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奇迹之国”是如何炼成的?

466次阅读
没有评论

以色列:“奇迹之国”是如何炼成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砺石商业评论,作者|王剑

以色列对我们来说是谜一样的国家,贫瘠而狭小的土地,周围国家又对其虎视眈眈。

可这个只有936万人口的国家,却创造了无数科技和经济上的奇迹。

以色列人口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但拥有13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10位还是在过去20年内诞生的。而分布在全球的以色列人总共获得162枚诺贝尔奖,约占诺贝尔奖总数的20%。

在以色列,科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90%,每1万名从业人员中就有140位科技人员或工程师。

靠着高新科技,无论芯片技术、生物技术,还是国防和智能化等前沿技术,以色列均走在了世界前列,经济总量也居世界前列。

2022年,以色列GDP折合5241.12亿美元,同比增长7.3%,三年平均增长9.2%,人均GDP 54878美元,同比增长5.2%。

事实上,上帝并没有赐予以色列这个国家很多土地、丰富的资源和友好的周边环境。

可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让以色列如此特别,使其在中东地区傲视群雄,一枝独秀呢?

灾难深重的“应许之地”

说起以色列,就不能不提到这个国家复杂的历史。

因为不了解这些历史,就根本无法理解以色列的犹太人与这个世界的恩怨情仇,以及“把诅咒变成祝福”的发展奇迹。

圣经中有一个“把诅咒变成祝福”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凡事不要抱怨,要坦然接受这一切。

如果知道以色列的历史,或许就对这句话理解更为深刻。

我们都知道,现代以色列建国历史极短,是在1948年才建的国,国家历史并不长。

但犹太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犹太人原本是两河流域的希伯来人的后裔,后来迁徙到迦南地区(今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地区),以祖先雅各的别名称呼自己为以色列人,以色列因此得名。

公元前1050年,以色列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犹太人国家。

公元前931年,第三代王所罗门去世后,王国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太王国。

公元前722年,北方的以色列王国被兴起于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灭亡,南方的犹太王国因为易守难攻,直至公元前586年才被新巴比伦王国灭亡。

随后,以色列的霉运就没停止过,先是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入侵,到公元前332年又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

以色列如此悲催的命运,原因其实很简单。

所罗门王时期,以色列从迦南土著手中抢夺了一座名叫耶布斯的军事要塞,将首都迁于此地,改名为耶路撒冷,寓意为“和平之城”。

从此,耶路撒冷便成了犹太人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中心,此后又成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被誉为三教圣城。

但麻烦就麻烦在,由于耶路撒冷地处西亚、北非和东地中海沿岸的交通枢纽,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注定了这座城市始终不能成为真正的“和平之城”。

公元前63年,强大的罗马帝国攻占耶路撒冷,在此培植希律王为代理王,肆意欺压犹太人。

三年后,实在忍受不住的犹太人爆发了反抗罗马帝国的统治起义。虽然起义持续了近10年,但依然被罗马军队镇压,导致无数起义者被杀,7万犹太人被卖为奴隶,史称“第一次犹太战争”。

公元132年,犹太人再次起义,这是第二次犹太战争。经过四年多的残酷镇压,罗马军队屠杀了60万犹太人,耶路撒冷也被彻底摧毁,成为了废墟。

在此期间,大批犹太人逃离,分散于世界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部分犹太人经过波斯,先后来到中国定居,其中以开封犹太人最为著名。但时至今日,这些中国犹太人面貌已经完全被同化,除了部分习俗,几乎与周围汉族人毫无区别。

公元638年,强盛起来的阿拉伯帝国又从东罗马帝国手中夺取以色列,并在当地大量移民阿拉伯人,为日后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埋下了争端的种子。

1258年,蒙古帝国西征,将整个阿拉伯帝国打个落花流水,让其自顾不暇。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乘机抢占了以色列,成为这片区域的新主人。

两百多年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又击败了埃及,将以色列变成了它的一个省。

随后很长一段时间,“以色列”这个名字就只存在于历史中,令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无比悲伤。

