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国际金融报首届金融科技创新论坛暨2023中国金融科技十大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京隆重召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宣布论坛开幕并致辞。
本场论坛嘉宾阵容豪华,内容精彩纷呈。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科研高校等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格局、新科技、新金融”这一议题,解读政策趋势,展示经验成果,共同推动金融科技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科技生态和产业健康发展,今年上半年,国际金融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23中国金融科技十大年度人物”和“2023中国金融科技创新优秀案例”评选,并在论坛现场予以一一揭晓。
以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引领的创新科技,正在改写传统金融业务格局和发展模式,还将深刻改变金融业态,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制高点。
与会人员表示,无论是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工作效能的提升,还是广大用户获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安全性,都离不开金融科技的良性发展和关键支撑。随着数字技术日益成熟,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加快金融科技发展、深化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在与会人员看来,金融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以金融科技的良性创新促进金融健康发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努力在服务实体经济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在开幕演讲中指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紧迫的任务。金融科技是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水平的重要创新实践,能够广泛而深刻地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但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的金融科技水平也有待提高,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规范,在螺旋式的上升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认为,当前正处在信息化和智能化交叉发展阶段,利用数字化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他建议,在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应该重点抓住生产工具的形态升级、劳动者的机器人化以及新型材料三方面,充分释放生产力。
数据演进,提供资本来源
金融科技作为以技术驱动的一种金融创新,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关键引擎。金融科技附和经济发展的节拍,既面临着不断涌现的问题,也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文仲在演讲中提到,数据作为一种核心要素资源,虽然具有普遍的使用价值,但资产属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只有实现确权、流通和交易后,才会从社会资源转变成可以量化的数字资产,后续通过进一步金融创新,进而演变为生产性的数字资本,真正释放其内在价值。
他认为,数字的资产价值挖掘将大大提升社会经济资本水平,提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原始数字资源、到数字资产、再到数字资本的不断演进,正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也将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资本来源。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高级顾问张光平表示,“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是一个双向良性循环的过程。前者是指科技在金融业的应用,以提高金融业经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后者则是强调科技对经贸的影响,进而延伸到对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的金融业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在研究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双向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科技度量”。没有科技的度量结果,科技本身及其主要领域的进展都难以把握,对经贸、金融等的影响就更难以达到精准的程度。只有通过科技度量,才能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创新的动态,为提升科技自主能力提供支撑。
拓宽边界,践行普惠金融
今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也就是俗称的“民营经济31条”;紧接着,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8条举措,聚焦促进公平准入、强化要素支持等,而民营企业正是主要被支持的领域。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桓玉珊在主旨演讲中呼吁,多部门共同发力为民营经济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他表示,民营经济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一些痛点。贷款难的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始终没有得到全面解决。“希望金融行业能把民营企业的发展作为主体要素,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为国家经济发展付出更多力量”。
针对备受关注的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坦言,普惠金融难做的直接原因在于,传统金融机构触达普惠金融的客户难度较大,为其做信用风险评估难度更大。
他表示,以数据支持的信用风险评估,为改善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途径。“最突出的是,可以为很多过去不符合传统银行贷款标准的客户提供信贷服务。这其实是在原来信用基础上创新发明了一种数字信用,这些客户本来是有信用的,只是传统方法不能很好地把信用发现或者识别出来。”
江苏苏宁银行首席信息官黄进表示,只有数字金融能够触达更多的普惠小微客户,使普惠金融服务更具持续性。同时,数据化管理经营能倒逼金融业员工提高自身能力,提升普惠金融的效率。“各种各样的大数据技术,能够让我们一家小银行也能够服务到像一千万量级的客户”。
创新先行,统筹发展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表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和金融业安全的重要控制阀。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必须把金融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大型国有金融企业致力于推动金融科技迈上新台阶,成为金融科技自主研发的先行者、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和前沿科技应用转化的领航者。
在他看来,当前金融发展和安全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方面,大型国有金融企业肩负着更多的使命和责任,应该在金融科技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勇立时代潮头,站在创新前列,进一步发挥带动和表率作用。
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石璞玉围绕国有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金融使命进行了分享。他表示,数字化转型是经济发展抛给企业的挑战,而金融机构的天职就是服务经济和实体企业。在这种背景下,要提供与企业禀赋和未来发展方向相契合的服务,这对传统金融机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下,要想为企业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就要求技术的升级。石璞玉举例称,“在内蒙古给牧民授信时,我们就做了牲畜的活体抵押,这是非常难做的。但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牲畜的生理指标进行侦测,我们就把它变成了稳定的抵押品,很好地给牧民提供牧业贷款。”
人机协同,提升服务温度
人工智能技术在信贷风控等业务领域已经全面铺开,彻底改变了银行此前信贷风控的传统模式。不过,数字金融在银行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金融科技施展手脚。
眼见大模型崛起,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珠海金智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廖万里在圆桌论坛中指出,金融机构会步入人机协同的创新组织,人类员工与数据员工携手同行。“数字化的转型不是冰冷无情的,而是对内对外都能提升服务温度”。
他表示,通过科技让金融行业实现转型,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能让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个人与企业,从而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让金融服务更有效率,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
慧安金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铃也认为,数字化技术赋能金融业务发展的核心是人机协同。目前,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还不能完全自主决策,它们更像是工具箱里趁手的工具,辅助银行客户经理或管理人员决策。因此,人机协同非常重要,业务专家的推理与人工智能的提示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应对挑战。
“我希望可以人机协调,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为我们整个金融行业保驾护航。”黄铃表示,从数据驱动业务到人机协同,都是数字金融以及数字化技术赋能金融业务发展的核心。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