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综二创的趋势,看音乐领域专业的价值回归

459次阅读
没有评论

从音综二创的趋势,看音乐领域专业的价值回归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读娱,作者 | 蒜香啫啫角

《乐队的夏天3》播出三期,节目中的首轮竞演有了结果。作为有前两季打底的综N代,《乐夏3》在我们的预期中本应在这个时间节点收获一次热度高光,目前来看还没发力出来。

不过有意思的是,围绕《乐夏3》的许多二创内容却保持了过往的市场水平。在B站上,表情银行、叨叨冯聊音乐等音乐从业者的相关视频,基本都有10万左右的播放量。

互联网改变音乐行业的这些年中,由于听歌的选择权“下放”给了每个人,乐评人、电台等有一定音乐专业性的传播助力逐渐失去了市场作用,这本身继承了互联网“平等”的理念,不过近两年在音乐领域“专业”的价值似乎有了回温的趋势,这对于我们的音乐市场来说或许是一个好消息。

从Reaction到乐评越来越多人看,别人看音综

在《乐夏1》播出同期,由表情银行乐队与其两位德国音乐友人共同制作的内容《德国乐迷看乐夏》在b站上被关注,上线即巅峰达到了65.5万的播放量,因为“德夏”收获了大量网友好评,“日夏(日本音乐人看乐夏)”这样的衍生二创内容也开始出现。

从音综二创的趋势,看音乐领域专业的价值回归

“德夏”的内容本质上是一种Reaction视频,记录两位德国音乐人看《乐夏》的过程,听他们对每个乐队的评价,顺便聊聊他们喜爱的乐队,这样的内容十分充实,既有观看反应,又有“知识点”一样的额外音乐分享,还有朋友间的嬉笑氛围,这是“德夏”受到欢迎的大致原因。

更深一层的原因是,Reaction视频往往更易与用户形成共鸣,反过来说主动搜索Reaction视频的用户是奔着找共鸣目的的,看着视频里的人和自己有同样的反应、同样的观点,认识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是Reaction视频逐渐流行的主要原因,而这一点在音综上有更明显的体现。

像是在《乐夏3》第二期播出后,竞演结果与一部分乐迷内心期待有所不同,而制作“德夏”的表情银行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受众期待德国乐迷的反应,那一部分在节目中失望的观众,希望感受到自己不孤单,现实情况也是,在对应节目的这期Reaction内容放出几小时后,该视频就达到了6万+的播放量。

其实,从用户期待“德夏”的声音中也能看出,“德夏”受欢迎的另一层原因是专业性,这也是围绕《乐夏》的高播放量二创视频的共同点。

“德夏”中的主角与配角都是专业音乐人,叨叨冯聊音乐账号的介绍是打击乐博士、首位华人百老汇全职演奏家,坏蛋王师傅则是乐评人王硕的账号,他们在谈论音乐方面相比普通人有更多的专业视角和观点。

像是叨叨冯更偏向从鼓的、技术的角度去评价音乐作品,前段时间他对热歌《罗刹海市》的分析收获了39.1万播放量,王硕则更多从专业视角、市场情况进行延伸的分析,不局限于音乐作品本身,这些专业性也拓宽了用户欣赏音乐的思路。
从音综二创的趋势,看音乐领域专业的价值回归
当然,我们提到的这些二创内容本身和《乐夏》的调性有关,在市场上音综大多以流行音乐为主要题材的时候,《乐夏》跟偏向摇滚乐,其会更易吸引到一些深度乐迷,他们对于专业的声音有更多的需求,音乐之于他们不是一个单纯的BGM,这也是为《乐夏》二创视频中有专业性的内容比其他音综更多的原因。

从音综二创的趋势,看音乐领域专业的价值回归

现在,人们想听到更多专业的声音

正如开篇所说,在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听什么的时代来临后,专业人士在音乐传播上的话语权降低,他们在哪首歌会成为流行上不再具有绝对的影响力,这也是如今市场上追随流量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在前些年,专业人士的“失声”并没有引发多大的议论,因为人们能听自己喜欢的歌,并且亲自用行为让他们流行,这个过程是愉悦的,乐评人成为了音综的工具,制造话题性与矛盾点的工具,这让一部分乐评人甚至遭到了全网的抵制。

但就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市场自然选择出来的音乐与黄金时代的参差后,“专业”似乎又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豆瓣上《乐夏3》的评论中,有不少人提到了乐评人镜头变少了,包括张亚东的讲话镜头也少了,其实就是希望了解专业的人怎么看待舞台作品,这在过去是少被提及的期待。

而在综艺之外,许多音乐类视频内容也在因专业感而被关注。B站UP主周杨HOPICO虽然不是音乐人,但曾经电台DJ的工作经历让他的内容更聚焦在音乐分享与音乐本身上,主观感受层面的分析文案往往给他的视频加分,而技术维度上的分析也他的感受逻辑自洽,只是分享好歌的初衷让他积累了148.7万的粉丝,从业余爱好转变为了全职自媒体人,自己的视频内容也从电台式的歌曲分享拓展出了音乐人专访,陶喆、吴青峰等知名音乐人都到他的节目做客。

另外的一位外国UP主,JoeCreator做的则是Reaction类音乐内容,主打外国专业音乐人听中国音乐的题材,其每期视频播放量都不俗,评价周杰伦的视频达到518.9万播放。在Joe的视频中,除了看他的反应与评价,Joe说着说着就弹起来也是一大亮点,这时往往会有“喏,这就叫专业”的弹幕刷屏,年轻人很爱看专业人士分析优秀音乐作品的过程。

在音乐领域专业的声音越来越多的被关注,说明了市场的需求出现了变化,人们开始想要了解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好在哪,这份来自市场的好奇正可能是我们的音乐市场走向新拐点的开始。

尾声

许多乐迷都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当有效听歌量积累的足够多,对于常规流行音乐的接受度就会降低,简单概括就是音乐审美上的变化。

纵然,从当下热门榜单来看,大众市场的有效听歌量没有多大,榜单上的音乐类型并不丰富,但审美疲劳的情况已经显现出来,说华语乐坛要完的言论,对年轻“网红”独立乐队的追捧,都体现了这一点。

大众市场的音乐审美教育只能一步一步来,但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在乎专业的声音,好奇音乐制作过程中创作者的思考,这种趋势正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市场对音乐作品要求的提升,标志着专业的价值将重新回归,这对于华语音乐市场而言总归是一种发展的正向推动力。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