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擅长又有兴趣的事情,是最幸福最快的” – 记我的大学老师

589次阅读
没有评论

三周前,我与太太专程飞合肥参加中国科大何平笙老师的80岁生日宴会。从全国各地来了近40个学生,在海外的同学则通过视频远程参加。有近一年时间没见了,何老师仍然是精神饱满、思维清晰、声音宏亮,很关切的询问涛思数据的进展,询问每个学生的状态。

 

我与何老师的相识是31年前,1989年的下半年。那时我是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本科三年级学生,但无心钱学森留下的事业,天天就在倒腾计算机。当时刚刚学完8031/8051的汇编语言编程,开发完浮点数运算子程序库和傅里叶变换,踌躇满志,被计算中心老师推荐到何老师实验室。何老师那时是科大材料系高分子物理专业的副教授,LB膜实验室主任。我一到他实验室,一下就迷住了,因为实验室有一台286,而且是VGA显示器,还有Brother 1724的24针打印机,比力学系机,还有计算中心的XT机器强太多了,我因此就毫不犹豫的留了下来。这一留,没想到与何老师,还有何老师太太李春娥老师,一下就结下了超过30年的师生情谊。何老师、李老师影响了我的一生。

 

“做自己擅长又有兴趣的事情,是最幸福最快的” – 记我的大学老师

仍在使用的全自动LB膜天平

一加入实验室,马上就受到何老师的影响,他总说“一流的科研成果一定是在自己研制的仪器上做出来的”。因为在他的眼里,如果仪器都能买到,那上面能做的科学研究早就做完了,要有剩的,也只有很难啃得动的硬骨头。只有按照自己思路做的仪器,才可能有新的科学发现。实验室当时有一台几十万RMB买的日本产粘弹谱仪,何老师说每年能在上面发表两篇文章就不错了,而自己设计研发的树脂固化仪,LB膜天平,则是不停的产出高质量文章。当时实验室已经研发了一台Z80控制的LB膜天平,但何老师不满意。因此我在何老师、李老师指导下,开始重新开发LB膜全自动天平,自己设计电路板,采购元器件,用Turbo Pascal写控制、数据处理和显示程序。花了我将近2个学期的时间,终于开发成功,能从PC机上直接控制膜天平,并在显示器上直接显示表面张力曲线,拉膜进度等参数,操作比Z80简单、直观不少。最开心的是,我当年开发的这台设备至今还在科大使用,打开电脑,看到的还是Tao Jianhui, 版本永远定格在92年2月。据何老师讲,这台设备上至少出了50篇以上的SCI论文。在李老师、何老师强力推荐下,凭设计的这台LB膜天平,我在91年获得了科大亿利达实验奖学金。科大现在很多一流的研究成果,比如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方面的,也都是在自己搭建的实验设备上做出来的。

 

何老师对我还有几乎所有学生的一大影响就是英语,他鼓励我们学好英语,看文献一定要看英文的,发表论文最好要发到国际英文期刊上,而且一定要争取出国留学的机会。因为当时中国的科研水平还相对落后,只看中文,很难了解世界前沿和动态,很难有创新的研究。何老师是中国科大第一届毕业生,师从中国高分子领域的泰斗钱人元院士,毕业后留校。1970年科大下迁合肥,当科大老师都被强迫去修淮河、烧砖,正常科研工作无法进行的时候,何老师也从没放弃看书学习,包括英语。等文革结束,中国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何老师因为英语以及专业知识出众,1979年就被中国科学院送往英国做访问学者。1981年回国工作两年后,又再次去英国,后又去日本访问。因为比国内其他研究人员更早更多的接触海外的研究,何老师很快就做出了出色的科研工作,被科大提拔为副教授,以及后来担任高分子系副主任。我们80年代进何老师实验室的学生,后来几乎全部去美国留学,与何老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做自己擅长又有兴趣的事情,是最幸福最快的” – 记我的大学老师

何老师1979年在伦敦Queen Mary College 

何老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做事严谨认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实验数据曲线,当时因为还没有激光照排等软件,文章投稿时要用硫酸纸手工把实验曲线画出来,为了拟合更好,何老师是用保险丝,用手慢慢调,然后再用笔顺着保险丝画出来。在何老师实验室呆过的学生,几乎都学了何老师的这个绝招。何老师写文章时,对好些英文单词都反复推敲,不希望写成中式英语。我自己现在都特别强调文章的用词、排版、段落,也是一定程度上受了何老师的影响。生日宴会上,我们都是即席发言,唯有他准备了讲稿,而且是文采飞扬,诗情满满。科大60周年校庆,何老师的庆祝方式,则是在《高分子通报》上,发表了“中国科大高分子物理教学60年”的综述论文。

