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第二城之争”:不是宜宾慢了,而是绵阳快了

449次阅读
没有评论

“四川第二城之争”:不是宜宾慢了,而是绵阳快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未来城市研究

它们的增长速度,都超越了省会成都。 

绵阳与宜宾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重新拉开。

2023上半年,绵阳以8.5%的GDP增速,继2022年之后,再一次力压宜宾

在此之前,两座城市围绕“四川第二城”的争夺,已经持续多年

其中,绵阳已在全省第二位置上坐了超过20年,但宜宾凭借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一度逼近绵阳。

尤其是在2018~2021的四年间,宜宾的GDP增速都在绵阳之上。

当时,甚至有观点认为,宜宾超越绵阳,成为新的“四川第二城”,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在今年上半年,绵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5.5亿元,与宜宾的1571.2亿元,仅仅相差200亿元

但是,在2022年,绵阳以5%的GDP增速,重新反超了宜宾的4.5%,今年上半年后又继续将差距不断拉开,这意味着,未来的竞争局势将更加复杂激烈。

“四川第二城之争”:不是宜宾慢了,而是绵阳快了

不是宜宾慢了,而是绵阳快了

差距重新拉开的根本原因,不是宜宾慢了下来,而是绵阳快了起来。

在2023年上半年,宜宾的增速为6.4%,增幅仅次于绵阳和凉山,居四川第三,比全省的平均增速5.5%已经高了一大截。

然而,绵阳却正是最耀眼的那匹黑马,以惊人的8.5%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正是得益于这一增速,绵阳GDP规模也反超云南曲靖,成为了西南地区的第六大城市。

绵阳增速为何如此之快?

最核心的原因是,以科学加持产业,以创新驱动发展,最终厚积薄发,通过独特的产业优势,促成了经济的起飞。

绵阳的科学底色,可追溯到新中国建国之初。

早在“一五”时期,国家就已在绵阳布局电子信息产业;三线建设期间,作为川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枢纽,绵阳进一步奠定了中国重要的国防军工与科研生产基地的战略地位。

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更是批准绵阳建设了当时中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城。

到如今,绵阳科技资源的富集程度,已经远超西部绝大多数城市

绵阳有28名两院院士,占四川省近一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空管监视与通信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25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5.6万;绵阳中学、南山中学,绵阳实验高级中学等多所国家重点中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5所、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在2022年,绵阳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达7.15%,是四川省均值的三倍多,更稳居全国前列,甚至高于首都北京。

绵阳也有自己的烦恼

一是科技资源大量集中在军工领域,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所局限。

二是产业支柱单一,这导致新世纪以来,随着长虹集团发展乏力,绵阳的增长一度放缓。

但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绵阳逐渐走出困局,不断提速

在科技体制方面,作为国家重大改革试点集聚地,绵阳“十三五”以来,承担了国家改革试点71项,其中,“全国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等科技改革都有效地打破了传统体制桎棝,释放了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

2022年,绵阳进一步制定了《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绵阳市加快集聚创新人才十条政策措施(暂行)》等政策,在四川省率先推出科研助理等创新制度,全方位构建“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化”全过程创新链,打通创新供需“两端”,为科研转化和产业转型持续赋能。

在产业政策上,绵阳也深入实施了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和科技企业雁阵培育等扶持计划,不断壮大创新主体。

截至2022年,绵阳已有高新技术企业超700家,其中瞪羚企业达到14家。

在2022年,四川省入围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的公司共4家,其中长虹、九洲都来自绵阳。

而就在今年5月11日,绵阳市还进一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十条政策(试行)》,明确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统筹用于支持创新主体引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环境优化、创新创业等,全方位激活科技创新。

此外,绵阳也不断将科研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招商引资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加速优化

仅2023年上半年,绵阳就累计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66个、金额1639.42亿元。招商引资中,绵阳紧盯新赛道,深化“一院所一平台一园区”模式,吸引产投资本和优质企业落地绵阳,成功签约新赛道产业项目41个、签约金额594.24亿元。

在绵阳二环路西段,几年前还是一片荒芜,现在已经标准厂、综合研发楼、商务服务中心林立。

5月6日,占地面积337亩的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在此正式开园,京东方高端模组等36个项目纷纷落户,开园当天签约金额就达219.51亿元。

