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489次阅读
没有评论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有别于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手机工业设计似乎已经找到了最成熟的解法。在时间的洪流下,顶着「智能」光环的手机演化为一个个承载着「全面屏」的方盒子,并且交互方式也变得趋同。

正如 iPhone 引领了智能手机时代,iPhone X 的出现也加速了手机「全面屏」的演化。

在 Jony Ive 提出「无边泳池」设计的同时,我们总是希望触控屏幕能够容纳所有的操作流程,让交互界面以易用性为先,不断抛弃那些拟物仿真的元素,全面向简洁平滑的方向靠拢,成就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扁平化样式。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基于尺寸越来越大的「全面屏」,智能手机上的实体按钮也在不断地减少,我们不再需要 Home 键等实体按钮,正如我们不再需要拟物化界面一样。

但你有没有发现,其实人类早已习惯了按钮,或者说,我们早已习惯了最直接的触觉反馈。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最直观的例子是当年 iPhone 7 系列身上的 Home 键,即便它只是一个不可按压的凹槽,但它依然提供了宛如已经按压下去并回弹反馈的物理振动,可谓以假乱真。

如今,我们依然会痴迷于振动反馈带来的拟真触感,在厂商的视角里,这种追求拟真感受的振动方案,被称之为「仿生触感」。

物理按键在消失,振动反馈在补位

我问 ChatGPT :第一个具有振动功能的手机是什么?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Motorola StarTAC. 图片来自:alvinfoo

它回答我说:是 1994 年推出的 Motorola StarTAC。而且更早在寻呼机身上,也已经开始通过内置马达的方式来提供振动功能。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可以说是从那时候开始,手机的振动功能就奠定了它的通知交互价值,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场合,通过振动的方式来提醒用户有新的消息。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当然,振动反馈的交互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不但可以通过眼睛获取视频和画面、通过耳朵获取声音、还可以通过触觉反馈获得感知。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 图片来自:iFixit

第一次让我对触感振动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2015 年首次运用在 12 英寸 MacBook 上的 Force Touch 触控板。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苹果在 MacBook 触控板原有的触摸和轻点外,引入了「重压」这一层新的交互,让这块电容式触控板变得更加轻薄的同时,反而带来了更深层次的交互方式。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当然,同年发布的 iPhone 6s 也基于这项技术带来了 3D Touch 交互方式。虽然 3D Touch 这项功能稍纵即逝,但隐藏于 iPhone 、AppleWatch 和 MacBook 内部的 Taptic Engine 仍延续至今。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基于 Taptic Engine 模块这颗横向线性马达所衍生出的一系列交互体验,的确让 iPhone 和 MacBook 获得了相对领先的加分项。

普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 的触感学教授 Hong Tan 曾高度评价 Taptic Engine 的效果:

这种点击感与「回弹」(tapped back) 十分相似,但据我目前所知 Taptic Engine 实际上是横向移动⋯⋯这做法十分聪明,因为人类皮肤在感知横向振动上,会比纵向的振动更敏锐。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一边砍掉实体按键,一边通过震动反馈等功能来代替按键带来的真实反馈,这看似是一种矛盾,但也说明实体按键带来的反馈是用户所需要的。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手指敲击玻璃面板的轻巧灵便,就算虚拟键盘不提供敲击声和反馈,也能熟练地使用手机打字和别人畅聊好几个小时。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可能有很多人都没有打开手机输入法的振动反馈,但在屏幕上使用虚拟键盘来打字,也想获得真实的敲击反馈,其实是对高效和精准的需要。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来自马萨诸塞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如果电子设备能够为虚拟键盘加入震动反馈的话,用户打字时准确性也会进一步提升。毕竟在完全平滑的虚拟键盘上,用户偶尔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按」下了一个按键。

触感反馈还可以应用于游戏身上,我们曾报道过一款在 App Store 上架的视频游戏《Florence》,开发者在许多细节处都引入了对应的针对反馈,例如刷牙时左右晃动的轻微阻力、把物品放到架子上时「咯噔」一下带来的坠落感、旋转按钮时齿轮转动的卡顿感等等。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游戏过程中,在拼图完成时,指尖会随着清脆的提示音而传来短促的回弹,视听观感和指尖触感同时一致地收获了大功告成的满足感;把旧物丢回瓦楞纸箱时每一下都配合了失重感,玩家的心也跟着一下下沉到谷底。

这些体验,我们都可以通过 iPhone 上的 Taptic Engine 来准确地感受到循序渐进的细腻情感,也是有别于传统游戏的交互玩法。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触感反馈应用于游戏场景的最佳例子,应该是 Nintendo Switch,它在可拆卸的 Joy-Con 手柄里加入了较大体积的线性马达,并引入了「HD 振动」的概念。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玩家在游玩游戏的时候,甚至可以通过 Joy-Con 仿真的振动反馈来感受到「盒子里小球的数量」和「挤牛奶」的手感,这无疑提升了游戏的拟真程度,为玩家带来更为沉浸的游戏体验。

仿生触感,是智能手机进阶体验的必要构成

一直以来,在宣传策略上,大部分手机厂商的侧重点都会放在外观设计、性能、拍照影像等等,很少会在「振动反馈」这些细节上浪费太多笔墨。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毕竟振动并非一个单纯靠文字和图片或者影音媒介就能够传达给消费者的功能,需要消费者亲自上手尝试之后,才会对手机振感的好坏有一个直观印象。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这也导致手机振感体验一直存在着较大参差,正如我们以前在文章里提到过的那样:大多数产品都不会对手机震动的强度和长度进行考究,不管是来电提醒,还是短信通知,亦或是按压虚拟按键,都只是强烈地「嗡!!!」一下,说白了就是敷衍。

