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20家投资机构聊了聊“室温超导”|钛媒体创投家

654次阅读
没有评论

我们和20家投资机构聊了聊“室温超导”|钛媒体创投家

但只有两家机构有效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室温超导”事件发酵后,钛媒体创投家在第一时间联系了20多家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机构,他们的回复大多偏向于保守,表示“会持续关注,让子弹再飞一会”。

实际上投资人的反应完全在预期内,毕竟此前类似的天降“风口”快被玩儿成“狼来了”,何况是在学术界都争议巨大的“室温超导”,LK-99的复现也仅仅证明了它的抗磁性,而零电阻特性还未被证实。

至少目前成不了风口

事件起源于7月22日,韩国量子能源研究所研究团队在预印本平台arXiv上接连发布两篇论文,声称团队发现一种改性的铅磷灰石材料能够在400K(127℃)以下表现为超导体,并命名为LK-99。

瞬间,LK-99材料验证的话题在B站上破3000万浏览,“室温超导”关键词近14天的百度搜索指数量呈指数级上升,8月1日,美国超导股票盘前跳涨71%,最高涨幅达150%。

“室温超导”相关话题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地讨论,更有声音将其渲染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的标志,社交媒体为之沸腾。很快事情又迎来了一波反转,美国超导几乎回吐了本轮上涨以来的全部涨幅。

熟悉的剧情让人想到了今年3月,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Ranga Dias宣布发现可以在室温条件下实现超导的新材料,引爆了全球学术界,不过最终被定性为一场学术乌龙。

我们和20家投资机构聊了聊“室温超导”|钛媒体创投家

而这一次“室温超导”事件的影响力相比3月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目前LK-99的真伪之争学术界还在激烈地讨论中,外界也将其渲染为“人类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主力”又或是“代替AI大模型的新投资风口”。

“资本应该保持对前沿技术的关注,并尊重客观规律,在产业化阶段加大投入,助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发生。这当然需要极大的耐心,更需要专业的知识。”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表示。

实际上,站在投资的角度,决定一个事物能否成为风口,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供给和需求,以“室温超导”为例,核心在于是否有特别大的需求的变化,或者在供给端,是否有新的技术突破。

至少目前只有新闻支撑的“室温超导”是成不了风口的,还需要证实需求和供给侧的底层变化。

华创资本投资人张志超表示:“今年大家讨论最多的可能就是OpenAI了,大模型的出现引发了一阵创业热潮。其实客观来讲,这个领域的供给侧,即底层技术产生了突破,因此导致了需求侧的改观,所以AI大模型形成了一个风口。”

资本在超导赛道如何布局

“室温超导”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尚且需要被证明,暂时还不涉及产业化。值得一提的是,中科创星从2022年就开始布局相关领域,投资方向覆盖了底层的磁材、带材以及可控核聚变。

资本对于技术的关注,最终要回到投资收益上,LP和GP对于类似成本高、商业化研发周期长的标的,往往比较谨慎。

回到“超导”投资的大话题上,目前全球范围内“高温超导”和“低温超导”都实现了产业化,也出现一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创业公司,而常温常压的室温超导暂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其中传统的“低温超导”发展相对成熟,国内已经有上市公司,例如宝胜股份、中电电气、通钢股份、鞍钢股份等。从早期投资的角度来说,或许“高温超导”的机会更多。

一是“高温超导”材料的冷却成本更低、应用场景相对更广泛,二是“高温超导”许多设备目前没法实现供应链国产化的机会,存在国产替代等商业化落地的价值。

在张志超看来,其实不需要等到室温超导,如果能够实现从零下200多度上升100多度,对产业发展也能形成正向的推动,超导的市场也会有较大的变化和增长。

“如果高温超导能把带材良率做好、杂质和缺陷更少,也许新的技术突破就可能在现有的高温材料体系里发生。”

从投资的角度而言,相对成熟的行业如果爆发出了新的需求,那么也早期投资的机会存在。近两年行业也一直在探索下游诉求的增长,例如把超导体应用到量子计算,随着量子计算企业的增多,也能提升对于传统低温超导材料的需求。

