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车圈能见度,作者 | 古月
随着东风汽车集团竺延风的卸任、一汽集团徐留平的调任,上汽集团(600104.SH)陈虹成为中国国有三大汽车集团老一辈掌门人中,唯一在任的董事长。
陈虹在上汽集团任职已超过40年,掌舵这艘大船也有9年的时间。本该选择退休的他,如今依旧奋斗在前线,或许是为了在中国汽车产业变革最激烈的当下,再搏上一程。
纵观陈虹在任期间经历了中国汽车产业崛起、合资品牌蒸蒸日上,到自主品牌崛起、不断侵蚀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再到国内新能源汽车百花齐放、神仙打架,上汽虽然身为中国汽车产业老大哥,但也早已不能高枕无忧。
在最新披露的半年报中,上汽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3265.5亿元,同比仅增长3.3%;实现归母净利润70.9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下跌7.2%。上汽的盈利状况,似乎紧张了起来。
按照国企60岁退休的惯例,1961年3月出生的陈虹已经是超龄任职,因此大概率会在明年正式退任。在离退休短暂的时间里,陈虹还能“力挽狂澜”吗?他的继任者将面临中国汽车产业有史以来最卷的时刻。
01 坚守者
从1997年担任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到2014年担任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上汽集团管理层已有多年的任职经验。
在这期间,陈虹亲身经历了我国每年乘用车零售销量从156万辆到2000万辆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上汽集团成为了汽车界老大哥。
彼时,我国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长还有空间。2014年-2017年,国内乘用车零售销售量从1970万辆增长到了2474万辆,上汽大众的销量也从2010年的80万辆增长到2018年的207万辆,合资品牌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刚上位的陈虹也没闲着,立马开启了内部人事变革,寻求激发组织活力。王晓秋、张海亮等高管晋升集团副总裁,前者曾任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总经理和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后者则曾任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结果也没让陈虹失望。上汽集团的营业收入从2014年的6300亿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8876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014年的280亿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360亿元,整车销售量也从2014年的562万辆增长至2018年的705万辆。
尤其在2018年,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寒冬,国内汽车市场出现了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年度负增长,全年国内市场销售整车2814.6万辆,同比下降3.8%。而上汽却稳中有进,实现了逆势增长。
然而,增长仿佛在2018年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2018年开始,上汽集团的销量逐年递减,到了2022年仅为530万辆。与此同时,上汽集团的营业收入也从2018年的9022亿元跌至去年的7441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018年的360亿元跌至去年的161亿元。
为何曾经的“老大哥”挺过了2018年的寒冬,之后销量反而不振?
原因其实很简单。随着自主品牌的发力,已经逐步对15万元以下的市场发起攻势,还顺带拉低了合资品牌的价格。正是在那几年,许多传统车企纷纷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投入,逐步改写了人们对于“国产车”的认知。
以长安汽车为例,其在经历了2018年-2019年合资品牌断崖式下跌后,奋力发展自主品牌,成为大型汽车集团中率先摆脱合资品牌依赖的企业,推出的CS系列和UNI系列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长城汽车也在那期间将哈弗品牌推向巅峰,打造了有“国民神车”美誉的哈弗H6。
反观上汽,合资品牌的市场空间不断被瓜分,自主品牌荣威和名爵尚未打出市场影响力。
到了今年上半年,情况进一步恶化。根据产销快报,上汽大众上半年销量50万辆,同比下降12.42%;上汽集团整车上半年共卖了207万辆,同比下降7.28%。
陈虹也自然感受到了危机,着手决定关停燃油动力总成工厂,并在职工代表大会上,让智己汽车CEO蒋峻,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飞凡汽车CEO吴冰等签下军令状,展示向新能源转型的决心。
纵观陈虹掌舵上汽集团以来的功绩,离不开中国乘用车汽车市场整体增长、合资品牌日益昌盛的大背景。如今市场逐渐饱和,自主品牌不断蚕食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又将内卷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陈虹想要带领上汽重回巅峰,尚有难度。
02 破局者
其实,上汽在新能源战略规划层面一开始并不落后。陈虹上任当年表示,上汽集团要继续保持在新能源、互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的优势,并在集团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
在今年4月上海车展期间,上汽集团发布“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的占比将达到70%。