18世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联合起来,开展犹太复国运动,号召所有犹太人重新回归以色列。

二战时期,随着大批从欧洲逃离的犹太人返回,今天的以色列国土上已经生活了几十万犹太人,与居住在此的阿拉伯人不断爆发土地争夺战。

1947年,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冲突升级,在美、英等国的建议下,联合国同意将该地区分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也就此挑起了两个民族更为残酷的战争。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

以色列国成立的第二天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七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四万多人,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经历了连续五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不仅活了下来,还越活越猛,越战地盘越大,令周围阿拉伯国家无可奈何。

水资源利用和保护

这个好不容易才争夺回来的土地,其实面积并不大,而且自然资源也不丰富,还得时刻面对不友好的周边环境。

不过,以色列建国后,面临的最大挑战远不止强敌环伺,还有严重缺水问题。

无论是从降雨量还是水资源分布来看,以色列都属于极端缺水的国家。

从气候条件来看,以色列北部属于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南部则是干旱的温带沙漠气候,降雨量是从北至南依次递减。

以色列的年均降水量约20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由于水资源极度缺乏,以色列的人均水资源27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

而且由于大部分的降水时间都集中在冬季的三个月内,过于集中的降水让地表水的储存变得极为困难,极大减少了水库和水利设施的水资源利用率。

很显然,以色列人想活下去,就必须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以色列境内的淡水主要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以色列境内的湖泊与河流,而地下水则是地表之下的储水层。

虽然境内拥有面积170平方公里的太巴列湖以及部分湖泊,但这点水资源根本无法养活数百万的人口。

而且这些水资源还分布在北方,南方地区的以色列人就只能靠开采地下水来获取资源。

上帝也总算眷顾以色列,以色列的地下水资源还算丰富,靠着开采地下水,以色列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

但以色列人很清楚,地下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常年干旱少雨加上长时间的无节制开采,必然会使地下水彻底枯竭。

因此从1953年开始,以色列人几乎是一边背着枪,一边拿起工具开始了本国的“北水南调”工程,主要就是将北部加利利海淡水湖的水资源调配到中南部地区。

这项工程花了11年时间,直到1964年才彻底竣工,使得以色列每年能向中南部地区输送5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极大缓解了当地缺水问题。

最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的海水淡化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以色列就开始研究海水淡化技术,并建立了世界第一座商业海水淡化厂。

如今,以色列拥有多座海水淡化厂,可以满足全国50%以上的淡水需求。

开源之外,还要节流,以色列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滴灌技术的国家之一。通过滴灌技术可以将水精确地输送到植物的根部,减少水的流失和蒸发,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

不仅如此,以色列还建立了一整套污水收集再利用体系,将净化后的水源再循环利用到灌溉和工业生产等领域,不仅避免宝贵的淡水资源浪费,也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甚至,以色列还为本国的水资源专门制定了相关法律《水法》,规定以色列的一切水资源都归属国家,以色列政府有权对全国各地的水资源进行统一调配。

靠着“开源”和“节流”双重措施并行,以色列才能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个农业奇迹,最终养活了数百万犹太人。

以色列的“人民公社”

上世纪初,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曾来到以色列,留下了“荒凉、贫瘠和没有希望”的评语。

确实,那时水资源匮乏,到处是沙土的以色列一片荒芜,别说水果蔬菜,连像样的植物都很少。

那时的以色列根本不像他们祖先与上帝约定的“应许之地”那般,是一处“流着奶和蜜的土地”。

但是,今天的以色列早已是处处绿意盎然,随处可见农田和果树的世外桃源。

以色列不仅实现了粮食与蔬果的自给自足,而且还将大量农产品出口到全世界各地,同时还是仅次于荷兰的第二大花卉供应国。

同时,以色列奶牛平均产奶量为世界第一,每头牛每年产奶平均10吨以上,人均每年消费500克以上的蜂蜜,真正实现了《圣经》中的描述。

同时,以色列还向世界上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种子、农用物资设备和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科技更是为本国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比如生物工程培育的花卉新品种年出口额就超2亿多美元;以色列特有的霍夫丁奶牛种牛,每年出口冷冻受精卵便可轻松收入15万美元,就连“奶牛之国”的荷兰还要向其进口。