“早期科技投资机构,有意愿也有能力去承担投资超导领域的风险,华创资本也在长期追踪前沿的技术变化与产业脉络动态。今天大家都想找到更多新材料、现体系,从而发现室温超导。这里的底层逻辑更多聚焦在新材料或者说科学技术范式的变化,但我们也可以拓展地多关注跨学科领域的知识互动和跨学科工具结合形成的前沿创新。”张志超表示。

例如通过AI的技术能力去助力超导材料的发现;通过智能化、流程化加速新材料的研发,从而对更多领域实现反哺。

创投圈的科技焦虑与狼来了

在本次“室温超导”事件期间,投资机构的反应呈现两个不同的状态。

一边可以看到创投圈迅速拉群组局,有的组织对外公开的线上分享会,有的跟进了内部研讨会,总之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所谓的“未来风口”。

这种现象被形容为投资人的科技焦虑。

另一边“室温超导”事件发酵后,钛媒体创投家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多位相关背景的投资人,他们整体的回复偏向于保守,大多表示“让子弹再飞一会”。

一位有相关行业背景出身的投资人告诉钛媒体创投家,报道刚刚出来,他就立马和师兄弟以及在国内超导领域比较权威的老师讨论,经过几天密集的交流和公开信息的收集,最后圈里形成了一个共识,认为此时此刻的LK-99并非超导体,所以也不会太激进。

实际上投资人的反应完全在预期内,一方面投资人每天都要去了解很多新技术,理解这个前沿科技领域发生的动态变化,适度地焦虑反而是很好的状态,可以时刻对新技术保持敏感。

另一方面,投资人也有投资人的难处,毕竟此前类似的天降“风口”快被玩儿成“狼来了”,何况是在学术界都争议巨大的“室温超导”,LK-99的复现也仅仅证明了它的抗磁性,而更重要的零电阻特性还未被证实。

此前元宇宙时期的VR、AR技术,新能源、AI大模型等风口的极度盛行与迅速消亡,已经足够后来者参考,以至于“xxx忏悔群”已经成为了行业里的一个梗。

之前笔者将这两种现象归因于投资人的背景不同,下意识认为财务背景的投资人更激进,而相关专业出身的投资人出手更为谨慎,例如此前一位财务出身看材料的投资人就提到,自己组里行业出身的投资人看项目总是偏“悲观”,因为太清楚某种材料的“天花板”在哪里了。有投资人开玩笑:“就像很多公司内部的人反而不买公司的股票。”

今天投资市场里面有很多朋友,大家的背景都不同,身上产业烙印更重的投资人往往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技术上,在自己完全熟悉的领域里反而有时候更容易出现“灯下黑”的极端。

但激进和谨慎并非冲突,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明星项目永远是稀缺的,做早期投资,尤其是科技领域的早期投资,就是要机构在企业还没有实现正向现金流甚至产生营收前,有能力领先于同行作出判断。

纵观美国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科技企业,在其发展、起步之初,都有风险投资提供了持续与助力,甚至有的投资机构会拿出自己的管理费,或者在LP认同的情况下,单独拨出一笔预算去支持原始创新。

资本支持向来是支撑创新科研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例如软银集团、Y Combinator等投资机构对AI研究实验室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去年斯坦福收到了该校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捐款—11亿美元,捐赠者是美国风险投资家John Doerr,这笔巨款将用来帮助创建斯坦福杜尔可持续发展学院。

当然,随着国内创投行业的发展,也有投资人意识到了资本之于科创的重要性,在2021年,清华大学110校庆之际,IDG资本向清华大学进行了一笔捐赠面向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

尽管当下国内的LP与GP天然对周期和收益有期望和控制,往往更希望在技术实现从0到1之后再介入,LP与GP期望收获高回报这也无可厚非,但专业的科技投资,是否更应该大胆地去预测行业的变化,而不是单纯享受行业的红利。

无论如何,这次“室温超导”风波还未结束,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比当下更深远,正如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庆金所说,大家能够关注超导,也说明了普通人对科学也是有热情的,这是令人高兴的地方。炒作超导话题比炒作那些娱乐圈的八卦新闻要好太多了,至少这是一个科学普及的过程。(本文首发于钛媒体创投家,作者|张翌楠 编辑|陶天宇)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