所以时至今日,很多人仍然不喜欢打开输入法振动反馈,并且还有不少网友仍在微博上表示,手机振动是一个「到手关」的功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那些手机的振感做得不够「贴心」。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若是振感恰到好处,细腻之余还能带来一定的信息量,提升人机交互体验的话,那么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享受这份拟真触觉而带来的直觉感知。

因此,智能手机高级感的构成,也离不开触感上的交互。

印象里,是在 iPhone 6s 发布之后,细腻的振动反馈成为了智能手机行业新的追求点。犹记得在 2020 年初,微博上曾就手机打字振动声音是「嗡嗡嗡」还是「哒哒哒」而展开了热烈讨论。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似乎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手机厂商们开始将振动这件事情放上台面讨论,开始普及体验更好的线性马达,而消费者也开始对这个手机内部占据体积越来越大的马达有了更多关注。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比起以往体积小巧的转子马达和纵向线性马达,横向的 X 轴线性马达需要占用机身更多的空间,也曾是 iPhone 7 系列砍掉 3.5mm 耳机接口的一个「借口」,但 X 轴线性马达也在功耗、反馈的细腻层次等方面带来更大的优势。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单靠越做越大的 X 轴线性马达就可以带来仿生触感体验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除了器件品质和档次,触觉反馈算法的后期优化也同样不可忽视。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为大多数 Android 旗舰机提供振动马达元器件的 AAC 瑞声科技,也是全球首家发明并量产 X 轴线性马达的供应商,目前占据了约八成的线性马达市场,在消费电子感知体验领域其实也已经处于领先态势。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在自研硬件的同时,瑞声科技也意识到软件算法的重要性,于是这些年瑞声科技还组建了算法团队,推出了 RichTap 触觉反馈解决方案。通过软硬件的垂直整合,瑞声科技以全套感知解决方案为基础,也协同终端厂商一起打造全链路的拟真触感体验。瑞声科技声学电磁营销部总经理丁祥在仿生触感开放日上表示:

AAC 是致力于打通全链路 Haptics 能力的解决方案提供方,也可能是最懂 Haptics 交互体验的领导者。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在终端厂商的视角里,也有意愿去探索触感交互的深度。

今年开始强调「产品力优先」的一加,似乎很早就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线性马达这个零件身上,无论是定制化硬件还是软件的联合调优,都给到我们一种不遗余力的感觉。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最近,一加官宣与瑞声科技继续携手,共同成立「一加 & AAC 仿生触感实验室」,目的是联手打造更好的产品体验,共同推进安卓阵营的马达「仿生触感生态」从建立走向成熟。

如果没有了触感反馈,人机交互可能会带来一些阻碍,包括准确性降低、交互感和信息缺失、可访问性带来障碍等等。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为了让用户在虚拟世界中带来表达真实的触感,瑞声科技基于硬度、粗糙、速度、质量、弹性、韵律六大感知属性,从而构建「拟真触感」。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目前,CSA0916A 这颗 X 轴线性马达是 AAC 第四代技术的代表之作,也是在智能手机中实现拟真触感的硬件基础。它的体积超过 600mm³ ,稳态振动量 1.4Grms,覆盖 50Hz-500Hz 超宽频,并由一加 11 首发搭载。

瑞声科技触觉反馈用户体验专家王修越表示,感知属性的产生是由物理属性决定的,要满足拟真触感,既要在强度、频率、时长等方面有足够的上下限。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既要表达微风吹拂的轻微振感,也要还原电闪雷鸣的顿挫,就需要通过算法来精巧地控制强度和频率以及响应的时长。

算法还在不断地迭代,仿生触感的体验也朝着「拟真」的方向去提升。时隔八个月,CSA0916 这颗仿生振感马达再被一加 Ace 2 Pro 沿用。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常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在振动马达硬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全新发布的一加 Ace 2 Pro 也应具备相对更优的触感体验。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对此,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在 ACC 仿生振动开放日上自信地表示:

一加 11 发布的时候,我们说振感『未来一年,没有对手』。在 8 个月的调校优化之后,振感体验再升级。基于联合优化的全相磁路技术,Ace 2 Pro 将带来超过 500 个系统振动场景调校,还有那些『主流游戏』的高品质振感适配。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至于体验如何,只能留待发布会之后,亲自上手去感受一番才得以知晓了。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触感体验这件事和听感相似,都是比较主观的。但值得肯定的是,拟真的触觉反馈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用户可以因此获得更加沉浸的交互体验。

在屏幕不断取代一切的趋势下,按键的物理形式可能正在消亡,但按键作为一类高效的人机交互方式,足够简单和直接,依然值得厂商和开发者们去继续挖掘它的交互深度。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一加和瑞声科技选择的仿生触感方向,也算是为正在消亡的物理按键找到了一种新的交互形态,在消灭手机实体按键和提供真实触感反馈之间,取得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平衡点,这可能比讨论物理按键本身的存在价值更有意义。

当指尖传递而来的触感反馈足够真实的时候,或许我们就不会再过分怀念实体按键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