仅仅6天后,总投资60亿元的天回航天科技园项目和未来宇航空天产业项目也在绵阳集中签约。这两大项目落地,将填补绵阳太空服务和空间飞行器产业空白,绵阳就此锁定“新赛道”,加速构建产业链,带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荒芜变产业园区,“链主”企业、大型项目落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这样的奇迹在绵阳不断上演。激光技术应用、机器人等新赛道产业不断壮大,新型显示、无人机等产业集群更已入选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2年,绵阳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440亿元,从2023年上半年的发展势头来看,这个数字还将不断扩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绵阳的GDP增长,只是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结果,而这样的增长,不但速度快,而且具有充沛后劲,还有望持续提速,未来不可限量

宜宾狂飙:第二城争夺仍有悬念

当然,绵阳的“四川第二城”位置,也并非绝对不可撼动。

因为宜宾的发展速度,同样令人惊叹

2021年,宜宾已提出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00亿元,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与此对应的是,2016年到2022年,短短6年时间内,宜宾的GDP已经从1653亿元飙升到3428亿元,翻了一番有余。

惊人增长的背后,是宜宾从“中国酒都”到“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的产业跃迁

2016年10月,宜宾市第五次党代会作出“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决策:

一方面,持续巩固提升以“一黑一白”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一白”是五粮液为龙头的白酒,“一黑”是煤炭及煤化工)。

另一方面,着力培育壮大以“一蓝一绿”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一蓝”是智能终端为主的数字经济新蓝海。“一绿”是以动力电池为主的绿色新能源)。

虽然面向新兴产业,宜宾的科研底蕴比不过绵阳,但宜宾也有自己的独到优势

一方面,宜宾靠近电池生产原料,拥有丰富且低价的绿电;另一方面,宜宾拥有优越的航运条件,畅通的水运可以低价将产品以较快的速度送至东部沿海地区。

同时,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科研实力弱的情况,宜宾也以强大的魄力和缜密的计划,实现了快速地赶超。

在提出“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决策的同年,宜宾就组织编制完成了轨道交通、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和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规划,并正式提出打造宜宾大学城和宜宾科技创新城,为宜宾新兴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2016年之前,宜宾仅有1所普通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

现在,宜宾市已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以及全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引进工作站7个、产研院13家,建成省级及以上研发(孵化)平台137家。并有7所省属本科高校新增入选12个国家级、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有在校大学生9万人,在校中等、高等职业技术学生8万人。

“四川第二城之争”:不是宜宾慢了,而是绵阳快了

从新能源链主——宁德时代花落宜宾,到超过80家动力电池产业知名企业先后落户,随着宜宾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逐渐形成,这座“万里长江第一城”也已经开始一路狂飙。

“第二城”争夺战能否改变“一城独大”?

综合来看,无论是绵阳还是宜宾,近年来发展势头都十分强劲,谁能成为四川省第二城还得留给时间作答。

当然比起探寻绵阳、宜宾谁能拿下第二城称号,我们更期待看到新城市迎头赶上,加入第二城争夺

绵阳和宜宾两城GDP高速增长背后的许多相似之处,都值得其他城市学习:

其一,皆注重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其二,重视科研实力提升,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既符合国家对于四川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定位,也突破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天花板,打开了新的蓝海。这些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学习。

除了探索发展新路径,总结发展经验外,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也能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造就积极向上的活力和氛围。

长期以来,四川的经济版图,一直是一城独大的失衡之局。

省会成都的GDP,在2022年已首次迈上2万亿元的大台阶。

而排名其后的绵阳、宜宾、德阳、乐山、泸州、南充、达州等市州,却全都还没有突破4000亿元的关口。

对于四川来说,要打破一城独大局势,一定需要有更多次级城市发展起来

去年以来,四川已经提出“五区共兴”战略,致力于打造“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相互促进”区域发展格局,着力壮大次级增长极、培育新兴增长极,通过“一中心一方案”推动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提升乐山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实现次级跨越。

尤其是区域副中心,除了自身发展外,还需要考量其辐射带动作用。

如何担起副中心称号,需要这些城市积极思考探索,寻找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来看,绵阳和宜宾已率先迈出这一步,而他们营造出的积极向上的活力和环境也不断影响激励着后来者。

未来“四川第二城”的争夺战,能否为改变“一城独大”的格局创造新的契机,带动更多地区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可能性。

毕竟,百花齐放春满园,一花独放不是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