如今,农业已经与军火工业、钻石加工业并列,成为以色列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的三大支柱产业,每年的农业产值超过50亿美元,其中对外出口超过20亿美元。

最重要的是,占以色列人口不到3%的农业从业人员足以供给全国90%以上的食物,换言之,以色列1个农民就可以养活400人。

这样的奇迹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首先是被称为以色列“人民公社”的基布兹和莫沙夫两大农民组织发挥了奇效。

基布兹是公有制农庄,莫沙夫类似我国的农业合作社,这两类组织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但总计生产了超过一半的农产品。

基布兹是以色列人为了生存,在郊野组建集体的农业社区,最初就是一种抱团取暖的自治社区。

从上世纪初开始到建国,以色列境内拥有三百多个基布兹社区,战时全员扛枪打仗,闲时集体劳作。

基布兹内部实行集体所有制,一切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集体所有。所有成员地位平等,共同参与劳动和管理决策。除了生活物资按需分配,其余一切工资待遇全部平等分配。

通过集体所有制,基布兹实现了规模化和集体分工协作,大大提高了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效率。

基布兹不仅在农业和经济领域作出了贡献,对以色列政治和军事的影响也十分深远。以色列建国以来有4位总理在基布兹生活过,近1/3的政府部长出自基布兹。

与基布兹同样齐名的还有以色列另一大农民组织——莫沙夫。

莫沙夫和基布兹理念相似,但更强调共同劳动,是一种由单个独立农庄所组成的合作制农业社区。

事实上,莫沙夫更像一个传统的犹太人社区,也更像我们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院”,有自己独立的学校、医院以及各种服务机构。

莫沙夫有专门的劳动委员会,以家庭为单位分配劳动任务,但成员的经济、保健、教育和文化等保障由集体负责。

莫沙夫的农庄归个人所有,但也是采取公平分配原则,每个莫沙夫居民在划定的土地上耕作,自给自足。

虽说莫沙夫社员在自己土地上种什么由自己决定,但依然要服从劳动委员会以及全国性生产计划,社员必须遵守。

正是通过基布兹和莫沙夫这两大农民组织模式,以色列实现了世界一流的农业生产效率。其劳动生产率是日本的3倍、中国的12倍,耕地生产率则是美国的近5倍。

农业兴旺靠的是科技力量

不过,说起以色列的农业奇迹,仅靠人力是不够的。

用以色列前总统佩雷斯的话来说,“真正的农业5%靠耕种,95%靠科学。”

以色列高效的农业除了依靠公有制性质的农民组织模式,更关键的是农业科技的运用。

要知道,以色列的可耕地极少,仅为0.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4个北京市的面积,却养活了近900万的人口。

在全世界范围,以色列的农产品都算高产:西红柿最高年产500吨/公顷,柑橘最高年产80吨/公顷,温室大棚里盛放的玫瑰每季度可生产300万枝……

这些农产品高产的背后离不开以色列多家科技公司的辅助。

为实现粮食和农副产品自给自足,自以色列建国后,便开始在定居点进行各种农业现代化的尝试。

到上世纪60年代,以色列已经完全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并开始进行高科技农业的探索之路。

这期间,以色列先是进行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升级,随后便开始从传统粮食生产转型到经济作物,向附加值更高的花卉、畜牧业、蔬菜、水果等领域进军,逐渐建成了以农业高科技为支撑的工厂化和现代化农业管理体系,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到上世纪80年代,以色列农业科技应用已超过90%,相关的喷灌和滴灌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光热网膜技术不仅提升了本国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还成为出口创汇的支柱力量。