“做自己擅长又有兴趣的事情,是最幸福最快的” – 记我的大学老师

高分子通报2018年底7期 

何老师、李老师对学生是极其的关爱。我在科大念书时,经常去他们家里吃饭,做的板栗烧鸡、炖牛筋、蒸螃蟹、鸡蛋羹、烧麦等,现在还记忆犹新。我的衣服刮破了,李老师还帮我补,真的是像父母一样关照学生。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2010年4月底,在我人生至暗时刻,当时我创办的公司和信已经完全没钱,随时可以关门,而我偏偏爬箭扣长城,摔成骨折,趟在306医院。他们两人第一时间知道后,马上坐火车来到北京,李老师还准备了两道我最爱吃的菜,在北京陪了我整整一周时间,直到我出院,然后安排我住在他们北京的住房里。知道我已身无分文,临走时还硬塞给我一万RMB,还拿出存折,告诉我公司有难关,他们来帮我度过。每每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自己太幸运了,遇到了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创业遇到再大的困难,都应该去克服,去拼搏,没有理由不取得成功。

 

何老师对我个人另外一个最大的影响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2005年底何老师从科大退休,他没有选择摄影、太极拳、钓鱼这些消磨时间的爱好,而是决定把书继续教下去,把学问继续做下去。一退休,他就被台湾清华大学请去当访问教授,开展光电高分子的研究。回来后又立即被深圳国际交流学院请去教化学,何老师结果教了两年A-Level化学,而且是英文授课。期间连续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讲授“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生课程十年、还在江苏煤化工研究院做过一年的科学顾问。就是最近几年还应邀赴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大学上课。 

 

无论是在退休前、还是退休后,何老师的课都很受学生欢迎。在我看来,受欢迎的根本原因不是何老师有难得的口才,而是何老师真的花心思在教学上。他认为教学也是需要科研的,需要用科研的思维和方法组织教学,他写的高分子教学研究论文就有50多篇。何老师主持的《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先后被评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他还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安徽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多次,还被评选为安徽省级“教学名师”和科大“教学名师”。实验室毕业的很多师弟师妹现都在各高校任职,教学都做的很不错,与何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退休后,何老师不仅继续教书,还开始写专著、中文、英文都写,还翻译书。我的印象中,他的书主要是科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和科大出版社出版,退休后,出的书已超过十本。了不起的是,2013年,他的英文高分子物理教材(专著)“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mers”由英国Alpha Science出版社在伦敦出版。更了不起的是,就在今年,他与朱平平教授合作翻译出版了高分子领域诺贝尔奖得主Flory的一本经典名著《聚合物化学原理》。生日宴会上,他告诉我们,明年应该还有两本书即将出版。

“做自己擅长又有兴趣的事情,是最幸福最快的” – 记我的大学老师

刚翻译出版的《聚合物化学原理》

何老师、李老师在北京有科大分配的房子,但两人都不乐意住北京,而是住合肥,就在科大东区校园里。因为在他们眼里,住北京,都是与七老八十的人碰在一起,怪没意思的。而在合肥,天天见到年轻的学生,还可以不时去实验室、图书馆转转,听听学术报告,还能天天接触年轻的、新鲜的事情,感觉好不少。何老师现在每天的生活都相对固定,看书、写作几个小时,下午去科大体育馆打一小时乒乓球,中间还陪李老师在校园里遛弯。想自己做饭就自己做,不想,就去科大食堂吃,日子过的真的很惬意。

 

我在2017年决定再次创业,而且亲自写程序时,何老师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一辈子就喜欢教书、做科研,只要条件许可,我为何不一辈子做下去呢?陶建辉你程序写的好,又爱折腾,就应该一辈子写下去,折腾下去,做自己擅长又有兴趣的事情,是最幸福最快乐的”。我庆幸做了何老师的学生,受到了何老师的影响,没有过早的进入退休状态,而是天天与80后、90后程序员混在一起,继续折腾,乐此不疲。

 

是的,做自己擅长又有兴趣的事情,是最幸福最快乐的。希望我80岁的那天,还能像何老师一样,不仅身体棒棒的,还能与TDengine的贡献者讨论技术问题,贡献代码。

 

祝何老师、李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陶建辉

2020年12月12日于北京望京“做自己擅长又有兴趣的事情,是最幸福最快的” – 记我的大学老师干货学习,三连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