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的创新公式:「发现」问题,「发明」未来

508次阅读
没有评论

当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牢牢吸引住人们的目光时,依然有人年轻人在物理世界,尝试,从材质和技术上,创造出用户体验绝佳的产品

在这场主题为「寻找未来发明家」的设计竞赛中,参赛的作品不乏加湿器、木制儿童玩具等市场上已经出现和成熟的产品形态。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从造型、材质以及工作原理上,都几乎被完全重塑

这样的做法「很戴森」。

上世纪80年代,英国人James Dyson正是用一台放弃了传统集尘袋的气旋式吸尘器,颠覆了传统吸尘器行业,并建立了戴森品牌。此后,持续不断的创新中,戴森继续推出了吹风机、直发棒、风扇、空气净化器等产品。James Dyson在个人自传《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中,是这样总结他的产品思路的:

「用技术大幅改善已有产品。」

8月2日,极客公园在2023年戴森设计大奖(以下简称「JDA」)中国大陆赛区决赛现场见到了一群Z世代的年轻人。在他们设计的作品原型里,可以感受到James Dyson的设计思路在今天依然被延续和发扬着。

 

解决一个问题

几乎每一个JDA上的新创意,都能让我们感到惊奇。

八强中第一位登场的选手李亚宁,设计出了一款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灵巧手机器人工具,旨在帮助残疾人实现包括抓取在内的多种预期复杂动作。

来自清华大学的团队将声学检测运用在了哮喘治疗的监测中。区别于传统的气流检测,新产品可以让治疗和监测两个过程融为一体,从而得以让呼吸慢病患者的病理管理更便捷且完善。

还有一款看起来很有艺术范的非插电陶瓷黏土加湿器。利用材料毛细管吸水的特性,辅以花瓣形结构设计,实现了零排放的加湿效果。

戴森的创新公式:「发现」问题,「发明」未来

2023JDA八强选手李亚宁展示作品「灵巧仿生手」 | Dyson

而所有这些设计,创意都源于这些年轻设计师们在生活中发现的具体问题。

设计出灵巧手的李亚宁同学,是一位左手先天手指缺失的残疾人。对于普通人来说简单的抓取动作,是他本人和现有医疗器械都难以完成的一项日常任务。

来自清华大学的设计团队,则是关注到了哮喘和呼吸道慢病患者普遍药物遵从性差的问题。用声学信号代替气流信号,可以更精准地实时完成监测,解决患者「不知道用药到底有没有效果」的痛点。

至于那款不插电的加湿器,解决的其实并不是用电的问题。实际上,设计师的灵感来源于每年数百万吨的陶瓷垃圾。解决陶瓷废料这个社会问题,才是他的创意来源。

戴森的创新公式:「发现」问题,「发明」未来

2023JDA八强选手刘佳明展示作品「打印黏土加湿器」 | Dyson

也就是说,灵感来源于发现问题,而创新和发明则是用来解决问题。

实际上,这同样是James Dyson本人决定在2005年创立JDA的原因:优秀年轻发明家,一定可以通过原创设计,为所有问题提供新颖的解决方案。

如今,走到第18年的JDA,已经为全球390位获奖者提供了奖金,超过70%的国际获奖者正在尝试将其作品商业

;而自2016年进入中国大陆后,已经有超过1万名中国青年人才参与其中,其中的佼佼者也获得了戴森提供的奖金、媒体曝光、参与全球论坛等行业机会。

 

可持续密码:左手创新,右手环保

对于James Dyson来说,发明永远是第一重要的事。

在2022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已经75岁的James Dyson依然表示,自己「9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发明上」。不要忘了,他还有一个重要的社区身份:一家雇员超过14000人的全球公司的首席工程师。

所以,从最朴素的商业角度出发,James Dyson对于发明的执着,以及巨大的精力和金钱投入,一定不止于「情怀」或者「精神」这么简单。

戴森认为,发明的过程应该和可持续紧密结合,发明应该重塑未来。

有两个角度可以理解「可持续」和发明的关系:

第一,可持续可以让科技找到更优解(Rethink)

这里的「发明」不止于技术突破和工程创新,「可持续」则关乎于能源、医疗、教育、农业等一系列重要社会议题。

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利用技术,实现「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而这也是戴森以及 JDA 参赛者发明的产品的重要目的。

例如,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冠军作品PowerMutualism,就通过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蓝藻的光合和呼吸作用释放电能,让人体的汗液可以和阳光、空气共同作用,为小型穿戴设备供电。

戴森的创新公式:「发现」问题,「发明」未来

现场展示过往历届JDA的获奖作品 | Dyson

第二,让年轻人有机会重塑世界(Reshape)

James Dyson有一个著名的「5126」次故事,那是一个关于「发明者」的试错故事,从第一次试验到原型机成功,戴森用了4年。

但其实那段故事其实还有一段同样曲折的续集:从原机型问世,到成功地把它作为一款产品推向市场,「创业者」James Dyson用了两倍于发明的时间。

因为商业需要的确定性,有时候会和创新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产生矛盾。戴森本人不止一次地经历过这样的现实冲突,他甚至希望以「失败者」作为题目书写自己的故事,所以他也更执着于对创新可持续的投入。

因为这段经历,James Dyson知道发明者要面对的挑战和痛苦,他更希望年轻的发明者,能够有一个更宽松环境。而 JDA 正是这样一个平台,戴森希望能用这个平台,去鼓励年轻的发明者,让他们有机会通过技术,改变世界,重塑未来。

 

是第10年,也是第一天

2012年底,戴森中国市场,James Dyson亲自带着他「最心爱的孩子」——戴森数码马达——来到上海,第一次分享那个关于「5126」的故事。

如今,戴森已经进入了在中国市场的第10个年头,除了规模扩大、品牌影响力做大之外,它和中国创新者之间的关联也变得更加密切。

戴森硬件工程师团队负责人胡宏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JDA,他可以感受到中国年轻发明家们正在越来越多地关心医疗、教育、可持续等社会议题。

戴森的创新公式:「发现」问题,「发明」未来

戴森硬件工程师团队负责人胡宏飞(左)接受媒体采访 | Dyson

过去7年,JDA已经收到了来自100多个高校的2300余份设计作品,并向25所工业设计院校实验室提供了公共支持。「在我读书那个时候,我完全不敢想自己有机会和全国、全球的创新者一起交流。现在年轻人的平台和视野已经大不相同了。」胡宏飞告诉极客公园。

他同时认为,JDA是一个真心换真心的平台。「戴森不会和参赛者有任何财务上的关联,我们只是给年轻人一个起跳平台,起跳的作品由他们自己完成。」

胡宏飞最后还分享了一个让我们有些吃惊的设计原则。尽管消费者都觉得戴森的产品外形独特,但外形的设计永远优先级要低于技术和产品功能。「功能决定了它的外形,而不是我们首先就说要做一款很酷的产品,并非外形驱使设计。」也正是如此,我们可以在每年的JDA展台上看到各种「奇形怪状」的产品。

2021年,在面对极客公园的提问时,戴森告诉我们:他正在参与研发新的电池技术,准备下一代产品

「我努力不满足于现状,为未来做足准备。这就是现状,明天将完全不同,我们每天都要重塑自我(reinvent ourselves),不断开发新的技术来解决新的问题。」

这是属于James Dyson的极客精神,也是这家公司走向未来的底气。哪怕这已经是它们进入中国的第10年;哪怕距离第一个气旋吸尘器原型机,已经过去了40年,但他似乎永远活在成为发明家的第一天。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