在这些高科技的农业科技公司中,有水资源保护领域的耐特菲姆公司(Netafim),现在是全球滴灌领域的领导者,可以精准将农业用水控制到毫升地步。

此外,以色列化工集团(ICL)是世界著名的钾盐供应商;夫沃施公司(KFOFS)最早提出“节水灌溉、功能肥高效、农业科技和工厂化现代管理”的概念,被誉为“功能肥之父”;海法公司(Haifa)是最著名的创新型化工企业之一;海泽拉公司(Hazera)是世界领先的西红柿种子公司;全球最大的非专利农药企业以色列安道麦公司(ADAMA)。

值得一提的是,安道麦公司(ADAMA)在2011年被中国中化集团收购,成为了我国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色列化工集团(ICL)也十分有代表性,作为全球最大的钾肥生产商之一,拥有年产量300万吨的产能,其中以磷酸盐为基础的多种产品出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作为化肥原料。

ICL制作钾肥主要依靠的是以色列境内的“死海”,通过太阳能技术,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氯化钙以及氯化钾等矿物质进行再加工。

这些矿物质中最有价值的就是钾肥,每千克海水能提取约12.7克钾肥。相比传统矿石开采提炼的钾肥,ICL钾肥纯度更高、品质也更好。

由于现在“死海”水位年年下降,如果不做相关处理的话,死海就会面临枯竭的危险。因此,“靠海吃海”的ICL采用先进的太阳能和化工技术提取海水后,通过技术处理,将海水重新排回“死海”,确保海水不会因此而减少。

这些农业科技公司在生产和利用态度上,几乎都是如此,将以色列人所有自然资源必须循环利用的概念展现到了极致。

也难怪以色列前总统佩雷斯自豪地说:“以色列所孕育的创造力,与其国土面积完全不成比例。”

军队是以色列年轻人的“创新第一课”

数千年来,以色列的犹太人失去自己的祖国后,不停地被驱逐、迫害、漂泊异乡。如果不是快速适应、顽强进取的创新精神,整个民族就不会存在了。

说到底,以色列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强烈忧患意识,因此不得不勇于创新。

整个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犹如一家创业公司,基于必须生存下去的愿景,通过努力和坚持,获得主权和独立,重建自己的家园。

说起以色列人的创新与创业,就不得不提以色列的“全民皆兵”现象,年轻人恰恰是在当兵时才真正开始了创新“第一课”。

以色列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无论男女都要服兵役,男的三年,女的两年。

与很多发达国家年轻人想方设法拒服兵役不同,以色列年轻人是踊跃报名,希望进入最精英的部队。

以色列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使得全民都有很强的危机感。当兵不仅是保家卫国,更是一份荣誉感和使命感的召唤。

在以色列,军人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也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整个以色列军队其实就是一个庞大的社交平台,人们彼此交流会看你曾在哪支部队服役,曾经历过什么样的战斗。

以色列军队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使得职业军人素质较高,条例完善,也让整支军队管理体系很像个公司。

加入军队后,所有年轻人都要像公司那样相互紧密配合,才能完成每个任务。

因此,年轻人从军队退伍后,他们不仅能将在军中塑造的使命感与激情带入公司,更能将在军队学到的思路和技巧,应对所有商业环境。

以色列:“奇迹之国”是如何炼成的?

参军的经历不仅给科技从业者带来了更加紧密的战友情,还让他们懂得承担更大的风险,勇敢试错,并且对失败宽容。

由于战友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以色列许多初创企业都是由同一支部队出来的战友共同创业建立。

比如著名的第81部队,是以色列军队中的科技精英部队,年轻人退役后创办的科技企业类型最多。

目前至少有100名第81部队的毕业生,退役之后创办了50家科技创业公司,涉及国防科技、网安、移动互联网、医疗、新能源、自动驾驶、企业软件、云计算等诸多领域,融资总额超过了40亿美元,累计估值超过了100亿美元。其中,不少公司已经被亚马逊、微软、英特尔等美国科技巨头所收购。

