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光储,右手锂电:千亿低调温州富豪的新生意

434次阅读
没有评论

左手光储,右手锂电:千亿低调温州富豪的新生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华夏能源网

从去年11月17日巴厘岛G20峰会,到7月28日成都大运会,仅仅间隔了8个月零10天,印尼总统佐科接连会见了三名中国企业家。

佐科为何会如此密集的会见他们?

对印尼来说,这三名中国企业家太重要了,他们的企业在印尼均有规模不小的投资。这三人分别是:青山实业董事局主席项光达、振石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毓强、华友钴业董事长陈雪华。在各自领域内,他们均是当之无愧的“扛把子”。

项光达的青山集团,2022年营收高达3680亿,位居《财富》世界500强第238位,连续第四年上榜。青山集团是全世界最大的“镍”生产商,拥有全球18%镍市场份额,是绝对的龙头;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厂商,2022年产能超过1000万吨。

作为温州商人的典型代表,项光达超乎寻常的低调。实力堪称世界第一等,但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却搜不到他,甚至是在温州之外,都很少有人听过他的名字。这不,在新能源领域,项光达在不显山不露水之间也做出了大手笔布局。

在储能领域,青山集团2017年成立了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瑞浦兰钧”),主营锂离子电池。2022年瑞浦兰钧动力电池装车量已排进前十,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三。6月底,瑞浦兰钧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在光伏领域,青山集团投资了户用储能及光伏逆变器制造商麦田能源。麦田能源2022年营收突破20亿元,成立仅4年就跑成了估值超百亿的“独角兽”。目前麦田能源已踏上IPO征程,上市辅导备案获证监局受理。

从传统行业跨界新能源,项光达已手握两张“王牌”,能否华丽转身充满看点。

“买矿第一人”掘金新能源

“筑万仞青山,炼百年不锈”。这是青山集团成立后不久,出自项光达本人的题词。

青山集团早期的业务并不是镍,而是不锈钢。即便当前镍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镍这一金属资源需求量最大的,还是不锈钢行业,全球镍消费的70%都由该行业包揽。

我国虽然是钢铁大国,但不是镍大国,不锈钢产业发展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和锂电池企业斥巨资投资购买锂矿的逻辑一样,为解决镍不足的问题,项光达早在2009年前后就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远赴印尼买镍矿,以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彼时,青山集团在中国不锈钢行业还排不上名次,但面临的局面是一样的——自2005年起,钢铁产能就严重过剩。大量钢厂老板纷纷谋求新出路,选择搞地产与金融的不在少数,而项光达却成了“少数派”,成了国内主动去印尼建镍冶炼厂第一人。

2008年,项光达悄悄摸到世界最大镍矿出口国印度尼西亚,花重金抢下4.7万公顷的红土镍矿。由于镍金属原料占到不锈钢的生产成本的一半以上,凭借手里的镍矿,项光达避开了国内钢铁利润率4%的激烈竞争,从成本端打开了新局面,节约了不锈钢生产20%-30%的成本。

随后几年,项光达在印尼、印度、津巴布韦等海外各国四处买矿,尽管买镍矿最初的动机是“守住青山钢铁”,但随着对上游资源的掌控,他一步一步逼近了“世界镍王”的位置。

项光达本人也没有想到,布局镍矿这一大手笔,成了青山集团“翻盘”的决定性一步,更是为其后来入局新能源赛道埋下了伏笔。

锂电池是新能源行业最火热的赛道之一。锂电池的主流路线有两种——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种技术路线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平分秋色。

镍是“三元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主要作用在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能量密度则直接决定着电动汽车续航的长短和储能电站的容量,是锂电池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锂电池的“高镍化”是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锂电行业对上游镍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手握优质镍资源的青山集团,因此备受热捧,宁德时代、华友钴业、格林美、上汽集团等新能源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纷纷来寻求合作。

火爆的锂电产业让项光达看到了另一扇财富大门。他决定打造一个与不锈钢产业并驾齐驱的业务板块。

2017年,青山集团开始着手布局新能源业务,以锂电池材料为切入点,逐渐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力图打造“镍钴矿产资源开采—湿法冶炼—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应用新能源全产业链”。

