也还与成都无关。

成都政商两界对“独角兽”的关注,最早能追溯到2016年。

据成都商报2016年1月12日刊发的报道《创新创业 委员献四计 成都应培育“独角兽”企业》,政协委员当年两会为成都创新创业出谋划策时,第一次提及了“独角兽”概念,并提议成都应在优势领域,用更大的力度打造创新性科技领军企业。

但在当时,这些建议还并未有更深入的成熟方案,也没有转化为政策上的真正落地

2017年3月1日,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联合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及独角兽企业榜单,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四个城市的独角兽企业数量遥遥领先,天津、武汉、广州、重庆、贵阳等城市也榜上有名。

而成都颗粒无收,无缘榜单。

输给北上杭深,成都上下并无不满,但输给重庆和贵阳,这让一向自诩西南中心的成都颜面无光,民间多有揶揄之声。

王者荣耀和货车帮两家独角兽企业与成都失之交臂,更是让成都人叹息扼腕。

半年后的一篇自媒体文章《成都走失两只独角兽,一只叫王者荣耀》,则再次深深刺痛了关心成都发展的每一个人。

“花开在成都,果却结在深圳。”这篇文章说,因为留不住《王者荣耀》产出的巨额税收,成都高新区的官员很无奈,“为了搞清楚独角兽们为什么出走,成都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新经济发展委,来研究这个问题”。

有人猜测,成都政府对独角兽的执念,可能正是来源于这个阶段的刺痛,“知耻而后勇”。

时刻感受着成都与一线城市差距的成都驻京办,其刺痛来得更深刻,对于独角兽,他们的观察也更直观。据自媒体报道,自2017年6月开始,成都驻京办撰写的一份题为《北上杭深培育“独角兽”企业的主要做法及对成都相关工作的建议》的工作报告开始在成都政商两界引发广泛热议。

独角兽,从此与成都有关。

02

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独角兽”出现在了成都的政策文件之中

最先抢跑的,是错过了王者荣耀和货车帮的成都高新区。

2017年7月2日,高新区发布《关于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并于2018年1月发布实施细则,针对独角兽企业按企业上年度获得投资总额的10%分别给予最高3000万元、5000万元、8000万元和1亿元奖励,连续三年按地方发展贡献的100%给予奖励。

仅仅一周之后,成都市委市政府就在7月8日发布了《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这一政策对成都的创新创业影响极为深远,后来也被称为“产业新政50条”。其中,也明确提及:“鼓励企业家依托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平台等资源创新创业,积极培育‘独角兽’企业。”

2017年12月13日,在“产业新政50条”的基础上,成都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发布了《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首次提出的“梯度培育计划”,时至今日,仍然是成都创新政策中的核心框架纲领之一。

《意见》中明确,牵头单位和负责单位,要求各单位选取发展速度快、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瞪羚企业”,通过提供稀缺资源、纳入采购目录、给予跟进投资、优先纳入特许经营招标范畴等方式,加快培育一批潜在独角兽企业。并在潜在独角兽企业中挖掘一批国内外细分行业“隐形冠军”,通过实行“一企一策”,助推其成长为独角兽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

成都与“独角兽”的十年纠缠

而从2018开始,伴随“独角兽”概念的全国流行,成都对独角兽企业支持政策也全面落地。

2018年3月,长城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和独角兽企业榜单,影响远超往年

当年的报告和榜单引发公众关注,原因有二:

一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比例偏高,其中部分企业的社会评价存在较大争议,引发舆论关注;

二是因为联合发布单位是科技部下属事业单位“科技部火炬中心”,不少媒体以“科技部公布2017年独角兽名单”进行了报道,部分自媒体跟风解读,甚至用“国家战略”描述独角兽的重要性,最终让“独角兽”概念成功破圈。

与此同时,“独角兽”概念被广泛认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2018年前后,据第三方报告显示,一二线主要城市间的发展差距缩小,部分二线城市“出线”进入新一线序列,同时部分城市的排名出现微妙变化,从而引发了更加激烈的城市竞争。

“独角兽”企业数量作为一个可量化的指标,开始被用来评价一个城市的新兴经济发展情况,并由此延伸到就业环境、商业环境、城市包容性等方面的评价,成为高能级城市间竞争的重要筹码。

成都与“独角兽”的十年纠缠

▲图源:成都高新

此后,追逐“独角兽”在全国蔚然成风,越来越多一二线城市加入竞争

成都自然也不甘人后。

2018年5月30日,成都市文广、发改、经信、农委、商务、旅游等六部门联合“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出《成都市关于推进创意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其发展目标包括:2022年培育创意独角兽企业2家,创意瞪羚企业10家以上,以文创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2600亿元,GDP占比约12%,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西部文创中心。

2018年7月3日,成都市级层面的另一份文件《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也正式出台。