第81部队还有一个在创投领域更知名的“双生子”,名为8200部队。这是一支情报技术部队,主要技能就是计算机编程。

迄今为止,8200部队的毕业生创办了多家知名科技型企业,包括安全巨头Palo Alto Networks、即时通讯开创者ICQ、导航技术公司Waze(谷歌收购)、网络数据公司Onavo(Facebook收购),以及微软Kinect技术背后的3D视觉公司PrimeSense(苹果收购)等。

可以说,以色列的军事科技部队不仅提升了以色列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更早已是以色列科技创业领域的“黄埔军校”。

最关键是,因为在军队中开拓的眼界和思维,以色列的创业公司几乎不会把站稳或占领本国市场当成什么目标,它们真正目标是进军海外,占领全球市场。

据统计,以色列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高技术企业数量近200家,大多数都是这些有军队经历的年轻人所创立。

甚至很多年轻人退役后不选择就业或创业,选择进入大学深造,他们的创新精神也使得以色列高校在产学研领域,始终独树一帜。

创新是创业的源头

以色列目前有八所高校,分别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UJI)、以色列理工学院(IIT)、魏茨曼科学研究学院(WIS)、巴尔·伊兰大学(BIU)、特拉维夫大学(TAU)、海法大学(HU)、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BGU)、以色列公开大学(OPENU)。

在QS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中,以色列的高校未必是世界排名前列的高校,但却是真正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之所。

以色列高校最大的特色就是企业始终与学校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很多课程的老师并非校内老师,而是企业的负责人。

企业很愿意与高校合作开展各种创新研发项目,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选修与公司有合作项目的课程。

在授课教授和公司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共同完成项目,一方面学生可以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企业则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推进项目。

在以色列高校内,师生之间能保持着极大的好奇心,愿意共同去解决问题、面对挑战。

无论你说什么,他们总要问为什么;无论你做了什么,他们总觉得他们可以做得更好;无论你说这个问题有多难,他们都认为可以解决;无论你说多少次“不”,他们都会问,为什么不行。

在科学领域的创新突破,往往就是来自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难题,以色列人的创新精神也来自于此。

依靠这种强烈的合作与探索精神,以色列创新生态系统联系十分紧密,而且资源极为丰富。

由于全球数百家跨国公司把科研部门设在以色列,加上以色列自身孵化的大量科技创业型公司,使得以色列大学生毕业时,可供选择的就有近300家跨国企业和5000家初创企业。

而政府又有着十分完善的扶持帮助创新创业发展壮大的投融资系统,覆盖到创业的各个环节。

政府提供资源给学校做基础研究,学校拥有高度的自由;在创新经济领域的税收和管制相当少;政府给予资源扶持风投行业,只重点发力支持风险很高、回报很远很慢的行业。

这种良性循环进一步加速以色列科技的创新和互动,使得以色列的科技创业公司无论数量还是成绩,都令世界侧目。

截至2022年底,以色列拥有98家“独角兽”公司,其中23家诞生于2022年,虽然这个数字低于2021年新增的42家,但仍高于2020年新增的19家。

这些企业中,包括以色列首家估值达到百亿美元的公司Rapyd,以及估值达到85亿美元的网络公司Snyk。

虽然这些“独角兽”公司数量在全世界不算抢眼,但相比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这已经算是惊人成绩。

2022年,以色列的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4%,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排名第一:高科技行业出口首次超过全国总出口的50%,达到54%;在所有就业人口中的高科技雇员占比首次超过10%,达到10.4%。

同时,无论是每万人口中科研人员占比,还是人均专利申请数,以色列都是全球第一。

正由于以色列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不仅在农业、可再生资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领域形成科研优势,同时也反哺到国防军事,才成为中东地区令人无法轻视的军事强国。

以色列如何创造科技产业奇迹,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唯一的答案。

但是可以看出,创新和制度依然在书写着这片土地的传奇。

而我们通过观察,也似乎能从中得到很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信息。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