青山集团实体业务规模颇为壮观,但在资本市场则颇为低调。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尽管青山系旗下有青山控股、上海鼎信投资、青拓集团、永青集团、永青科技五大集团,下辖300余家子公司,但至今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一切都在2023年发生了悄然改变。

今年6月底,青山集团旗下锂电公司瑞浦兰钧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招股书;一个月后,储能“黑马”麦田能源发布消息称,公司上市辅导备案已经获证监会受理,标志着其距离挂牌上市又近了一步。无论谁能成功“上岸”,项光达都将收获人生中第一家上市公司。

双箭齐发竞跑IPO

成立于2019年的麦田能源,在成立之初就得到了青山集团的战略投资,接近青山人士还将其称为“青山集团新能源事业部”。

站在“巨人”肩膀上、背靠世界500强,麦田能源底气就不一般,其曾公开表示,“我们在成本控制、市场开拓、全球扩张方面均获得青山集团的大力支持。”

2022年,麦田能源营收突破了20亿元。目前,麦田能源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逆变器和储能电池领域,实现了储能逆变器100万套,储能电池100万套产能。产品规模和生产能力已跻身进入户用储能行业全国前列。

今年5月,麦田能源完成了超10亿元的Pre-IPO轮融资,估值迅速飙升至超百亿元,由此入选《福布斯2023上半年全球新晋独角兽》榜单。业内人士预测,如果一切顺利,资本市场或许将在2024年迎来这只储能独角兽。

从成立到冲刺IPO,麦田能源仅仅用了4年。相较之下,瑞浦兰钧的IPO之路则坎坷了很多。但论起业务实力来,瑞浦兰钧则要扎实更多。

首先,在锂电行业,无论是储能电池还是动力电池,瑞浦兰钧出货量均稳居前十。

瑞浦兰钧的前身是成立于2017年的瑞浦能源,是青山集团在新能源领域布局的首家企业,主要领域是磷酸铁锂电池制造。2020年7月,青山集团又成立了一家主攻三元锂电池的企业——兰钧新能源,兰钧新能源在2021年8月被瑞浦能源收购,后于2022年4月更名为“瑞浦兰钧”。

新公司专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和储能电池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2019年4月,成立仅两年后就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批量交付。

与麦田能源一样,背靠青山集团的瑞浦兰钧,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及供应链优势。此外,瑞浦兰钧还计划借力青山集团在东南亚、南美洲、欧洲等地建厂,以扩大产能。

值得一提的是,麦田能源也是瑞浦兰钧的下游客户之一。瑞浦兰钧在其招股书中披露,“青山集团业务的广泛覆盖未来将为我们提供广泛的合作机会。”

瑞浦兰钧2022年在市场上进行了三轮融资。截止IPO前最后一轮融资来看,投后估值达到303亿元,估值超过了当前炙手可热的储能明星海辰储能(点击查看:《“奔跑”的海辰储能:输不起的IPO》)

左手光储,右手锂电:千亿低调温州富豪的新生意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这已经是瑞浦兰钧第二次递交招股书。早在2022年底,瑞浦兰钧就曾尝试港交所上市,但因招股书“失效”而落空。

二度闯关,港交所质疑它“连续三年高额亏损”。招股书显示,瑞浦兰钧在2020-2022年期间的收入分别为9.07亿元、21.09亿元和146.4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301.9%。净利润为-5327万元、-8.04亿元及-4.51亿元,3年累计亏损超13亿元;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77亿元、-19.57亿元、-22.30亿元。

也就是说,瑞浦兰钧产能扩张所需资金,并非自给自足,而要靠青山集团“输血”,输血资金高达80亿元。

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总靠母公司输血也不是事,寻求外部融资(包括IPO)自然就必选项了。但IPO能否冲刺成功,也仍存在未知数,因为其杀入的是一个险恶异常的红海市场。

锂离子电池行业尤其是动力电池市场,市场集中程度很高,前十大生产商占2022年中国总装机量的90%以上。按照2022年的市场数据,排名第一的宁德时代市场份额48.2%;排名第二的比亚迪市场份额23.5%;瑞浦兰钧5.1GWh的装机量,仅占1.7%的市场份额。

麦田能源和瑞浦兰钧,在冲向资本市场的路上,依然充满变数。项光达的敲钟时刻,可能还要再等一等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