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幅重回C位,“没有夜生活”的上海靠什么强势回归?

649次阅读
没有评论

增幅重回C位,“没有夜生活”的上海靠什么强势回归?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首席商业评论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发布信息,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90亿元,同比增长9.7%。这个增幅在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中位列第一。疫情后满一年,上海经济的强劲复苏,似乎预示了这座中国经济第一城的市场供需正在逐步恢复,经济运行也在正向发展。

然而考虑到去年受疫情的影响,和上海经济一度的低基数发展。9.7%的增幅似乎还需要进一步解析。同时在网上一个关于“江浙沪没有夜生活”的话题也成为了热点。经济数据和普通人的感知总有着微妙的差异。2022年,上海的第三产业占比已经高达74%,但外地游客却在吐槽上海的不少核心商圈不到晚上10点就已经关门歇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的消费潜能是否真的恢复了呢?

 

增幅重回C位,“没有夜生活”的上海靠什么强势回归?

增幅重回C位,“没有夜生活”的上海靠什么强势回归?

有投资机构这样评价上海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9.7%的GDP增速超过了2023年初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中预期5.5%的增长率,上海经济增长强劲。从细分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增长最快的是第二产业。上半年,上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797.92亿元,同比增长11.8%。

有专家曾经预测,国际上疫情过后消费和经济恢复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时间。包括上海在内,我国疫情平稳后刚半年左右,经济循环已出现积极好转。那么是哪些产业带动了上海经济的复苏呢?

哪些产业在高速增长?

作为一座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里,其实上海的第二产业一直对经济增量做着极大的贡献。在这其中新能源汽车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数据显示,在上半年第二产业分类领域中上海新能源汽车的产值增幅高达69.8%。和其他因为新能源汽车而兴起的城市略有不同,上海的汽车工业本身基础就比较扎实。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上海的产业崛起大概率是因为对特斯拉的引进。有媒体报道,仅2022年,特斯拉上海工厂每年纳税额达22.3亿元。今年6月,马斯克旋风式访华过程中到访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也显见上海在特斯拉全球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特斯拉的入驻显然对整个上海乃至于整个长三角汽车产业都有带动的效应。近五年时间里,上汽、蔚来、小鹏、极氪等车企都开始落户上海建厂。据媒体的报道,蔚来国际业务总部项目落户嘉定,作为全球最大的蔚来交付中心,今年1月蔚来南翔交付中心交付量1712辆,占比超过蔚来当月全国交付量的20%。相比合肥、常州等一些只能作为生产或者研发基地的城市。上海的优势在于不仅有完善的产业链,同时具有较强的汽车消费群体,可以保证车企的完善生态发展。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集聚效应,还直接引发了投资机构的集中入场。创投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的汽车芯片、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投融资超过100笔,多以A+轮、B+轮,以及C轮以后轮次为主。在传统消费电子需求低迷后,上海相对集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优势越发明显,很多汽车芯片研发公司选择在上海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芯片下游产业链。

此外,在上半年里,上海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较快。那么曾经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第三产业恢复得如何呢?

真的“没有夜生活”?

作为一座人口超千万的大城市,上海的核心产业毫无疑问是第三产业,而这部分产业也是在疫情中也是受影响最深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的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1.8%、13.3%和12.1%,整体恢复良好。

为了大力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上海今年1月份印发了《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并且推出上海“暑期消费季”比,在8月面向上海市民,发放5000万暑期清凉消费券,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作为肉眼可见的第三产业,有人吐槽,还感受不到经济复苏,感觉马路上的商业也没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无论是说感觉不到江浙沪的夜经济,还是对经济数据变化的无感,其实显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是个复杂整体,每个人感受到的可能只是一部分。作为普通消费者,能受到的商业变化还比较有限。有经济学家也指出:应当反思为何出现当下消费能力弱化的问题。中国的家庭长期以来面临低工资问题,工资与GDP名义增长并不挂钩。这或许是很多人感知不到经济复苏的最直接原因。

对于上海经济复苏的感知偏弱,多少还和上海的城市版图扩张有关。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人口密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升消费欲望,人口的集聚效应是消费红利的来源之一,而人口分散必然会导致消费在地域上更加分散,感知上会认为消费下降。

上海的传统市区原来几乎集中一半以上的人口,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分布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比如作为上海绝对商业中心的黄浦区,在2012年时人口有超过70万,而到了2021年已经降到了58万。而作为近郊的浦东新区,2012年时人口为526万,到了2021年人口已增至578万。上海郊区不仅价相对便宜,且大多规划有新兴产业。使得上海人口整体呈现了市区负增长,郊区快速增长的特点。由于人口分布的变化,商业设施的分布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更为分散的商业分布,让上海经济感知度无形中降低了不少。

从90年代相对集中的酒吧歌厅,发展到了如今相对分布均衡的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区的时代。作为一座商业城市,上海的消费潜力显然还在。

未来并非“坦途”

从上半年数据看,全国和上海的经济都走在了复苏曲线上。上海经济也走回了中国经济的C位,但对于经历过三年疫情的中国最大城市而言,上海的未来的考验还有不少。

首先是周边省市的赶超,2022年安徽GDP首次超越上海,位列第十。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安徽全省生产总值23073亿元,同比增长6.1%,再次超越上海,稳居全国第十位。作为曾经的工业城市,上海传统的制造业和化工产业大部分在本世纪初搬迁并转,城市经济虽然有强大的金融和服务业托底,不至于出现中西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经济阵痛,但相比人力成本更低和资源更丰富的安徽和江苏,上海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确实在减弱。未来如何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潜能,应是未来上海经济发展的关键。

此外,作为一座主打外向型经济的城市。受到疫情影响而改变的供应关系和内外贸产业链还亟待恢复。不少品牌在疫情中退出了一线城市市场,未来再卷土重来的成本很高。而这些市场主体的损伤一定程度还会影响上海的这样的城市就业和消费需求。

房地产也是上海经济恢复的又一个变数。2022年至今,全国的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上海6月二手房还领跌全国,成交量连续3个月下降。但另一组相对积极的信号是今年上半年上海的房地产投资额度大幅上涨,几轮土拍的热度也不减,土地价格的溢价率也出现了近两年的新高。未来随着房企的回血以及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上海的新房市场很可能在下半年迎来一波消费热潮。

上海经济的同比大幅上涨,不仅源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数,也显示了全国经济复苏的大趋势。根据统计局的数据,广东、江苏的上半年经济总量都首次突破6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江苏上半年GDP增量为3556.16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上海已经走在了复苏之路上,向上的态势已然清晰。

当然,我们也希望GDP的增长能带来更多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增长,这样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来源。

参考资料:

  • 1、 四问上海上半年经济数据,解放日报
  • 2、31省份上半年GDP出炉:15地跑赢全国,上海增势最猛,中新经纬
  • 3、9.7%!上海GDP增速排名全国第一背后 新兴产业“领跑”,科创板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