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商周之变与中华民族的伦理转向

503次阅读
没有评论

《封神》:商周之变与中华民族的伦理转向

Intro

李硕在《翦商》里把中华文明划分出了两个阶段,商朝前是茹毛饮血,残暴尚武的勇士,商朝后是我们熟悉的克己复礼,温文尔雅的书生。由此商周之变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朝代更替,更是中华民族的伦理转向。

《封神》:商周之变与中华民族的伦理转向

在这一点上《封神》取了个巧。它并没有刻画多少商人残暴的一面,相反在电影之中,商朝似乎先验的获得了中华民族在周朝之后才获得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接着随着纣王殷寿的横空出世,这份伦理才被冲击,进而被稳固。

不过笔者认为这份取巧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不妥,甚至可以说通过把伦理冲突埋在纣王一个人身上,它还给了我们从个体视角去端详这两种伦理的机会。在这篇文章中,我会先尝试分析《封神》世界观的伦理结构,接着讲一些自己对纣王的看法以及这部电影的看法。

《封神》中的伦理结构

在讲伦理结构前,让我们先看一下电影的势力构成。电影里主要有这几个势力:商王朝、东南西北四侯、神仙、妖怪与天。

在这些势力中,“天”是一个最特殊的存在,它并不直接登场也没有实体化身,它的具体职责是为商王做的每一个决定和世界的现状下道德判断,具体来说就是惩罚不符合天道的行为(“天谴”),奖励符合天道的行为(风调雨顺)。

《封神》:商周之变与中华民族的伦理转向(祭天仪式)

那么这里的问题是,天道是什么?毫无疑问,天道就是儒家的意识形态,这从电影情节就可以看出:纣王弑父触犯天道,天降下惩罚,纣王自焚以平天怒。在这里,天的功能就是将伦理实践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给实感化(你必须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让每一个伦理决定都有即时的反馈(现实的“天谴”),从而加固现有的伦理秩序。

这种设定并不新鲜,其背后是一套简单的君权神授的意识形态,即皇帝的权力是天地一切执掌者所赋予的。天是每个人都必定看得到的,又接触不到的,而天意可经由“占卜”所显示。事实上,历史学证明,在夏商二朝其实并没有“天”这个概念,根据晁福林先生《论殷代神权》中的论述,夏商两代的最高统治者只称“王”而尚无“天子”一称。《商书》中的“天命”则为“祖宗之命(祖先神能舍弃人们的生命,也能保佑人们)”, 而并非后世概念中的所谓上天授予的统治权的“天命”。

由此观之,电影中将后世的天的概念加入商朝自然也是一种附会。但正如我在前文所述,我本人对这种附会持肯定态度,因为这样的附会能让电影变得更有趣。

做个总结,封神中的伦理系统是儒家伦理系统,在这样的伦理系统内,天来做最高的价值判断者(法官),神来做体系维护者(法警),纣王来做体系打破者,而姬昌、姬发则是体系维护者选中的新的体系代理人(相比旧的天下共主-商王)。

关于纣王

对于这部电影的批评主要集中在纣王身上,即作为一个人物来说他并没有行事动机。这自然是一种合理的从故事本体的观察,但是如果在这种观察角度上再加上一些伦理元素就会发现商王的行事一下就变得可解释起来。

如我们前文所说,天是《封神》这个世界的道德审判者,但大家别忘了,天还有另一个身份,天就是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所以天守护的那个伦理秩序,并不只是伦理秩序本身,它更是封神电影世界中的自然规律。而在这样的语境中,儒家的鼻祖孔子所做的与其说是创立了一套儒家的意识形态和学说,不如说是他发现了这么一个自然规律,即遵循儒家伦理,世界就运转太平,不遵循儒家伦理便会遭遇天谴。所以在电影中的这套伦理实际上变成了一套如万有引力一般(每一次做了违反伦理的事,天便会降下天谴)的科学理论,而科学理论的关键,如波普尔所说“科学要做的是’证明是错的’(即“证伪”,falsification)。”那么这套类似科学的伦理秩序被谁证伪了呢?答案就是纣王。

《封神》:商周之变与中华民族的伦理转向(作为规律发现者的孔老夫子)

这部电影的起点由纣王对权力的欲望生发,为了登上王位他利用妲己控制自己的哥哥,杀掉自己的父亲,成功登基。他本以为自己这么做并没有违反弑父,因为父亲不是自己而是哥哥杀的,但是天却也降下天谴,这时他明白,自己违反了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

走到这一步,他就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这样的人通常会包含两种焦虑,一是“我做了错事被发现了,完蛋了”那种即时的焦虑。第二种是急于去寻找解决办法,弥补错误的焦虑。对于前一种焦虑纣王所做的很简单,他利用自己的权力一遍又一遍要求周围人和他做一样的事情(弑父),即不断想制造一种“别人也这么干的”场域,以此获得心理的安慰。对于第二种焦虑,他想到了一种根源上的解决办法,即他开始质疑这套看似自然规律的伦理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为此他用了证伪的方法,这里最关键的情节就是他走到老祖宗的庙堂中杀掉比干,支持妲己,接着大声质问:“祖宗在哪里?”接着无事发生。通过这声质问,他完成了对过去伦理标准的彻底否定和“证伪”(事实上“天”只是引而不发),从而顺畅的进行他下一步的举动,即与过去伦理标准的维护者(周朝、神仙)进行战斗。

这也是我认为《封神》这部电影比较独特的一点,反派并不是故事世界里的维护既有顺序的人,或者在巩固旧秩序的同时取得领导地位,他是现有秩序的打破者。从这个角度看,纣王和《复仇者联盟》的灭霸有些相像,而这样的故事也便于去塑造反派的个性。(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电影宣传里纣王最出圈)。

《封神》:商周之变与中华民族的伦理转向(北美纣王)

《封神》是一部有想法的电影

写到这里,我想给《封神》做一个价值判断,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个有想法的电影,它的一些设定也非常巧妙。

比如质子这个设定,它的内在张力十分强大。一方面,电影的世界观不断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逻辑,另一方面每一位质子又同时拥有两个父亲,一个是“天下共主”和真正养育自己的纣王,另一个是生理上的生父,与此同时这两个父亲之间还处于一种明面的斗争关系,这就把“父父子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的伦理考验放在了一个极端的位置。作为遵从这套伦理的质子,他们被逼迫在两个父亲之间做出选择。这种设定和设定之间的碰撞使得世界本身自然而然地达到了一种混乱的局面。这样的通过机制之间彼此摩擦从而创造戏剧冲突的手法,我个人认为比较高级。

行笔至此,我已经把关于《封神》我想讲的关于设定的解读全部讲完了。这篇文章大概不算一篇影评,只是一种随想。但通过这样的随想也能看出来,《封神》是一部富文本的电影,至少在我眼里,它不是一般的传统大片,甚至在里面的一些桥段,你能看出一些cult元素(吃人肉饼)。在如今死气沉沉和一众呆板的大片中,这样一部片的出世还是挺让人惊喜的。

隐隐希望续集能尽早提上日程。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