作为成都支持独角兽企业的最重要的政策之一,《措施》对前文提到的《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中的“梯度培育”进行了细化,进一步明确了支持方式和支持标准。

这意味着,成都对独角兽企业的支持,已经走过提意见和定目标的阶段,开始关键的实质落地

03

对于如何精准施策,如何有效培育新经济企业,在落实既定政策措施之外,成都政府还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各方意见。

《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若干政策措施》强调,要加强新经济企业精准服务,成立市领导挂帅、市级部门和区(市)县政府联动的新经济企业服务专班,分层分级为种子、准独角兽、独角兽或行业领军企业建立对口服务机制。围绕新经济企业需求,每月召开企业座谈会,每季度召开供需对接会,建立政企对话常态化机制

而且,这些政企对话并不是纸面空文。据多方信息,成都确实根据企业的真实需求,在持续优化升级扶持政策

2018年5月27日晚,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特邀时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的罗强作为对话嘉宾,与来自企业、学界和投资界的其他嘉宾共同探讨“独角兽是怎么养成的”。

2018年6月5日,成都市科技局官方公众号发文称,当年前5个月,成都高新区深入调研区内所有29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收集相关诉求89条,“希望通过精准支持来加速潜在独角兽企业‘转正’。”

在此阶段,高新区、天府新区、成华区、武侯区纷纷发布相关落地政策

成都与“独角兽”的十年纠缠

其中,高新区出台文件最多,力度最大;天府新区也因为中国首个独角兽企业聚集平台、全球首个以独角兽企业孵化和培育为主的产业载体“独角兽岛”倍受关注,其发布的《关于支持新经济企业入驻独角兽岛的若干政策》也因此被称为“岛十条”

到了2021年12月,成都新经济委再次发布重磅文件《成都市“十四五”新经济发展规划》,全文共有十处提到独角兽或准独角兽。

在回顾十三五时期新经济发展成效时,规划中提到“7 家达到独角兽标准”、“159 家达到准独角兽标准”;而在工作部署中,规划也要求聚焦新经济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开展精准服务,大力培育新经济企业发展梯队,支持打造准独角兽和独角兽企业。

正是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成都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独角兽不断涌现。

2023年4月18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中,成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0家,位居中国第6

成都与“独角兽”的十年纠缠

医联、新潮传媒、准时达、1919、威斯克生物、科伦博泰、魔镜Fiture、驹马物流、鲜生活冷链、书亦烧仙草,这是成都入选2022年独角兽企业的名单,也是成都新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04

然而,在最近两年,“独角兽”这个提法,又悄然消失了在成都的政策中

2022年6月,成都市政府先后发布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若干政策措施(2022)和《成都市新经济梯度培育企业认定办法(2022)》。这两个政策文件中,均摒弃了2018年版本中的“独角兽”提法

据官方发布的“政策解读”介绍:该《措施》结合国家、省、市最新要求对政策进行重构,着眼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新,对原有梯度培育进行了重构,由原有政策以“资本认可”为主的“种子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独角兽及行业领军企业”梯度,变成了综合认可标准的“种子企业-双百企业-示范企业”梯度,并建立全链条、多维度、阶梯状、叠加式的政策进行全方位培育体系。

此后,成都市政府及市直部门的文件中,也都再没有出现过“独角兽”的提法

成都与“独角兽”的十年纠缠

近期唯一能检索到出现“独角兽”相关字样的成都政府文件,只有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于2023年4月14日发布的《关于支持区内新型研发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区内重点企业引进急需产业创新领军人才相关补贴申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对领军人才的定义中,包括了“曾在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担任过技术高管或创新产品技术负责人等职务的”,重点企业的定义也包括了“成都高新区认定的独角兽或潜在独角兽企业”。

从本质来看,成都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并未稍缓,只是在提法上有所改变

有业内人士猜测,改变背后的一个可能原因是,成都拥有的独角兽企业数量较少,且企业质量良莠不齐,个别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质疑,与公众期待并不匹配,对成都产业发展和“新经济名片”的贡献也并不如人意。

但如果从更大的视野来看,这一改变背后,也是整个国家政策、产业格局和舆论导向转变的体现

一是新经济领域平台型企业面临舆论争议,包括数据安全、资本结构、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均面临更为严苛的审视。

二是中美资本市场关系转向,创投市场活跃度降低。

三是中美科技竞争加剧,以模式创新和微创新为主的新经济企业失去政策和舆论青睐,拥有补链强链功能的“专精特新”成为新的主流。

以“种子企业-双百企业-示范企业”为综合认可标准的新评价体系,将更符合新的政策与产业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

据四川日报消息,2023年6月19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要求加快培育产业主导力强的领航企业、对产业链节点有控制力的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

“独角兽”能否重回主流舞台?

成都与独角兽的十年执念与纠缠,还有续篇吗?

这些问题,需要留给时间作答。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