不过,目前来看,上汽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依旧有一些问题。
目前,上汽集团旗下新能源品牌销量最好的依旧是五菱宏光MINI,7月销量为15499辆。虽然销量不错,但是这款车的盈利能力实在堪忧。日本名古屋大学曾专门拆了一辆3.88万元的五菱宏光MINI EV,他们推算这款车的成本大概是2.69万元,单车利润很低。
因此,五菱宏光MINI这款车对于上汽集团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抵消掉卖燃油车带来的负积分,并不指望过多盈利。
再来看看大众ID系列,上市以来关于车机系统的问题似乎就没断过,车机频繁断网、频繁启动,各种故障码随机出现,导航、娱乐系统不能使用,大小屏幕双黑,倒车影像消失,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失效等,不由让消费者质疑大众能否造好新能源汽车。
上半年,上汽集团ID.家族累计销量为28100辆,虽然已经成为“合资品牌电动车销冠”,但是和头部新势力的销量相比,依旧有很大距离。在7月,理想交付量已经突破3万辆,蔚来交付量也达到了2万辆的水平。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焦点会逐步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这也逐步成为行业共识。其实,陈虹在很早之前就认识到了智能化发展对于汽车产业的重要性。
在上任之时,他就提出汽车“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概念,并在当年与阿里巴巴签署了“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汽车及其生态圈,只可惜后来很多人只记得他提出的“灵魂论”。
不过,不能忽视的是,随着近年来国内新势力在自动驾驶的布局越来越深,智能化将会成为下一阶段车企之间竞争的制高点,在此方面功能落后的车企掉队风险更大。
与此同时,为了摆脱对高级地图的限制,许多车企开始AI代驾模式,即针对高频通勤线路进行学习,进而实现没有高精地图的辅助也能实现高阶智驾。
上汽集团也意识到了自动驾驶对于当下高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在清华科技园举办“IM AD DAY 智己汽车智能驾驶发布会·清华篇”期间公布了其NOA智能驾驶方案路线图:
2023年4月首城落地高速NOA,预计年底辐射全国333城;2023年4月开启内测城市NOA,10月在上海正式公测;2023年4月开启内测去高精地图NOA,9月开启公测;2024年迅速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2025年将迈入Door to Door(全场景通勤)时代。
可以看出上汽旗下智己品牌正在加速布局自动驾驶,并且从速度来看并不比头部车企有明显差距。智己作为上汽旗下高端纯电品牌,智能化卖点竞争无疑是核心竞争力。当然,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还需要时间考验。
03 突围者
受到销量下滑带来的影响,上汽也不断被曝出风波。之前6月有人曝出,上海汽车变速器公司正在裁员。截至5月底,已经有约300人签署协商离职协议或办理退养。除此之外,上汽大众位于上海安亭的第一工厂也被传永久关停。
屋漏偏逢连夜雨。汽车产业又迎来了年内第二波降价潮。
从7月开始,极氪降价3.7万元、哪吒汽车降价4.9万元、零跑降价2万元、奇瑞降价1万元、欧拉降价3万元。进入8月以来,汽车行业价格战依旧没有停止,而且“变相优惠”越来越多,如增加权益、保险补贴、置换补贴等。
为了稳住销量,上汽也加入到降价的队伍中。上汽大众宣布,8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旗下9款SUV车型降价,最高综合优惠6万元,部分车型还可同时享受5年零利率、最高8000元置换本品或增购补贴等福利政策。
其中途昂家族最高综合优惠6万元,2023款途观X最高优惠3.5万、新途岳最高优惠3万元。6月13日刚刚上市的朗逸新锐最高优惠2万元。
除了传统燃油车型之外,上汽大众合资纯电品牌ID.系列也跟上降价步伐,ID.4 X 2023升级款最高综合优惠4.2万元,ID.6 X 2023升级款最高综合优惠5万元。
销量萎靡,又遇上中国汽车产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降价潮,上汽集团在未来或许将面临更大的利润压力。
《车圈能见度》认为,在中国汽车产业竞争最激烈的时刻,上汽集团更应该把精力聚焦于补短板、塑造卖点上。
在补短板层面,大众集团为上汽开了个好头。最近,大众拟将投资7亿美元入股小鹏,小鹏则将与大众合作开发2款基于小鹏G9平台的车型,并为大众提供智能网联及智能驾驶软件技术。
众所周知,大众ID.系列的车机问题一直被广大消费者所诟病,也成为让前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下课的原因。选择与小鹏合作,弥补在智能化方面的短板,或将解决大众ID.系列在软件方面暴露出的问题。
除了大众之外,上汽旗下的许多品牌在软件层面依旧有短板。尤其是对于旗下的合资品牌,或许在软件层面令上汽集团难以解决。在中国汽车产业漫长的历史上,一直是外资提供技术,如今在汽车产业变革时代,外资似乎有些“不思进取”,在软件的塑造上进展缓慢,上汽应该逐渐扛起大梁,针对合资品牌主动进行智能化改革塑造,按照中国最卷的标准进行反向输出。
在卖点塑造层面,上汽也的确有不足。如今,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基本已经把能想到的卖点都做了出来,并且牢牢占领了消费者的心智。比如提到平价新能源汽车,就会想到比亚迪;想体验自动驾驶,就会想到小鹏;想要高端服务,就会想到蔚来;想在车里玩switch,就会想到理想。
但是上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却没有明显的卖点标签。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并且立马能想到上汽的新能源品牌,是整个集团和旗下品牌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