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187 Morgan Housel – 《金钱心理学》

677次阅读
没有评论

枫影夜读 #187 Morgan Housel – 《金钱心理学》

Morgan Housel曾是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财经记者,后来加入风头基金Collaborative Fund成为合伙人(Partner)。Collaborative Fund投过几百个项目,包括Kickstarter, Lyft, Blue Bottle之类的明星项目。Morgan现在还常在 Collaborative Fund的Blog上写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这里阅读

《金钱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Money)是Morgan 2020年出版的书,几年前我已常见到有YouTuber推荐本书,最近才把它读完了。感觉写得比书名起得要好,轻松流畅,颇有启发。全书共分20章,前18章每章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会带一个故事说理,作者讲故事的能力不错。第19章是总结,20章是作者自己的个人投资理念。还带一份附录:《美国消费者心态形成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Why the U.S. Consumer Thinks the Way They Do),写得也相当不错,我不太熟悉美国历史,读起来颇有新鲜感。

比如战后(1945年)美国社会为了让大量归国的退役军人就业以及让战时工业转型,实行的经济政策让美国长期处于低利率环境下,从而对当时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低利率让贷、车贷和各种东西变得非常便宜,很快促进了第一张信用卡的诞生(1950年)。很难想象不久以前的30年代美国正处于历史上经济最困难的大萧条时代。

事实上战后至今(2023年)也才不到80年,野口悠纪雄的《日本战后经济史》讲到日本经济凭借朝鲜战争期间作为美军军需基地而起飞;Gay Talese的Thy Neighbor\’s Wife提到今天我们认为“文化特别开放的美国”如果回到60年代以前也特别保守,现在大街上习以为常的夏装如果回到50年代的美国也会被批为“有伤风化”;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复苏与起飞其实与日本、亚洲四小龙颇有相近之处,甚至与美国战后经济发展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最近短短数十年。

作者在第一章提到:

“工作到一定年限后退休”这个概念在美国最多不过两代人历史,二战前美国人会一直工作到死。

美国的退休制度可以追到1937年,但“人人都有权利并应当光荣退休”的想法要到20世纪80年代才成为现实。才经过短短数十年,大家不擅长为退休后的生活进行储蓄和理财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我想,如果将“为了退休理财”延伸到更广的“个人投资理财”,我们接触开放市场的时间并不长,在市场中交学费的时间更短,自然也有更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多读历史,有助我们发现“显而易见被忽略的事实”。Morgan这本书讲的故事都挺反直觉,很有启发。比如他提到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只能通过史料在脑海中想象,好像大家都很惨,排队等面包的照片是我对“大萧条”的刻板印象。但约翰·肯尼迪竞选总统的时候却说:

我对大萧条没什么亲身经历。我的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在大萧条后的财富比之前更多了……

我想起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r)的《柏林日记》(Berlin Diary)。我没有经历过二战,从历史读物看来,当时的欧洲简直人间炼狱,乌云盖顶,而位于风暴中心,“大魔头”希特勒统治下的柏林肯定也是生灵涂炭吧(至少对犹太人和作者夏伊勒这样的外国人来说)。结果却发现不是的,作者即使在德国入侵波兰期间也还是正常工作正常上班,只是他的播音信号传回美国时要被希特勒政府严密监督看管而已。打仗期间作者还跑去瑞士划船,在柏林上流社会开Party。

所以这样看来,历史总是事后诸葛亮啊。比如1980年日本经济泡沫,比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现在看来触目惊心,可真要身处其中,却未必终日惶恐。

读Morgan的这本书,除了从故事中学会新知以外,我也觉得他的投资理念并没有什么“全新独创”的东西——可能也根本不需要——而是跟约翰·博格(John Bogle)的《共同基金常识》(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霍华德·马克思(Howard Marks)的《投资最重要的事情》(The Most Important Thing)以及巴菲特、查理芒格、塔勒布等诸多名人所支持的理念别无二致。作者只是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将其讲述了一遍。

因为作者的文字风格轻松好读,所以更容易被更多人读到。如果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朋友,我推荐结合《个人理财实践01: 教训与实践》一文提到的经典投资读物一起阅读,效果更佳。

Morgan这本书每一章篇幅不长,读起来很爽,却容易忽视细节,而经典投资读物则有更大的篇幅进行详细的论证与推理,更有助读者看清投资背后的逻辑,从而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策略。

正如作者在第七章Freedom中所说:

Controlling your time is the highest dividend money pays.

真正的自由是时间上的自由。不管明面上各国如何正面宣传,现代社会许多人的工作已经在“事实上难以下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发自内心地喜欢7×24待机于自己的工作,以我的观察,即使有这样的人,那他多半是7×24待机于“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老板的事业”。在丹尼尔·列托(Daniel Nettle)的《追究幸福》(Happiness)里也提到个人对生活的掌控程度跟幸福感息息相关,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的《原子习惯》(Atomic Habits)也指出养成小习惯有助于我们掌控自己的生活。

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约翰·肯尼迪一样出生在一个即使面对大萧条环境也能安然度过的家庭,更多人可能像漫威电影雷神的饰演者 Chris Hemsworth 一样,小时候家庭条件不理想,成年后“赚钱”两个字成为魔咒一般的存在深深烙印在心底挥之不去。作为好莱坞大明星,Chris已经足够富有,他依然有他的心结。这说明在满足了基础需要之后,一个人的内心是否真能寻到真正的安宁跟拥有的财富多少关系不大。

《金钱心理学》的小故事给出了许多颇有启发的想法,我觉得挺好,可以作为休闲读物阅读。至于个人在瞬息巨变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寻得内心真正的安宁,也许从古人的智慧中可能获得更多帮助。这个话题,我们留待以后再续。

2023/07/15 上午

于自居

关于本书

  • 我的评分: ⭐️⭐️⭐️⭐️(4/5)
  • 标题: 金钱心理学
  • 副标题: 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 原文标题: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Timeless Lessons on Wealth, Greed, and Happiness
  • 作者: 摩根·豪泽尔(Morgan Housel)
  •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6
  • ISBN: 9787513941242
  • 版本: 纸质书

The post 枫影夜读 #187 Morgan Housel – 《金钱心理学》 first appeared on 枫言枫语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